泡泡演讲稿之家

演讲稿 > 主持词 > 导航 > 火烧乌巢和张松献图的历史事件

火烧乌巢和张松献图的历史事件

发表时间:2022-01-08

【www.popo666.com - 图管会竞选部长稿】

要想将一个节目主持好,我们最好是将主持的稿子提前编写好,好的主持词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什么样的主持开场白比较高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火烧乌巢和张松献图的历史事件”,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事例内容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各方面均处于劣势地位。一天,听说袁绍的谋士许攸(yōu)来投奔自己,他竟顾不得穿衣服,打着赤脚慌忙出来迎接,对许攸十分尊重。许攸被曹操的诚心所感动,于是尽力为他出谋划策。他建议曹军偷袭袁绍屯粮之所乌巢,曹操依计而行,果然大败袁绍于官渡,从而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然而,曹操也吃过不尊重别人的亏。

当时的益州牧刘璋管理着川蜀一带,一次他听说有人要来攻打自己,束手无策。属下张松自告奋勇前去许都,想说服曹操前来救援。张松原准备把西川(现在的成都)地图献给曹操,不料曹操见其相貌猥琐,为人高傲,不予礼遇,还乱棍打出。

张松在归川的路上,受到了刘备的热情款待,他被刘备的礼贤下士所感动,就将西川地图献给了他,为其建立蜀汉政权立下了大功。WWw.poPo666.coM

在这件事上,曹操因为自己的傲慢无礼遭受了重大损失。

精选阅读

讳疾忌医的历史事件


事例内容

《韩非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齐桓公。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

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公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病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办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请求了。

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良医治病,病在表皮时就及时医治。这是为了在刚显露苗头时及时处理。事情的祸福也有开端,所以圣人总是尽可能早地予以处理。

曲高和寡的历史事件


事例内容

宋玉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学家,也是楚襄王的大臣。

一次,楚襄王听到人们议论宋玉行为不端,就把他找来说:别人对你很不满,你应好好反省一下。

宋玉回答:大王,您先不要责备我,请您听我讲一个故事:在咱们楚国国都郢露》这样比较文雅的曲子,跟随他一起唱的只有几百人;而当他唱《阳春》和《白雪》这样高雅的曲子时,能够跟随他一起唱的人仅有几十人而已!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曲子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那些平庸的人怎么能够理解我宋玉的行为呢?

楚襄王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就不再追究了。

凭智慧取胜的马拉松冠军的历史事件


事例内容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东道主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经验。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涸辙之鲋的历史事件


事例内容

庄子家里贫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有一次,家里又断粮了,无奈之下,他到监河侯那里去借米。监河侯听了,大方地说:好啊,等我收到田地的租金,就借给你三百斤粮食。

庄子听了很生气,但他也不愿意直接戳穿对方的谎话,就讲了一个故事:

昨天我在路上走,车轮压出的沟里有一条鲫鱼向我喊救命。它说:我从东海被冲到这里。您能给我一桶水,救救我吗?我慷慨地点头答应道:好啊,我去南方引来西江水救你。鲫鱼听了,非常生气地说:你只要拿一桶水就可以救活我,而你却要到南方放西江的水来救我,到那时,恐怕只能到干鱼店里来找我了!

庄周讲完这个故事,头也不回地走了。

立木为信的历史事件


事例内容

战国初期,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国落后。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愤图强,于是委派商鞅实施变法。

商鞅起草了一系列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就想了一个办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金。

不一会儿,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人们都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准是有人在开玩笑呢。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上去扛木头的。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商鞅立刻兑现了他的诺言,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金。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都说:商鞅的命令不含糊。有了这种信任基础,商鞅的新法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和执行。

自从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各方面实力逐步超过了其它各国,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吞并六国,一统华夏。

杰克·伦敦的小纸片的历史事件


事例内容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小说家,他的作品在全世界都广为流传,《热爱生命》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部分节选还被选入中国教科书。

杰克;伦敦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从来没有正式上过学,他的学识全是靠自修得来的。杰克;伦敦非常注重词句的积累,经常把一些精彩优美的词句抄在小小的纸片上,然后把这些纸片挂在窗帘上、衣架上、柜橱上、床帐上,甚至塞在镜子缝里,以便在穿衣、睡觉、刮脸时都能看一看,记一记。他还把一些纸片放在衣兜里,外出时就可以抽空念一念。就是通过这样点点滴滴的不断积累,杰克;伦敦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语句,写起文章来越来越得心应手。没进过一天学校的杰克;伦敦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

一梦两解的历史事件


事例内容

一位秀才进京赶考,住在一家旅店里。考试前两天的晚上他做了两个梦:第一个梦是梦见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着伞。这两个梦意味着什么,秀才摸不着头脑,第二天他便去找算命先生解梦。算命先生听完他述说两个梦后一拍大腿:我看你还是打道回府吧,没有什么希望了。你想,高墙上种白菜不就是白种吗?戴了斗笠还打着伞不是多此一举吗?秀才一听,心一下掉进了冰窟窿,回旅店后便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感到有点奇怪,问他还没考怎么就要回去。秀才如此这般地把算命先生的话说了一遍。店老板听了乐着说:依我看,这次你一定要留下来,而且一定会考中。你想:高墙上种白菜不是高中吗?戴斗笠还打伞不是有备无患吗?秀才一听,觉得挺有道理,于是一改心灰意冷的神态,精神饱满地参加了考试,结果真的金榜题名。

每天犯错的“氢弹之父”的历史事件


事例内容

著名物理学家爱德华;泰勒是美国的氢弹之父,他还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杨振宁先生的导师。杨振宁有一次作报告评价他的这位导师,其中有一段描述耐人寻味:泰勒几乎每天都有十个想法,其中有九个半是错的,但他不在乎。他就凭着每天半个正确的新思想的积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杨振宁说:创新有两点:一是不要囿于前人的成就,二是不要怕犯错误,这两点都需要胆量。

受斥责的“勤奋”的历史事件


事例内容

卢瑟福是新西兰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卢瑟福对思考极为推崇。

一天深夜,卢瑟福偶尔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实验,便好奇地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卢瑟福不禁皱起了眉头,继续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勤奋的学生本以为能够得到导师的一番夸奖,没想到卢瑟福居然大为光火,厉声斥责: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

较真的司马迁的历史事件


事例内容

司马迁写《史记》,写到魏国的历史时,其中有一节是,传说秦国为灭掉魏国,曾引黄河水淹没魏国都城大梁。传说归传说,可是《史记》却是一部史学著作,来不得半点的不真实。为了探明实情,司马迁亲赴当地实地考察。

他爬上了长城,寻找那一处被洪水淹过的痕迹。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那个遗迹。为了进一步证实,他还遍访当地的长者,了解当年魏国人民与洪水搏斗的故事。经过多方位的调查取证,他得到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然后他再将这些材料归类整理并加以分析研究,终于证实了当年秦国水淹魏国大梁城的史实。这样,他才开始动笔,写下了这个真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