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演讲稿 > 范文 > 导航 > 电影失孤观后感范本

电影失孤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1-18

电影失孤观后感范本。

泡泡演讲稿为您搜索到了关于“电影失孤观后感”的最新资讯,一起来看看吧!如何写出优秀的影片观后感呢?脑海中常常会涌现出各种不同的想法。观影结束后,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观后感。若想写出好的观后感,就应该联系实际情况,深入思考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得深入深出。以下资讯和经验对于某些人来说可提供有用的参考和借鉴!

电影失孤观后感【篇1】

当打拐从近年来逐步成为社会热词时,很多人才开始关注这一社会问题。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矛盾凸显的就是当下人们的性格命运。如果是说艺术来自于生活,那么生活就为艺术的创作提供了素材的鲜活。失孤:失了,才孤独。孤独有两方,一方是被拐卖的孩子,一方则是丢失了孩子的父母。我觉得人世间最大的痛苦之一即是“骨肉分离”,这是一个很不幸的事,电影运用光影,向人们传达了这一社会问题,无非是想唤起人们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关注。且不论这部电影如何,就以他当初的出发点,也是善意的一种人世间反射。这是一部左岸的悲伤,这是一部人性的反思,这是一部父爱的无悔,这是一部亲情的演译!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父亲十五年寻子的艰辛历程,一张地图,一个背包,一辆摩托车,一件大衣,走遍了十几个城市,途中的沧桑,旅途中的故事,旅途中的坚持,是那么的触动心灵。这位十五年寻子的农民父亲,痛苦而冷静、倔强又善良。他有一个随身携带寸步不离的斜背袋,他的背包里全是儿子及其他小孩的寻人启事、身份证明文件及少许零钱,已是他拥有的全部,雷泽宽他是一位执着的父亲。在我国的社会环境中,父子是一种特殊关系的存在,会高于众生、高于世界,甚至高于自己,变成一种超脱自然的爱,可以具象出一个“孝”字,拆分开来便是老与子。这部影片概论来说就是八个字:失孤、寻孤,遇孤,成孤。开头影片那张可爱的婴儿照片拉开了失孤的序幕,接着雷泽宽凄苦寻孤的十五年风雨路,途中帮助四岁被

拐的曾帅寻找到父母,纵使寻孤的路上仍然充满着未知性,充满着不可预见性!可是正如那高僧所说: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寻他,缘起;你不寻他,缘灭。所以为了缘起,雷泽宽依旧踏上了寻孤的路程,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责任还有承诺,这是爱的伟大!

这部影片揭露了左岸的悲伤,揭露了社会残酷的一面,这个社会又有谁能为被拐儿童买单。被拐儿童被称为“黑人”,因为他们是见不得光的,他们没有户口,没有身份证,是不合法的存在,这又是谁的过错,谁又该为此买单呢?这是一种社会的悲哀。

自计划生育以来,许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若孩子丢了,对家庭和孩子双重来说,就是失去和孤独;我国刑法规定,凡收买被拐卖儿童的要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但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打拐”的重点是人贩子,处罚也比较严厉,但对收买者则处罚较轻,大多不追究刑事责任,甚至不予处罚,这在很大程度上纵容了不法交易现象的长期存在。因此,打击拐卖儿童犯罪根本在于切断买方市场,只有司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启动追究买方的刑事责任,才可以有效遏制被拐卖儿童的买方市场,从而在根本上消除这一犯罪市场。

对于我自己而言,我更喜欢《失孤》这种能够在电影中赋予一些电影之外的东西的电影,比如去探讨为何在近二十年中国会这么密集地发生“拐卖人口”的现象,深层原因在何处,官方立法机构是否有对此作出应有的反应,又或者在前两层都没办完成的情况下,当下浮躁的中国需要做点什么?也许这才是这类电影应该承载的目的和意义。

电影失孤观后感【篇2】

睡不着,于是半夜叫醒妹妹看了电影《失孤》,总体感觉还行,特别是刘德华的表演很到位,影片如果能把镜头伸向失孤者的家庭,写写失孤妻子生活状况,农村现状,会更丰满。

妹妹看完这部电影受教了,更了解这个世界还有很多苦难,更清楚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看完影片我问妹妹,影片写的是怎样凄惨的故事,为什么一路都是春天,满眼郁郁葱葱。她没有回答,我说是希望,那个年轻的妈妈,坚持着,在马路上不断散发着寻子的传单,在大雨中撑着伞等待,她撑起的是希望啊。但当她的孩子,正在回家的路上,她却离去了。还是希望,因为她的希望破灭了,失孤的父亲为何不让失家的男孩见那失孤的母亲?因为希望,父亲怕男孩击碎了妈妈的希望,怕她撑不下去。那男孩找了几天老家,就失望了,准备放弃。那父亲说,你只找了几天,而我已经找了十五年。那男孩儿惊醒了,最后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影片反复出现铁索桥,竹林,母亲的长辫子,这些都是希望的载体啊!

这说明,人要有希望,更要坚持,才能走向希望。

影片是个凄惨得有些压抑的故事,但导演还是不断放飞希望。所以影片发生在春天,满眼花开了,树绿了。春天是希望的季节,导演不希望人们太绝望。失孤父亲一路找,有被打的心酸,有更多的如偷偷给钱的交警,免费修车的小伙(后来这小伙找到了家,也印证了佛法的舍得、报应),众多的志愿者的温情,我不认为这是导演粉饰太平,我相信这是真实的现实。

当然,人是脆弱的,向着希望爬行的路很艰辛。失孤父亲也有困惑的时候,他不理解为何丢失的是他的孩子,她也动摇他的坚持是否有意义。失孤父在问佛,其实问出了所有为希望努力的人心中的困惑。我认为影片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失孤父亲和出家师傅的对话,“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

这是个很开放的结尾,对于这段话,每人有不同的解读,也是因缘。

影片最后,父亲又上路了,因为他更坚定,他只有在路上,才感觉对得起儿子,觉得自己是父亲,他觉得他和儿子就剩一张窗户纸。

佛法讲因缘,我讲希望。我还不够成熟,有些道理需要慢慢咀嚼,但不管怎样,始终要坚信:活着就好,活着就有希望,并不断告诉自己,一步步向着希望奋进。

电影失孤观后感【篇3】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两岁的孩子雷达在的某一天走失,父亲雷泽宽(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寻子之路,途中历尽艰辛,偶然遇到了四岁时被拐的修车小伙曾帅,两人一同踏上寻亲之路,仅一次修车经历让两人结识,在了解到雷泽宽的寻子历程之后,曾帅不仅没有收取修车费用,更与雷泽宽一起踏上寻亲之旅,途中两人建立了父子般的情谊。

电影《失孤》从头到尾看完之后,感受颇深,非常催泪的一部电影。特别能体现现在社会热门话题,人贩子。《失孤》和电影《亲爱的》有很多相似之处,主要都是走亲情路线,讲述父母对自己孩子那份爱。影片中有很多片段都很感人,苏琴一周半的女儿周天意被拐卖后天天以泪洗面,精神几乎蹦贵,最后无法接受现实,选择跳海自杀。每一个有孩子的父母都能体会到做父母的不宜,正所谓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电影看过之后我眼圈顿时红了,心里不是很好受。当我遇到同样的问题时,我也可能会这么做。最后愿天下父母平安、健康。

电影失孤观后感【篇4】

有了《亲爱的》的前车之鉴,看《失孤》时我也带了些许拭纸,以备情感涌泻擦去眼泪,但事实证明,拭纸是多余的,因为相比于《亲爱的》,《失孤》并没有大段大段能激发人眼泪奔泻的桥段,取而代之的则是自然流露的父子亲情,失孤悲情。虽看似小桥流水,却能在心里掀起波澜,让我于内心深处恸哭、默泣、控诉、悲悯,却又适可而止,随即就跟着刘德华的滚滚车轮,再次踏上寻子之路。虽然总是在绝望中前行,但绝望却一次次被前进的脚步、坚持的信念碾碎,温暖旋即涌尽心头,黑暗中的些许微光让我也情不自禁地又复与刘德华一起,扎进“失孤”路。

近年来,“打拐、寻子”渐成社会热点,全民关注的同时网友也自发加入到这一社会公益事业中。随着《亲爱的》热映、大卖,普通观众关注、参与“打拐、寻子”热情更高。《失孤》此时此刻应景而生,在全景复现失子家庭、寻子父母挣扎于绝望、希望之间的同时,还剑走偏锋地从被拐孩子,买卖被拐孩子家庭的角度,深掘了这一社会陋象。同时对全民打拐,人人都是志愿者的社会正能亦有机穿插,从而让整部影片不那么黑暗、残酷。即使有黑暗,却也透着屡屡微光;虽然很残酷,但也能让人感受到汩汩温暖,而这恰恰成了我笃爱《失孤》的最大动因,也是《失孤》最有别于《亲爱的》的最显现的地方。

《失孤》让人情感生发共鸣,心里产现共振的除了其敏感且容易催泪的内容、主题外,更离不开天王刘德华的颠覆性出演。可以说,这是刘德华出演的“最脏”的一部影片。破衣败絮,蓬头垢面;时而露宿街头,时而与垃圾为伍;眼神呆滞,情表僵硬;瞬即而来的绝望,片刻倾尽的希望......刘天王将“失孤”15年,寻子15载的失子父亲雷泽宽拿捏得让人痛彻心髓,如利锥剜肉,锋刃蚀骨。但雷泽宽还在坚持,在努力,在继续,因此,痛过之后又会让人生出些许微微的暖意,毕竟,希望还在......有人说颜值爆表的刘德华不适合这个角色,但我认为,初为人父的刘德华在体验了做父亲的甜蜜与快乐之后,更有感觉传神递送出雷泽宽的心绪来。

只有有过做爸爸的经历,才能将失子之痛,得子之兴,往复穿梭于失望、绝望中的失孤父亲这个角色诠释的声色动人,甘苦夺魂。刘德华做到了,他几近干涸的泪眼,几乎麻木的情态,他因点点希望而不时扬起的疯狂,因汩汩绝望而顿抑于内心留现于面表的纠结、挣扎、委屈、愤懑等等等等,都全然浸透出一个失子15年寻子15载的父亲的真实心境。《失孤》对刘德华的挑战不仅囿限于外表妆容的大胆颠覆,更呈现于臻熟演技的极致发挥。刘德华凭《失孤》雷泽宽拿奖拿到手软,应该不是问题。

《失孤》还极尽刻画了一位被拐卖十数载后,经过几番挣扎与艰辛,终于找到亲生父母的被拐孩子的角色——曾帅。虽与雷泽宽不是父子,却在一起寻子、寻母的过程中建立起感情,不是父子胜似父子,丝丝感动亦油然而生。《亲爱的》单单讲述了失子父母的艰难寻子过程,《失孤》不仅如此,还聚焦了被拐孩子的多舛命运,因此,更符合当下打拐、寻子(父、母)的主题。

曾帅角色的设置既是为了体现社会现实存在的需求(最早被拐卖的那批孩子已长大成人,他们也都开启了自己的寻父寻母旅程),也升扬了影片的调性,令影片色彩不再那么灰暗、阴靡、郁结。片中的笑点大多都是在曾帅与雷泽宽的互动中产生的,雷泽宽的内心世界也更多是通过与曾帅的邂逅、交流、沟通而呈现出来的,曾帅的存在让雷泽宽的“失孤”之旅不再如此悲戚戚,殇兮兮,也让雷泽宽有了继续找下去的理由与勇气。正是有了这对不是父子却胜似父子的真情再现,影片才拥有了丰腴的温暖与感动。而这不仅弱化了失孤父母与人贩子的对立、矛盾,更强化了影片的主体与宗旨,从而更好地释放出了化悲痛为力量,化绝望为希望的原动力。

《失孤》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并没有简单地就“失孤”论“失孤”。片中,雷泽宽曾问法师“为什么是我丢了孩子?”“(已经找了15年)还要继续找吗?”“还能找到吗?”等一些列颇具哲学意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无解的,也不可能有具体答案,但从雷泽宽的实际行动不难看出,只要坚持、努力,绝望就会少一点,希望就会多一些。失孤家庭在"寻子、寻父寻母"道路上历经坎坷,绝望中伴生着希望,但他们始终不放弃......茫茫人海中的普通人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不该)这样?!

电影失孤观后感【篇5】

“我只有在路上,才感觉到自己还活着”,黝黑的面颊上,深深刻着饱经沧桑后所特有的苦涩与坚韧。农民雷泽宽驾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继续奔走在祖国广阔而荒凉的土地……

为了寻找自己丢失的儿子,他寻了十五年,走遍千山万水,跨越了大半个中国,十五年的漫长旅程,早已不敢猜测何时是个尽头。

片中的父亲为寻子,历经了整整十五年!尽管依旧没有一点儿线索,可他却从未要放弃,一路上他帮助很多寻子或寻家的人。他可能忘了自己是谁,来自哪里,但唯一不会也不敢忘记的,就是继续这条漫长而又艰苦的寻子之路……我边看边想着自己的幸福生活,有书读,有父母疼爱,所以我更要珍惜我现在的生活。比起他们,我们又是多么的幸福。电影让我明白了,珍惜现在。

不过,电影结尾时,似乎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只留下了佛家的缘起缘灭。我想接下来就应该是我们要做的,把坚强,勇敢,慈爱传播给每一个人,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

电影失孤观后感【篇6】

衣衫褴褛的农民工、普通平凡的修车工、竹林、码头、夜市等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和场景,伴随着淡淡忧伤的背景**,在荧幕上不断的变换,让我们不知不觉间心神沉浸入《失孤》这部影片之中,同动辄成千上亿的大片相比,《失孤》的没有跌宕起伏故事情节,在平淡的情节中没有故意营造苦情催泪,毫不煽情的剧情,依然让人感到点点滴滴的温暖,总是在我们眼角水雾弥漫的瞬间,催促着我们进入下一种情绪,如同影片中雷泽宽历尽苦难,却寻儿不遇的无奈,我们被剧中雷泽宽和曾帅两人如同父与子般的温情所打动。影片所表达的主题如同那成片的绿色一样,在无尽的失望中的给人予以心灵上的安慰,绿色承载这无限的希望,在欢乐中透着一丝丝无奈与凄切,但基调是积极的向暖的,与如画如诗绿意盎然的场景完美的契合在了一起,没有故作的艰深或宏大,却有一番对尘世的感慨。

在所有的失去中,最痛苦的失去,莫过于年轻的父母失去孩子,年幼的孩子失去父母温暖的怀抱,影片开头,便是一张一岁半婴儿的**,孩子清澈纯真的眼神与将要上演的世间丑恶形成鲜明的反差,让我们很难将如同白纸一样纯洁的孩子,同阳光底下的黑暗联系起来,《失孤》的原型**于现实生活,丝毫没有夸大人物的苦情,而是通过一张地图、一辆临近报废的摩托、无数张被散发的寻子启事,满脸沧桑、衣衫褴褛包裹下那黝黑干裂的**,来让观众理解雷泽宽这15年里,失去孩子的痛苦,以及为寻找到孩子所历尽的千辛万苦, 在渡轮上,**黝黑,胡子拉碴的雷泽宽,满身的尘土下的身躯早已疲惫不堪,因而骑在摩托车上把头埋进胳膊里,摩托车后面插着一面寻子的旗子,在无声的诉说着主人公的目标,渡轮上一个市民拍拍休憩的雷泽宽,讲述着自己对失踪孩子的看法,最后发出 “别找了,你这样找不到的……”的叹息时,同乘渡船的一名乘客却因看不下去动起手来,渡轮上其他的人这时有拉架的有劝的,雷泽宽则默默地从挎在身上的包里取出印好的寻子小广告开始在渡轮上发放,平淡的剧情中透露出淡淡的温暖。

和以往的打拐题材的影片不同,影片从众多视角表现了拐卖儿童这一题材。影片中一方面是雷泽宽,锲而不舍地骑着摩托不断行走,不断询问,四处探访,历尽苦难,在15年光阴流逝中苦苦寻觅着儿子的消息。另一方面被拐的孩子曾帅,却因为被拐卖的经历,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在阳光下,因为没有身份证,不能乘坐火车和飞机等交通工具,影片让一位寻找孩子的父亲和一个寻找父母的孩子以特殊的方式相聚,通过两个不同人物的相遇,雷泽宽和曾帅在同行的路上,渐渐产生了虽不是父子、却情同父子的依恋,在《失孤》里,没有对雷泽宽的15年寻子故事进行详实的描述,只是用了车祸、被殴打、被警察追、被城管追、被渔民围攻去几个场景点缀出雷泽宽在现实里遭遇到了种种痛苦折磨,曾帅则是在找到亲生父母后,困惑于养父的情义,对生父的生疏,在寻亲的路途中,雷泽宽和曾帅经历了很多温暖的时刻,一起吃霸王餐被罚洗盘子,洗澡后把大腿压在对方身上睡觉,因害怕彼此走丢而互相发脾气,在打工洗车时的忽然互相泼水玩了起来,两个失去了生命中重要一部分的人,在对方身上寻找到了一直渴求的感情,这是一种更特别的情感体验,当雷泽宽回头不见曾帅时露出的焦虑与不安的细节,虽然滑稽,但却让人倍觉回味与真实,而与曾帅嬉戏打闹的过程,内心孤独寂寞的的一位父亲终于找回了难得的笑容。

天亮后,雷泽宽选择了再次上路,行驶在无尽的路上,渐渐隐入那一片天地之中,雷泽宽虽苦苦寻觅了15年,没有找到自己的孩子,但是帮助曾帅找到了他的生父生母,影片用细节打动人心,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打拐这一热点话题的思考,用了深入浅出的笔墨去刻画雷泽宽这个角色,让观众主动走进了角色的内心,哀而不伤,悲而不凄,抒发出更深厚、更有韵味的情感,形成最贴心的抚慰,送给那些与亲人失散的父母和孤儿。

电影失孤观后感【篇7】

周末一家人看了电影《失孤》。总体感觉还行,特别是刘德华的表演很到位。影片如果能把镜头伸向失孤者的家庭,写写失孤妻子生活状况,农村现状,会更丰满。

女儿看这场电影受教了,她更了解这个世界还有很多苦难,她更清楚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走出影院,我问女儿,影片写的是件很凄惨的故事,为什么一路都是春天,满眼都郁郁葱葱?女儿回答不上来,我说,是希望!那个年轻的妈妈,坚持着在马路上不断散发着寻子的传单,在大雨中撑着伞等待,她撑起的是希望啊。但当她的孩子正在回家的路上,她却离去了。还是希望,因为她的希望破灭了。失孤的父亲为何不让失家的男孩见那失孤的母亲?因为希望,父亲怕男孩击碎了妈妈的希望,怕她撑不下去。那男孩找了几天老家,就失望了,准备放弃。那父亲说,你只找了几天,而我已经找了十五年。那男孩惊醒了,最后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影片反复出现铁索桥,竹林,母亲的长辫子,这些都是希望的载体啊。这说明,人要有希望,更要坚持,才能走向希望。

影片是个凄惨得有些压抑的故事,但导演还是不断放飞希望。所以,影片发生在春天,满眼花开了,树绿了。春天是希望的季节,导演不希望人们太绝望。失孤父亲一路找,有被打的心酸,有更多如偷偷给钱的交警,免费修车的小伙(后来这小伙找到了家,也印证了佛法的舍得,报应),众多的志愿者。我不认为这是导演粉饰太平,我相信这是真实的现实。

当然,人是脆弱的,向着希望爬行的路很艰辛。失孤父亲,也有困惑的时候,他不理解为何丢失的是他的孩子,他也动摇他的坚持是否有意义。失孤父亲在问佛,其实问出了所有为希望努力的人心中的困惑。我认为影片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失孤父亲和出家师傅的对话,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

这是个很开放的结尾,对于这段话,每人有不同的解读,也是因缘。影片最后,父亲又上路了。因为他更坚定,他只有在路上,才感觉对得起儿子,觉得自己是父亲,他觉得他和儿子就剩一张窗户纸。

佛法讲因缘,我讲希望。你还小,有些道理你需要慢慢咀嚼。但不管怎样,你始终要坚信:活着就好,活着就有希望。并不断告诉自己,一步步向着希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