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之家

演讲稿 > 教案 > 导航 > 向建设创新型国家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范例

向建设创新型国家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范例

发表时间:2022-03-02

【www.popo666.com - 向目标前进的句子】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教案在我们的教学生活当中十分常见,教师经常会为写教案感到苦恼,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子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向建设创新型国家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范例,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向建设创新型国家宏伟目标阔步前进1月9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是新世纪我国召开的第一次科学技术盛会,也是进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xxx同志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方针、战略重点和总体部署。xxx同志的重要讲话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员令,是指导我国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的纲领性文献。认真学习和落实贯彻xxx同志的讲话精神,对于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50年前,毛主席和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1995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以来,以xxx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教兴国战略”,再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历史的传承和延伸,也是时代的发展和突破。在以xxx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我们一定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战略目标。wWW.poPO666.Com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奋斗,我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巨大成就,但与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新综合指数、科技进步贡献率、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都还比较低,科技创新能力还比较弱,xxxx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4位,只处于中等水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党中央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这是特定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我们要通过认真学习,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认清形势,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奋发图强,埋头苦干15年,到20xx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着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激发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我们要始终坚持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通过建设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创新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诗词在1978年科学大会上被引用,引起全国人民强烈的共鸣。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是我国“科学的春天”;xxxx年的全国科技大会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春天”。科技创新的春天已经到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令人振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xxx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组织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xxxx—20xx)》,在科技创新的春天大有作为,为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Jk251.coM编辑推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政府行为与制度建设(精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行为与制度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整个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21世纪全球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日益显现,对其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可以说,目前我国已掀起了一个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遗产保护浪潮。在这个浪潮中,政府究竟应当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从本质上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政府有无必要在以民间文化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作用?其二,应当发挥那些作用?其三,如何发挥作用?

一、关于政府行政保护的必要性问题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主要依靠行政保护还是民事保护或知识产权保护?在立法上是制定行政法还是制定有关民事法律,对此理论界、法学界有一些争议。有人认为非物质文化是自然生存的一种状态,耽心政府行政行为介入会破坏这种状态。在立法上有人主张强化行政保护,有人主张强化民事保护。所谓行政保护指的是政府、国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行政行为,如开展普查、建档、研究、保存、传承、弘扬等,以及为实现这些保护行为而提供的财政、行政、技术等措施。所谓民事保护,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人所行使的民事权利或行为。目前,对政府是否需要加强行政保护的必要性这一问题已不容置疑,回答是肯定的。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实践上,行政保护和民事保护这两种保护手段或途径是并行不悖的,都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加强。随着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的出台,世界上出现了一股强化政府行政保护的浪潮。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世界发展背景看,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科技一体化趋势日趋严重。这一趋势对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冲突和巨大影响,进一步加剧了传统文化、弱势文化的消亡速度,使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濒危生存的严峻局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产生于农耕文化,体现了特定民族或群体的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其独特性是其他依附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所产生的文化所不能取代的。在某种意义上,它的消亡意味着民族个性、民族特征的消亡,也意味着文化基因和文化血脉的中断。尤其是当前国际上出现了文化“单边主义”,威胁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因此,保护不同民族、群体、地域的传统文化,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成为各国政府普遍关注并付诸实施的重要战略问题。不仅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意识到保护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一些发达国家也逐步认识到这个问题不能忽视。

其次,从政府的职能看,政府作为公共权利的代表者和行使者,有义务、有职责对社会发展中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公益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多样性、复杂性和脆弱性决定了其保护工作是一项耗费巨大的工程。除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外,政府之职责必然要求其发挥核心作用。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促进各国政府采取行政、技术、财政、法律等措施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国际上看,强化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管理职能,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工作,已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

我国在强化行政保护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取得了显着成绩。中央和各级政府为此作出了很大努力。建国初期由文化部门主持的民歌整理高潮使一批民间文学得到抢救,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如、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的整理和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各级文化部门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展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已经完成。近年来,文化部、财政部年正式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着手全面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政府文件的形式明确了现阶段各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行政保护的目标、方针、基本制度和工作机制。

其三,从立法上看,法律上的民事保护并不能简单取代法律上的行政保护,或相反。这两种保护各有侧重,也各有局限和难度。现行着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所提供的民事保护之实现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依赖于着作权人权利的确认和对权利的主张;二是依赖于其作品的市场价值,因为缺乏市场价值的作品,往往就失去了保护其着作权的动力。正是因为如此,在实际中,仅仅通过民事手段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面临着相当大的障碍:一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知识产权的归属难以确认,谁来主张权利、行使权利,保护期有无等等?这已超出传统知识产权理论的范畴,对此法学界仍有不少争论;二是许多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或基本上没有市场价值。如果单靠民事保护而没有行政保护,其结果就会导致大量缺乏市场价值,却有着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迅速自生自灭,其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所需要的保存、记录或传承、弘扬等就无以为继,而且得不到其他法律上的救助。从国际上看,在对传统文化强调民事保护的同时,强调对其予以行政保护,这已成为一个基本共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一直积极推动对传统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各国制定相关的民事保护法律。该组织1982年推出《保护民间文学表达形式、防止不正当利用及其他侵害行为的国内法示范法条》(简称《示范法条》),希望各国参照制定。但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各国立法参次不齐,效果不彰。其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逐渐认识到,仅仅通过民事保护手段,远远不能达到有效保护传统文化的目的。此时正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两个组织于是联合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推动、鼓励各国通过行政手段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其直接结果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出台。《公约》所规定的“保护”的性质就是行政保护,要求“各缔约国应该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其领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这些措施包括“适当的法律、技术、行政和财政措施”,通过拟定清单、制定保护规划、建立保护机构、培养保护队伍、加强宣传、传播、教育等来确认、展示和传承这种遗产。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日本、韩国,都主要是通过政府的行政措施来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

二、关于政府行政保护的本质、具体内容问题

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当发挥那些作用,就是说,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保护的本质为何,具体内容究竟有哪些,这也是需要在认识上和理论上深入探讨的。行政行为在一般意义上是具有强制性的社会组织管理行为。但行政保护行为区别于其他行政行为的最大特点,应当是通过这种行为达到有效保护或保存对象之目的。因此在根本上它应当是一种服务性行为或保障性行为。所谓行政保护决不能简单等同于行政审批或不当干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主要是依赖民族民间土壤自然生存、传承下来的,一旦行政手段过分或粗暴干预,从而破坏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从现实中看,已经出现了不少类似问题。例如,违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特点和规律,人为毁坏其原生态环境,采取强制手段改变其原貌;或以经济效益、旅游发展为目的,任意利用或无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使之受到严重损害等。因此在这里,应当特别强调行政保护的一个重要性质就是行政保障,即行政部门对保护工作所提供的财政、政策、方式等各种保障。这也是我们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基本出发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决定了保护行为的方式和内容。对一切文化遗产而言,“保护”的首要意义就是“保存”,即采取各种措施有效地将其既有的物质形态保存下来,使之永续存在。这些措施包括考古发掘、整理归档、收藏修复、展示利用等。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基本特性,它是依附于个体的人、群体或特定区域或空间而存在的,是一种“活态”文化。除了需要收集整理保存那些物质性的载体、或通过记录等手段将其物质形态化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传承、教育等手段使之在现今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保护”就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态“保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保护”定义为:“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这些概念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整理建档(包括普查、研究),二是保存展示,三就是传承弘扬。我国国务院办公厅的《意见》在明确提出政府工作的目标和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基础上,也大体从上述这些方面明确规定了政府的行为。显然,这些“保护”的行为和内容,已超出了传统意义上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

从根本上说,“保存”和“传承”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种最主要的方式或途径。如何采取措施,有效保存并保障或实现其传承,既是政府工作也是立法中都需要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首先是保存,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它与物质遗产在实现“保存”的主要方式有所不同,为使其物质形态化并有效保存,记录和保存记录是一个最为基础和主要的工作。同时,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复杂性、广泛性而必须使保护行为具有可操作性,建立保护名录制度是从政策和法律上实现这一目的的最为有效和可行的一个办法。这一办法已为实践所证明是成功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初在推进此项工作的时候,就将建立有关名录作为最主要的工作来推动。从我国情况看,除了积极推荐项目参加世界名录外,近些年来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保护名录。国务院办公厅《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xxxx年5月,国务院批准发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各省市自治区也开始建立自己的名录。一些地方如云南等省通过地方条例也建立了本省的保护名录制度。保护名录制度是政府实施保护行为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开展普查、收集、整理工作的依据,也是保存、展示、研究的基础,更是传承、宣传、弘扬的前提。

有效保护的另一个方式就是保障传承。传承的实现形式大体有两种:一是自然性传承,一是社会性传承。前者是指在无社会干预性力量的前提下、完全依赖个体行为的某种自然性的传承延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是靠这种方式延续至今的,最典型的就是个体之间的“口传身授”,如民族民间的口传文艺、手工技艺、民俗技能等等。但这种方式往往因为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个体的变迁而受到极大的制约。后者是指在社会某些力量干预下的传承,这包

括行政部门、立法机构、社会团体的各种行为干预和支持。这其中,通过行政、立法所产生的某种强制性干预力量尤为重要。这种社会性传承主要有两方面:其一,通过政府行为和社会力量支持或保障自然传承活动的实现,包括采取法律、技术、行政、财政等措施,建立传承人保障制度,促进特定遗产的传承;其二,通过教育途径将传承活动纳入其中,使其成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教育活动、社会知识文化发展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政府行为方能实施和保障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也是《公约》所提出的一个积极内容。国务院办公厅《意见》明确提出:“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这种教育途径既包括纳入国民教育规划的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职业教育、业余教育和其他公共教育。这其中,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级学校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不可或缺的力量,其重要性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师资培养。国务院办公厅《意见》的上述规定为保障、规范传承活动提供了政策依据,也为国家立法解决这一问题打下了基础。

近些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被重视,支持、保障传承活动的开展也成为政府、社会乃至教育部门一项重要工作。例如文化部门、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所开展的有关保护传承人活动,不少地方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给传承人创造条件,提供支持。云南、贵州、福建等省制定地方法规,建立传承人命名制度,为传承活动和人才培养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教育机构开展普及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活动,规定有条件的中小学应将其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在实践中,不少地方都已经在开展这方面的教育活动,如福建泉州很早就将“南音“纳入当地中小学乡土教材;一些文博机构将特殊传承活动作为某种”活“的展示,或为传承人提供传承活动的空间或场所;一些教育机构尤其是高等院校也积极行动起来,不少大学开始设立相关专业、开展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学历教育,如中央美术学院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等等。它们都以卓有成效的业绩证明,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采取适应这种特性的保护方式,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当然,从实践中看,政府通过行政行为建立名录制度和传承保障制度也存在一些争议,在保护对象和传承对象的认定、标准、方式以及如何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等问题上,存在一些复杂情况。需要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达成共识。但从总体上说,通过上述政府行为来加强保护及传承,对缓解和改变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的濒危状态,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办法。

三、关于政府保护行为的法律规范问题

政府如何发挥作用也就是政府行为规范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就是依法行政的问题,在立法上也就是所谓法律制度建设的问题。这包括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门的规章等。这其中,制定相关的国家法律,为政府行为乃至其他社会力量包括公民个人保护行为提供法律保障,这相对于政府的政策性文件更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

自1998年以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先后赴许多省份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了大量调研,并会同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召开了立法座谈会和国际研讨会。xxxx年8月,文化部向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报送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的建议稿,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成立起草小组,并于年11月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据此,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又将草案名称调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并成立了专门小组,协调各方加快该部法律的立法进程。在这过程中,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还积极促进和推动一些地方立法机关如云南、贵州、福建、广西等省区制定出台了相关地方法规。目前新的草案文本正在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从立法上来说,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确立政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无可替代的作用。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所决定的,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国家资源加大保护力度。具体言之政府应发挥三大作用:一是保护作用,即政府要利用行政资源和手段,最大限度地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为子孙后代留下文化的基因和血脉。二是帮助传承作用,政府不是传承的主体,并不直接干预传承,而是采取措施帮助支持传承人的传承活动。三是引导作用,即对社会的保护行为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

立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规范政府行为,对政府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作出明确规定。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繁杂,价值不一、良莠不齐,且又具有活态的传承性质,并非如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完全适用同一种保护措施。《公约》中提出的认定、立档、保存、研究、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等八项措施,表明了这些措施之间的差异性。就是说,认定、普查、立档这类保护措施,适用于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宣传、弘扬、振兴这类保护措施应当只适用于那些与当代社会基本准则相符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正是《公约》的基本要求。如公约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提出了某种标准,规定“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说,符合人权标准、相互尊重和顺应社会发展,是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应受到保护的基本尺度。

除了上述措施外,最重要的要通过立法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这应该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名录制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是日常调查、普查、建档等认定工作最重要的目标,也是建立评定标准、评定程序的基本依据。二是传承帮助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的一个关键是要建立以人为核心、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应当负有职责并采取措施帮助其实现传承,这些措施应当包括如为传承活动提供必要场所、提供财政资助、授予荣誉称号、利用公共传媒、公共文化机构宣传、展示和交流、开展学校教育传承、促进国际国内交流等。三是保障制度,就是在人财物等方面的具体保障机制,如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专项保护资金和社会基金、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建立珍贵实物资料限制出境制度以及保密制度等。

除了明确政府的保护措施外,在立法上、政策上还应当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是要防止政府行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粗暴干预,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点规律,防止出现开发性和建设性破坏现象。二是要明确人民群众是保护工作的主体。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来自民间,繁荣于民间,政府行政行为不能包办一切、替代一切。政府的重要责任在于创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环境,包括法律环境、政策环境、舆论环境等,引导和保障社会各界力量投入到保护工作来。三是要提高社会公众对本地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这是一个重要课题。因为只有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激发全社会的保护意识,才能使政府行政保护不成为无本之源。四是要在保护工作中充分尊重当地民众意愿,处理好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现代文明生活发展的关系。五是要尊重和保护那些保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群体的情感和权益,在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公开出版、传播、表演、展示、产品开发、旅游等活动时,防止出现歪曲滥用的现象。六是如何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以使政府的行政保护更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律。

全市人民教师教育工作者慰问信范例


全市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慰问信

全市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

在秋风送爽、硕果累累的美好季节,我们高兴地迎来了第23个教师节。市委、市政府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致以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

教育是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是国家振兴、民族复兴的战略性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教诲和启迪;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和心血。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只有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民族的振兴才有基础,经济社会发展才有希望;只有尊重教师,关心教师,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教育的发展才有动力。

平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古就有“崇文尚武,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全市上下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全市“两基”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条件显着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教师李强和学生张晓进入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之列。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教育部门精心指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更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恪尽职守,为人师表,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结果。你们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市委、市政府感谢你们!

xx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充分肯定了人民教师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和为教育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深刻阐述了教育在实现国家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希望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讲话精神,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做爱岗敬业的模范;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崇尚科学,拓宽视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勇于创新、奋发进取,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发展教育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是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加强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大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进一步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千方百计为教育办实事,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优良传统和文明风尚,关心教育,理解教育,支持教育,为平凉教育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祝全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生活幸福、身体健康、节日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