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演讲稿 > 主持词 > 导航 > 洛阳纸贵通用例子

大学生就业创业协会竞选部长稿

发表时间:2022-01-07

洛阳纸贵通用例子。

事例内容

左思是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在小时候,左思的才貌并不出众,他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他父亲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当他读到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决心撰写《三都赋》。

为写《三都赋》,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创作。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写作,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却受到了讥讽。一看是无名小卒写的文章,文人们根本不认真读就把它批得一无是处。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甚至说,左思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后来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不值一提。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文人们都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的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人们竞相传抄这篇千古名赋,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从此留下了洛阳纸贵的典故。

后人常用洛阳纸贵形容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

延伸阅读

囊萤映雪通用例子


事例内容

晋朝有个读书人名叫车胤[yìn]。他从小就热爱学习,可是家里非常贫穷,没有钱购买灯油,所以一到晚上就无法读书。车胤心里非常着急。

在一个夏天的夜晚,车胤看见闪闪发光的萤火虫在空中飞来飞去,受到很大的启发。

他捉了许多萤火虫,将它们置于纱囊中,放在屋里。这样,屋里的纱囊就能放出光亮,起到小灯笼所能起到的作用。到了晚上,车胤借着纱囊中透出来的光亮,一心一意地读书学习。

车胤后来成为一个饱学之士,官至吏部尚书。

晋朝时候,还有个读书人叫孙康,家里也十分穷。他白天必须到田里干活,只有晚上才有空闲读书。他也没钱买灯油作照明之用。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后来,人们把这两个故事联系起来,组成了囊萤映雪这个成语,形容读书刻苦至极。

抱薪救火通用例子


事例内容战国时,魏国接连受到秦国的侵略,几次割地求和,失去了许多城池,先后损失了20多万士兵。

魏国大将段干子被秦军强大的攻势吓破了胆,建议魏王把南阳割给秦国,以求得和平。魏王眼见都城大梁难保,只得采纳了他的建议,向入侵者再一次屈膝求和。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他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苏代坚决不赞成割地求和的投降政策。他对魏王说:秦王贪得无厌,你想用领土换取和平,依我看求得的是片刻之安。只要你的土地没被割光,他就会不断提出新的领土要求。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抱薪救火),火遇柴草,会越烧越旺,只要柴草还有,火就熄灭不了。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魏王只顾眼前的太平,一味地委屈求和,根本不听苏代的话,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郭伋守信通用例子


事例内容

汉代光武帝时期,有一位官员叫郭伋。他为人十分讲究信用,颇受当时人们的称赞。《后汉书》中记载了关于他的这样一则故事:

郭伋在并州任职时外出巡视,途经美稷县,当地的孩子们闻讯后,自发地聚集到一起欢迎他。

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而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到,很高兴,所以来欢迎。郭伋致谢。

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送到城郭外,并问:使君哪一天能回来? 郭伋立即让随从计算返程的日期,并告诉了他们。

然而,由于事情办得十分顺利,返回美稷县的日子比预期早了一天。但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郭伋下令在县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预定日期才进城。

文豪的和解通用例子


事例内容

托尔斯泰与屠格涅夫都是俄国文学大师,他们曾经是一对好朋友。遗憾的是,有一天在朋友家俩人发生了争执,从此断交,而且一断就是十七年。

十七年后,托尔斯泰整五十岁了,他开始对人生的过往进行反思。当他忆及屠格涅夫时,发觉心中对他不仅毫无敌意,还充满怀念。他情不自禁地给远在法国的屠格涅夫写了一封信,对自己以前的不对之处表达了真诚的歉意,还深情地回忆起他们的过往:

我记得,我能在文学界享有盛名完全是得益于您的帮助;我也记得,您是多么喜爱我的创作和我本人。在我们这个年纪唯一的幸福是与人们和睦相处。如果我们之间建立这种关系,那我将感到非常高兴。

屠格涅夫接信后,大为感动,马上回信表示愿意和解。三个月后,屠格涅夫回国,立即赶去看望托尔斯泰,并在他那里住了两天。真诚和宽容让他们重新恢复了往日的情感。

后来的岁月,他们仍相互钦慕。屠格涅夫一直尽力将托尔斯泰的作品翻译介绍给法国及其他西方国家,托尔斯泰一如既往地予以信任。

屠格涅夫逝世后,托尔斯泰悲痛万分,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我总是怀念着屠格涅夫,我深爱着他。我想把他的作品都读一遍。

“抠门”的盖茨通用例子


事例内容

比尔;盖茨31岁便成为世界首富,连续多年登上《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榜首,其资产已超过800亿美元。我们所知的是这位电脑天才的财富神话,却不知这位富可敌国的美国佬是有多抠门。

盖茨和一位朋友同车前往希尔顿饭店开会,由于去迟了,以至于找不到车位。

他的朋友建议把车停在饭店的贵宾车位,噢,这可要花12美元,可不是个好价钱。盖茨不同意。

我来付。他的朋友说。

那可不是好主意,盖茨坚持道,他们超值收费。

最后,他们还是费了好大劲找到空位,把车停在了普通停车区。

但就是如此抠门的盖茨,在慈善事业上却非常慷慨。他和他的妻子梅琳达捐赠了超过 240亿美元创立了一个基金会,支持全球医疗和教育领域的慈善事业。盖茨同时还与股神巴菲特发起捐赠承诺,鼓励其他亿万富豪至少捐出一半的财富用于慈善事业。

韦编三绝通用例子


事例内容

大家都知道,在春秋时期纸还没有被发明,那时所谓的书就是竹简。每条竹片上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然后把它们用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就成为书。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像《易经》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经》读了许多遍,还附注了许多内容。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好几次,不得不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如此,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再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后人用韦编三绝形容一个人读书勤奋。(三是一个概数,表示多次。)

生命的价值通用例子


事例内容

一位著名的演讲家在千人大礼堂里即将开始他的演讲。还没讲一句开场白,他便高举着手中的一张20美元钞票,对台下的近千名听众说:你们有谁想要这20美元?大家纷纷举起了手。

这时,演讲家将手中的那张钞票揉成皱巴巴的一团,然后问:现在,谁还想要这张钞票?台下依旧有许多人举起了手。

他又把钞票扔到地上,踏上一只脚并用力地踩了踩它。随后,他拾起那张又脏又皱的钞票问道:现在,还有人想要这张钞票吗?台下还是有人举起了手。

演讲家接着说道: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这张钞票即使变得又脏又皱,它依旧值20美元,没有贬值。人生路上,我们会遭遇许多挫折,处于情绪低谷中的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一定要记住,我们的生命不会因一时的境遇而贬值。

华佗对症下药通用例子


事例内容

华佗是东汉末年有名的神医。

有一天,府吏倪寻和商人李延病了,一齐到华佗那儿看病。两人的感觉相同,都是头很疼,全身发热。

华佗仔细诊断,给他们开了完全不同的药。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发汗的药。他俩感到有些奇怪,心想:我俩病情一模一样,吃的药为什么完全不同?是不是华佗徒有虚名啊?

华佗看出了他们的疑问,问道:生病前你们都做了什么?

倪寻回忆说:我昨天赴宴回来,就感到有点不舒服,今天就头疼发烧了。

我好像是昨天没盖好被子受凉了。李延答道。

那就对了。华佗解释,倪寻是因为饮食不对,内部积食引起的头疼发热,应该通肠胃;而李延是因为外感风寒引起的感冒发烧,应该发汗。病情表面看起来差不多,但起因和机理不一样,治疗的办法理应不一样才对啊!

倪李二人觉得华佗说的非常有道理,回去吃下不同的药,两人的病第二天就好了。

后人用对症下药这一成语比喻针对不同的情况,要用不同的方法处理。

无法成功的试验通用例子


事例内容

为了检验人性,一个人带着一个小瓶子和3块细线系着的小石头,到世界各国找小孩子们做试验。结果走遍大半个地球,试验没有一次成功。

试验规则是:每个小朋友牵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就代表他们自己,3块小石头都放到瓶子里,瓶子代表一个很危险的地方,而且瓶口直径只能容纳一块石头通过。游戏开始后,大家要赶紧逃生。

一个简单的试验,大半个地球谁都没有成功,因为孩子们都急着逃命,都挤在瓶口,最后谁也逃不出来。

李离殉法通用例子


事例内容

李离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在晋文公执政时期他担任理官,也就是掌管刑罚的最高长官。

李离断案,一向都是细致入微,极其认真,所以他经手的案子从无差错。可是有一天,李离在查阅过去的案卷时,竟发现了一起错杀的冤案,他感到惊骇不已,惭愧万分。他让手下人将自己捆绑起来,送到晋文公那里,请求晋文公将自己处死。

晋文公对李离这种严于律己的行为十分赞赏,也为他的诚心实意所感动。晋文公不但没有怪罪李离,还亲自为他解开身上的绳索。

晋文公劝李离说;这件案子是下面搞错的,并不是你的罪过。我怎么能怪罪于你呢?

可是李离依然长跪不起,他坚持说:臣下的官职最高,从没把自己的权力让给下属;平时享受的俸禄也最多,也并没有把俸禄分给下属。今天我有了过错,怎么可以把责任推给下面的人呢?现在出了错案,我理当承担罪责。还是请大王将我处死吧!

晋文公有些不高兴了,说:你认为下属出了问题,责任在你这个上司的身上。如果照你的逻辑去推断,那不连我也该有罪了吗?

李离回答说:我是掌管刑罚的最高长官,国家法律早有规定:判错刑者服刑,杀错人者要被杀。大王信任我,将执行国家刑罚的重任交给了我,而我却没能深入调查,明断真伪,以致于造成了错杀无辜的冤案,按法律我应受到处置,因此处死我是理所当然!

说完,李离猛地从卫士手里夺过宝剑,使尽力气朝自己挥去,顿时鲜血迸溅,气绝身亡。 晋文公阻拦不及,好长时间都唏嘘不已。

李离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法律的尊严,司马迁在《史记》中点评道:李离伏剑,为法而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