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演讲稿 > 范文 > 导航 > 中医观后感范本

中医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4-10

中医观后感范本。

你知道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品名观后感吗?观看正能量的作品,往往能激发我们的感悟。这个时候可以将观看作品时的启迪总结成观后感,观后感要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分享一篇网络上的好文“中医观后感”读完后感触颇深,我们的网站将会持续更新为您提供更多精彩的内容请您多多关注!

中医观后感【篇1】

《中医名医简介观后感》

作为一个对中医有浓厚兴趣的人,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部以中医名医为主题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向观众生动展示了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中医名医的传奇故事,让我对中医的价值和魅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部纪录片以故事串联的方式,将每位名医的生平和医术传承进行了详细介绍。每一位名医都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以自身的努力和智慧为中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通过对经典中医文献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成功地创建了独特的诊疗方法,为患者解决了种种疾病。

在这些名医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华佗。他被誉为“手术之神”,经常以其出神入化的医术令人叹为观止。华佗不仅擅长外科手术,还精通内科和妇产科,可以说是全才型的医生。他在医术上的高超造诣和对患者的关怀备至,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可以说,他是中医史上的一座传奇。

同时,我还了解到了另一位名医——张仲景。他是中医史上最受推崇的医药学家之一,也是《伤寒杂病论》的作者。这部医学著作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常见病和多种疑难杂症,被誉为中医药学的宝典。观看纪录片,我对张仲景的医学造诣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更加佩服他的学识和智慧。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首先,中医名医不仅拥有医术上的高超造诣,还对患者充满关怀和爱心。他们不仅是医生,更是患者的朋友和心理支持。其次,中医名医通过对中医经典文献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创造了独特的治疗方法,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中医名医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和人文关怀。

观看这部纪录片后,我对中医的信心更加坚定。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现代西医的不足之处。而中医名医们的传奇故事,更加鼓舞了我继续学习和研究中医的决心。

总的来说,这部以中医名医为主题的纪录片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和启迪。每一位名医都是中医事业的瑰宝,他们的故事和医术让我对中医的价值和魅力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我相信中医会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多的认可和应用,也相信每一位对中医感兴趣的人,都会从这部纪录片中汲取到深厚的智慧和力量。

中医观后感【篇2】

《医案助读》随感

《医案助读》书如其名,是医案阅读的入门导向类书籍。它解决了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病案、病案的重要性和如何阅读病案。用具体的名家医案作为论述观点的串珠,边引用边议论,阅读印象尤其深刻,学***也比模式学***轻松。

引用的医案病案也有**可循,书后的推荐医案也是实用性较强。

作为一名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病历可以看作是最初的临床经验。不同于以往生病就医的被救治,读医案是从医者的角度,看待“治病”这件事,注重的是辩证和论治。医案中医生辨证论治的思路比课本上的理论清晰,甚至能通过这样来进行跨时代的教与授。

医案的重要性,有前辈用中医理论基础与之相类比,作为丰富医治灵活性的重要渠道,不可谓不须重视。

在读《助读》之前,我对医案的了解不多,印象里的医案是模式又客观的,像说明文一般,科学却死板。看完后,我知道自己混淆了病历和病历的概念,看到的病历和医生记录的病历不一样。像实录性医案就有六种分类,每个分类下的医案不仅是客观的,有的会写明辨证施治的过程,有的会穿插医者的想法,有的甚至还是医者用来“秀文采”的手段!

可爱又温暖的微微一笑,就是我在看到这时,对“医者仁心”的实在印象。而真正死板、条框分明的医案被称为病历式医案,虽然条理明晰,但给我一种又硬又沉的感受,思路也有断层,在真正临床实践时,如此模式的医案倒是有些像应付任务了事的样子,寥寥数笔地将病痛飘然带过,不应该是一位医务人员应该有的态度吧?

无论上什么课,做笔记都是加深理解和记忆的好方法,对于阅读医案来说也是如此,只是把“笔记”两字换成了“评注”。评注不仅是为了能理解的更透彻,还可以表达作为医者的读者的自我观点,对医案著者的医学思想、治学方法和理论术语等进行评头论足。《助读》只列举了三条评注的益处,不过我认为能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论,是中国式教育里所稀缺的,评注的存在对中医文化的多样化发展绝对有利而少害。

在对初学者的指导上,《助读》中给出的要求重视不同能力的提高。比如说,入门级别应该怎么选择医案,想提高某项能力的人又应该选择哪位医者著的医案。悉数举例道来,不乏名师的气概。

挑选合适的医案读本和了解著书背景的建议给了我不小启发,中医虽是需要灵性的科学,但学***却还是要从理性出发。又或者说,死的知识和活的方法,都还是从医书来的。作为一种医学书籍,病案的**值体现在:

既记载科学的知识,又蕴含灵活的方法。就像我这样的菜鸟,仅仅记住病历里的知识就足够了。值得高兴的是,《助读》不仅记录各家医案病案,也有作者黄堭前辈对病案的注解,在读到难理解的案子时比较方便,不用拿着原书注解对照着参考,医者的思路也解释的非常清晰。

黄堭前辈对医案的这番了解,想必也要建立在熟读医书与医治经验的基础上吧。

《助读》作为读医案的指导性书籍,对不同类型的医案,也做了众多详细的重点规划。读起来比较像老师课堂上幻灯片的文案,存在着小繁琐,但又是重点中的精华。想象起来倒是有点像一句话:

“我讲的这些考试都会考到!好好记着!”如此的知识密集度,稍微想象都觉得喘不过气啊。

真是越来越感觉像课堂上的老师了。

在这个时候,人们会记得上学期错过了跟随一位老大师抄袭的机会。虽然良机已逝,良师不得,现在想来也是不亏——初入茅庐的黄毛丫头,虽是抄得金方,也是不解其意;纵使求得辩证论治如此那般,也仅是一家方法,眼界受限;抄得却不得施用,岂不郁闷?现在大一年纪尚小,知识经验也是不足,轻率跟师抄方,***没有知识基础支撑,又能如何阐发运用呢。

反而是在打下长久沉淀的基础后,金方妙方才能拨的云开见日出了!

经过沉淀的量才有机会升华为突破的质,只能勤奋地充实自己而不能急着来的职业,大抵就是现在的我对名中医望尘莫及的原因吧。

中医观后感【篇3】

中医临证求实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求索实践真知——读王少华新著《中医临证求实》新春伊始,隔壁诊室的王少华老欣喜地告诉我,他的新著《中医临证求实》已于20xx年12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我有幸在第一时间先睹为快,洋洋45万言,叹为观止,每天置于案头,爱不释手。反复揣摩,读到精彩处常情不自禁地诵读有声,心灵的流动、碰撞、交融,有一种难于言表的快乐;遇有不解,忍不住携书当面求教,聆听教诲,更有如坐春风般的满足;每有会意处辄圈点批注,几个星期下来,好多书页竟写得密密麻麻。钱钟书对书与作者有过著名的妙喻:“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见杨绛《钱钟书与围城》)话虽这么说,读者对钟爱的书却总会产生认识一下作者的冲动。我读《中医临证求实》感觉就非常特别,因为不仅对书甘之如饴,对作者的学问与人品也十分熟悉与仰慕。作者生于1929年,为江苏省名中医,兴化市中医院名誉院长,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新著《中医临证求实》除汇集作者半个多世纪的临证心悟,还反映了王氏四代行医百年求索的轨迹与师传、家传的经验。可谓陈年佳酿,醇厚深邃,足见老骥伏枥,拳拳之心。这是一本临床大家的书。古人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作者生于世医之家,父师子徒,朝夕与共,耳提面命,无论临证、还是平常生活,都浸淫其中,茶余饭后耳濡目染,日积月累功力精进。其祖父王润身(1869~1932),为晚清江淮名医赵海仙大师兄江泽之之得意门生,其父王华国(1896~1963)辨证有“眼毒(洞察病情、诊断准确)手狠(用药胆大、恰到病处)”之誉,医事掌故流传甚多。王少华老中医擅长治温病、血证、肝病、脾胃病及妇科病,晚年经治疑难杂证众多,常用变法取胜。现年近八旬,仍活跃在临床第一线。该书是长期临床实践的砥砺、体悟与总结,精湛丰盈,开卷有益,当为学医之津梁、全面研究王氏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极好的教材。这是一本辨证心得的书。作者是医学理论深透又有丰富临……

中医观后感【篇4】

原创: 子邹子

中医看病,主动权掌握在谁手里?

母亲是个中医。从我记事起,我母亲就一直被一大群病人包围着。来看病的人通常一言不发地坐在母亲面前,伸出双手,母亲就会脉搏。摸了左手脉,又摸右手脉,之后看看舌苔…… 这像一场考试。

《问中医几度秋凉》

由此看来,很多时候反倒是病人掌握了主动权。若是中医师说完全不对,恐怕病人会露出古怪的脸色,然后迟疑片刻,转身离去吧!

一个好的中医可以说**,然后开对药。有什么原因不能**吗!

到底哪些对孩子的成长最有利?

我在妇联工作的时候,有些被遗弃的孩子暂时不能安置,就带他们回家和女儿遗弃抚养。大家都说我待弃儿如己出,可我知道是有差别的。区别在于,我对代养的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或给吃,或教东西,或领着玩,都能说出名目来。

但对我女儿来说,我有很多小动作。从教育的角度看,这些运动毫无意义,可以说是无聊的。可是,正是这些无聊之举,才将孩子滋润的像花儿一样。

《问中医几度秋凉》

读到这里,喟叹再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优秀的教育家在教育时,应该始终隐藏自己的教育目的。

因为教育的目的一旦太明显,就不是为了激励学生,而是灌输知识论。这是喟叹一。

真正的教育是影响得来的。言传虽不可缺少,但始终不如身教重要。正是这些小小的行动和言语,在不知不觉中浇灌着幼儿的心灵,使这些影响发挥着最强大的作用。这是喟叹二。

如今的家长唯恐唯恐教育得不足,孩子的作业好不容易写完了,家长们还额外布置作业,威逼利诱、好说歹说地让他们听话完成。这些"赤裸裸"的教育目的展现在孩子面前,怎么可能收到好的效果呢?试着看看孩子们的作业拖沓,慢慢吞下去,是不是他们的沉默**?

反正作业写完了还有额外的"父母内容",不如就熬到十点钟,让父母无从下手吧!这是喟叹三。

中医会被取消吗?

女儿说,要灭中医并不容易。有人要取消农历,你认为可能吗?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农民必须用农历来耕作。你认为有人可以取消汉字吗?

看看日本、韩国,又大量恢复使用汉字就明白了。只要中国还在,中国的农民还在,农历还在,汉字还在,废除中医只能是一厢情愿。

《问中医几度秋凉》

事实上,中医已经走到了不绝如缕的境地。国家针对"中医"的"医师执照"卡住了很多人。很多基层的数以千计、数以万计的中医师因此无法为百姓服务,何况,第一流年轻人不愿意学中医,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又有几位愿意一辈子从事中医事业呢?

国学和中医是一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国学是热起来了,不过目前仍有点虚。而假如真要深入研究国学,一定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这些努力不亚于雅思托福考试,不亚于自学奥林匹克数学,不仅要在知识上有所了解,更要在共产党培养,甚至要把各种坏心肠拧得有点流血。

如此渐渐会明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智慧,便会由衷地赞叹,由衷地喜爱,由衷地想要为这个文化作一点贡献。很多人只是读经典,戴汉服,弹古琴。这些很好,但是停在这里真遗憾。国学情况如此,中医更要加把劲。

真正治病的是人自己

她女儿的师傅告诉她,其实中医不能治病。真正的**方法是人自己。医生治病如治水。它们的作用是引导和调节人们的活力。如果病人没有生命力量去挖掘,面对干涸的河床,你能引导和调整什么?

《问中医几度秋凉》

有句古话说得好"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病人需要有生命的力量,才能被医好,若没有这个生命的力量,纵是千年人参也不能回天再造。

有人说,把中医看到了最后,无非四个字:"饮食起居".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应该注意我们平时的心情、饮食、日常生活和锻炼,这是我们健康的基础。你说什么?

艾宁,东北人,母亲是中医,中文系毕业。她当过中学教师、妇联干部、厂长、兼职律师,最后当过检察官。她把母亲的行医经验和女儿的学医经验都写在这部书里,用她特有的"检察官的眼光"和"大龄文青"的笔风写成。书里是一篇篇的散文,对传统中医和现代西医都做了中肯的评价,我自然获益匪浅。

这样的书要慢慢看,一次不能看太多。

中医观后感【篇5】


随着人们对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医越来越被重视和研究。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思考中医》的书籍,对中医学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阅读后,我对中医的独特性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民的生活之中。书中指出,中医学的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与当代人追求生态环保和和谐发展的思想是一致的。通过适应环境和改变生活方式,人们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保持身心健康。这个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健康的本质在于与自然相融合。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医的整体观念。相比于西方医学的疾病中心观,中医注重人的整体健康,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人的身体、情绪、社会环境等方面都会对健康产生影响。这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问题相契合。让我深思的是,我们在追求健康的过程中是否需要把重点放在疾病的治疗上,还是更应该从根本上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整体的健康?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指标,以及询问病人的病史、生活习惯等信息,形成一个全面的诊断。这种诊断方式强调了病因病机的分析,而非仅仅治疗症状。治疗中,中医注重调整人体内的阴阳平衡,通过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调理体内的气血流动。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式,强调了治疗与人的个体差异相结合,寻找个体的“平衡点”。这让我思考到现代医学是否也应该更加注重个体差异,设计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还注重预防和健康的维护。中医认为人在健康状态下,应该保持身心和谐,充满活力。通过调整饮食、作息、锻炼等方面,以及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人们可以更好地预防疾病,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这种预防意识与现代人追求健康、追求品质生活的要求高度重合。读后,我深深地认识到了中医在健康维护方面的重要性,倡导了更加科学、全面的保健观念。


小编认为,我通过《思考中医》这本书,对中医的理论以及实践进行了深度思考。中医的核心理念、整体观念、个性化治疗和健康维护的重要性给了我极大的启示。中医的理念与现代人的健康需求高度契合,它不仅有助于人们改善健康,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我相信,随着对中医的进一步研究,我们能够从中找到更多价值和启示,让中医的智慧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中医观后感【篇6】

我的老师李砚民主任是开封市中医院风湿肾病科的主任,现已从事中医事业30余年,在30余年的行医生涯中,她从未离开过病人,从未离开临床第一线,可谓名副其实的中医临床家。而我仅仅跟随学习不足2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李砚民老师不仅在技术方面给我以指导、更是教导我何为医德。她认为“医乃仁术”,“为医者,应待患者如亲人,至精至诚,让饱受病痛的患者饮桔之甘泉,啖杏林之蜜果,摆脱困境,步入坦途。”

专攻疑难重症是李砚民临证的一大特点,经她治愈和挽救的重患究竟有多少,谁都很难数得清。

例如,一位久患心脏病的阿姨,在西医院已经宣判无药可医,患者阿姨抱着一线希望找到李砚民主任,李砚民主任经过详细的检查后,觉得这种疑难重症治疗很棘手,但一个医生的责任感促使她一定要挽救这个病人。于是,她研究病情开出了第一个处方。以后根据病情变化,不断调整药方,并鼓励病人坚定信心。服药50多剂后,病人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可以正常生活。

又如一位脾肿大的患者,在多家医院都没有查找出病因,也是听到病友介绍,找到了专看疑难杂症的李砚民主任,在李砚民主任的详细问诊及检查下,帮患者找到了病因——寄生虫!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再如,从新西兰乘飞机慕名而来的杰克•贝兰克,尻以代踵,脊以代头,步履蹒跚。国内外多种疗法几乎用尽,这次他要找李砚民主任碰碰运气,医好他的腰痛病。神奇的中医中药使他站稳了脚,直起了腰,迈开了坚实的步子。回国后,兴奋地用电报向他的恩人报喜:李砚民女士,万分感谢您用神奇的医术治好了我的腰痛病,一切感觉良好。虽然我已经61岁了,可是身体却象16岁少年一样充满活力。

李砚民主任精通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尤擅内科,对中医肾病、心病、脾胃病、风湿病、温热病、消渴病等均有较深的造诣,临床上独具特色,经验丰富,疗效卓著。

李砚民主任不但继承了前贤精湛的医术,同时也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医德医风,她以“大医精诚”之训,铸成“救死扶伤”之心。她崇拜仲景论证之精辟,更佩服仲景“下以救贫贱之厄”之至诚。她虽已久负盛名,但毫无名医架子。多年来,她废寝忘食地工作,耐心地接待每一个就诊者。一般来说,来请李砚民主任诊病的人,大都为重患或疑难病。人们常常看到,下班时间已经过了很久,她还在为“号外号”的病人悉心看病,特别是对那些慕名远道而来或一时挂不上号的农村病人,宁肯牺牲自己的休息,也要为他们诊治。有的病人跟到家中,或截在路上,她都是和颜悦色地接待,安排时间为他们耐心诊治,从不厌烦。对于一些来信、来电寻医问药的病人,她总是认真回复,或调剂药方,或鼓励病人增强信心。因此,许多患者不仅把她看作救病的医生,还把她当成自己的朋友,精神的寄托,康复的希望。

李砚民主任作为开封市中医院人,以其高超的医术,坚韧不拔的科研作风,带动了开封市中医院的发展,慕名前来诊治的患者众多,并于20xx年成立了开封市中医院风湿肾病科。李砚民主任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精确的辨证论治,丰富的临床经验,使她练就了胜人一筹的医疗技术,有多少患了所谓“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她的精心治疗下恢复了健康。她谦虚谨慎,从不满足自已的成就,虽已患者众多,仍手不离卷,孜孜以求。

中医观后感【篇7】

摘要:贾谦等所著《中医战略》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它对我国近现代中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作了深刻而全面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诸多困难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制定中医药法规、政策能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中医战略;中医西化;中医药立法

贾谦研究员等人所著《中医战略》一书,是一本值得所有关心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人(包括中医决策者们)认真一读的好书。邓铁涛、朱良春、颜德馨等8位著名专家为该书作序,并给予热烈赞扬和充分肯定。如朱良春说:

“我读后深受激励”,“这是为中医呼吁、为中医呐喊、为抢救中医的黄钟大吕,是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号角,是中流砥柱、力挽狂澜的柱石,诸公之举,厥功伟矣”。我认为朱镕基的评论和赞扬不算太多,他们是恰当的。

这本书好在什么地方呢?好就好在它对我国近现代中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作了深入而全面的、实事求是的分析与**,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窘境)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尤其是在政策方面。这些认识、对策和建议都是有见地、有启发性和前瞻性的。

笔者认为,该书的第二部分,重新确立中医药的战略地位,是本书的重点,第五部分是本书的重新。作者明确地提出了“重建中医药重要战略地位,实施中医药五大振兴工程”,即:中医药政策法规保护工程;中医药人才工程;中医药科研工程;乡村中医工程;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程。

这几大工程都可谓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提到了点子上,均涉及到了解决中医问题的要害。如果能够落实、真正落实、全面落实,将是整个中医药产业的福气,中医药振兴指日可待。然而,这却并非那么容易。

当前。还有一些人仍然坚持要走中医西化的道路,继续要把中医学置于“被审视、被验证、被质疑、被改造的地位”。他们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他们仍然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正在通过自己的评论对中医药立法产生影响。

中医观后感【篇8】

《漫话中医养生》是一本以文字为主,且配以适当漫画形式,将日常养生保健知识娓娓道来的一本书。

文字是主力军,承载着大量的养生知识和信息,而其中穿插的漫画,则幽默、巧妙、恰到好处的将养生知识呈现给大家,有助于让我们能更近一步的理解文章所描述的养生知识,且通俗易懂又不乏幽默风趣,让学***更轻松,也让阅读变得更佳愉悦和直观。

不知为何,从小就喜欢中药那股特殊的香气,甚至对很多人都排斥的那苦涩的中药汤汁,我都毫无违和感,甚至喝起来都觉得那么自然平常,并无半分抗拒。

慢慢上了大学,最喜欢的是中医课程,虽然只有一学期的课程,但每节课都是12分的重点和精神,甚至偷偷跑到中医校友那里蹭课。

有了一些最基本的中医相关知识,所以看起这本书来并不费力,**并茂,说看的废寝忘食也不为过,越看越有味道。

该书阐述了中医养生的六大原则,包括饮食养生、日常生活养生、情感养生、运动养生、穴位养生、身体养生等。

其中起居养生中写道《素养》第十六条指出春季、夏季宜晚睡早起,秋季宜早睡早起,冬季宜早睡晚起。

什么?睡眠养生居然还分春夏秋冬?我一直以来的观念就是早睡早起,尤其是晚上十点之前睡觉,美容又养肝好么?于是乎赶紧细细阅读接下来的展开描述。

春季,万物推陈出新,我们应该早起迎接阳光,散散步或者做做早锻炼,入了夜就睡觉,以顺应春天生发的季侯特点;夏季万物繁荣、生机勃勃,我们应该晚些睡觉,早些起床,活力充沛,多向外宣发体内的阳气,来适应夏天的调养;秋季天气逐渐转凉,要学***的公鸡,早睡早起,从而来缓和秋天肃杀气候对人体的影响;而冬季,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我们也要尽可能得少扰动阳气,早睡晚起,最好等到日出再起,甚至有条件可以"赖个床",避开严寒注意保暖。

原来睡眠也是根据一年四季不同的气候特点而相应的变动的,人类只有顺应自然法则,才能更好的存心养性,调养气机,做到修身养性,身正心清。

好吧,我的睡眠时间会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

除了睡眠养生,情绪养生也是六大养生之一。

中医“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惧、惊。

七情的顺利表达与脏腑的正常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每种情感都有自己的内脏。每种情绪都有两面性。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健康。

恰当的情绪表达有利于气的宣泄和情绪的顺利调节,使情绪得以宣泄,从而缓解相应的精神状态。

所以一旦情绪过度激动,相应的脏腑器官就会受到影响,如喜悲、怒伤肝、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这一点自己也深有体会,每次生气,还基本上都是生闷气,完了就觉得胸闷心悸不舒服,有时候甚至会觉得胃疼。

平时生活中,我也是个多思虑的人,碰到事情了更加思虑。

导致第二天醒来舌切迹很深,外加口干口苦……所以,为了自己的健康,也为了家人,以后尽量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有气了适当发泄,闷在心里对身体太不好啦!时间久了可是会影响健康的……

现今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亚健康,养生保健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可。

如果你有时间和兴趣,你也可以试试经络养生法!这本书也有详细的介绍。坦中、足三里、合谷、太冲、三阴交、涌泉是人体常用的几种保健穴位,可用于灸、针灸、按摩等。

以足三里为例,作为足阳明胃经上重要的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三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中医谚语有云"艾灸一柱足三里,胜吃一只老母鸡",为感受中医艾灸的疗效,我已接受艾灸理疗三周有余。

从开始的肌表温热之感,一周一到两次,坚持至今,全身上下觉得松快不少!若坚持,定当终身受益!

若要了时当下了,若觅了时无了时。

养生不需斟酌良久,亦不需挑选良辰吉日,活在现今、养在当下,希望大家都能且行且珍惜、且养且健康。

通讯员章杭婷

中医观后感【篇9】

中医经典母婴安康方略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由于一直崇尚中医理论,不希望对自己只用“吃药”这种方式武断了事,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药罐子,所以买了此书,一直没来评论是想等自己看完了,有了真正的了解再说些什么,看罢此书总体感觉还是颇有收获。其中,使我最为受益的是书中引用了很多古医书原话,并作翻译讲解,因我孕早期也有咳嗽不止的情况,所以根据书目找到此节摘抄于此“朱丹溪云:胎前咳嗽,由津血聚养胎元,肺失濡润,又兼郁火上炎所致,法当润肺为主。——清•萧埙《女科经论》诠释,朱丹溪指出:妊娠咳嗽,是由于孕妇津血集中于濡养胎儿,肺就缺少津血濡润,加上体内郁火上炎而阴伤,所以妊娠咳嗽的治疗应以养阴润肺为主。”讲明原理之后又以内治、食疗、外治等多法加以解决。使我大有所获。当然,书中内容充实,从母到子都有关照也是我非常满意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