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演讲稿 > 范文 > 导航 >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4-05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

当我们看完一部好电影之后,会不由自主去思考,看完电影之后我们可以学到人生的智慧。 我们应该细心地写出一份观后感,观后感能够让我们更加理智并清晰地记录下对作品的感受。怎样写才是一篇合格的观后感?这份“入殓师电影观后感”是作者的心血之作期待它能够被您喜欢,文章内容仅作为参考物!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 篇1

作为一部以入殓师为主题的电影,电影《入殓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片导演石井岳龙在这部作品中全方位的展现了日本极致细腻的文化传统,同时也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了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该片的主人公叶隈和平,是来自福山的入殓师。他是一个极其谨慎、有着独特经验和非凡能力的人。在电影中,主人公和平和他的徒弟泽田有着多年的师徒关系。泽田始终想不通师父为何如此坚守传统的入殓方式,对于泽田来说,他觉得不同于他师父的那种现代化的方式更能迎合时代和满足客户的需求。

电影从大量机智缜密、反思富有的台词和镜头中,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当叶隈和平即将引退之时,他决定将自己最后的一件事留给泽田,来找找出在他们师徒之间因心理问题而造成的疏远。震惊的事是叶隈安排的“最后一个任务”,其实是希望泽田能够亲眼见证叶隈母亲从人世离去,从而度过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过程中,泽田的态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也使观众深深反思了生命有限,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使它不至于太过短暂或过于残忍。

电影中把握死者最后一次百分百的体面与尊严, 去给在人生中扮演过多种不同角色的众多人们,去替他们默哀,是一件极为难得而令人肃然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得以从生命的终结和离别中,寻找出与之相对的意义。只要认真思考,这样的意义便可以被找到。这样的生死探讨和对最后一个仪式的细致描绘,都让人瞬间进入深深的思考。

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应该是叶隈和平选用的"八十八夜"的仪式。仪式由叶隈则从头到尾穿越其中,举行的一种皈依佛教,并躬耕田地,以备来年新的一季次的收获。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于死亡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希望,以一种跨越生命、现世和来世的观点来看待时间和存在的沉思深邃哲学。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非常值得一看。影片所表现的爱情,情感和认真入木的制作都使本影迷赞叹不已。最后,我想说,《入殓师》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就在于影片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思考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细致展示,让人暂时忘却现实,去寻找一段灵魂深处的探索。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 篇2

电影是一种非常特别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视觉、声音等多种方式向观众传递感知和情感。电影《入殓师》便是一部这样的电影,它通过描绘一个日本传统殡葬行业的故事,向观众展现了人类生命和死亡的真实面貌。

电影《入殓师》以主人公崔寿郎作为主要视角,讲述了他在日本战后时期从事殡葬工作的经历。这个时代处于战争和重建的交接期,人们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但是死亡并没有随之减少。因此,崔寿郎这样的入殓师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电影通过描绘每个角色的表情和行为来展现他们的内心感受。有时候,殡葬师崔寿郎和他的同事们需要面对繁重的工作和残酷的场景,例如搬动尸体、清洗遗体、帮助家属处理事务等等。这些都让人感到非常沉重和压抑。

在电影中,崔寿郎和他的同事们对待死亡的态度是非常谨慎的,因为他们知道死者的尊严需要被尊重和保护。这种态度也让他们成为了当时社会上的重要人物,因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人们对生死的认知和尊重,为人们保留了死亡时刻的尊严。

《入殓师》这部电影中,崔寿郎对于死亡的态度还有一些个人的思考和感悟。他认为,死亡其实并不可怕,它只是人生的另一种形态,而生命本身虽然很短暂,但是我们应该在有生之年里为自己的生命留下足够的痕迹。这些想法让崔寿郎有一种深深的忧思和哲学色彩,并且与传统的日本文化和宗教有着一定的关联。这些想法也反映在他的教导学徒崎山,并且影响到了其他身处困境的人们。

总的来说,电影《入殓师》非常生动、深刻、感人。它给出的反思和启示,是对人类生命和死亡的一种极为珍贵的思考和记录。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忙于追逐生命中的各种目标和计划,而容易忘记生命的真正意义。这种情况下,电影《入殓师》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离开尘嚣的机会,让我们重新思考并感悟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包括尊严、仁慈、责任和爱等等。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 篇3

两节课看完了日本电影《入殓师》,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入殓师从刚开始工作一直到成为职业入殓师的心理历程。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与心理人类学有关的知识。

首先,男主人公入殓师,以及他的妻子和朋友们,在一开始对入殓师这一行业抱有极端的反感,他们认为这一行业常常与死人为伴,工作的性质便是接触死人。按照世俗观点,这是晦气的,肮脏的,低贱的工作。因此,英雄从事这项工作后,他的妻子回到他母亲的家,他的朋友们也不再愿意和他打招呼了。

但是到后来,由于男主人公的执著和努力,人们逐渐发觉入殓并非是低贱的。因为人死之后并不意味着就变成了妖魔鬼怪,而是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从繁忙不息的工作走向了从容安稳的休息。所以,一个人死后要打扮,就是要让他走过生命的最后阶段,让一个人拥有完整的生命,其实这本质上是对一个人的尊重。

其次,从影片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由他的内心感受引起的。一个人从心理上对某一件事情敬佩欣赏,那么表现于外的必然是礼貌尊敬的行为举止,反之则表现出藐视的行为。所以,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者改变别人对某事的看法,你必须首先调整你的心理。

具体来说,调整心理就是调整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人性的根源。

最后,我们可以发现日本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国家。人们内心之间的相互尊敬,表之于外便是礼仪,而反过来,礼仪也可以促进人们内心生起敬重之心。这就是《论语》中“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

“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孔子认为祭祀中的羊代表了一种礼,能唤起人们内心的庄重感,因此不可为了节约而免去贡羊)。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 篇4

《入殓师》荣获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之后,影评不计其数地冒了出来,从各个层面和角度对男主角进行了分析。仁者见仁,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视角。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几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从音乐师到入殓师,在他身上是偶然,也是必然,仿佛一开始他就是为了入殓师这个职业而存在的,尽管他深深的爱着大提琴,尽管他是迫于生活的压力才不得不接受这个职业,但是有什么关系呢?一切都是定数,生、老、病、死,爱、恨、情、仇,生命就像一条婉转的静静的河流,该来的怎么都躲不掉。

故事以华丽的交响乐团演奏为开始,导演似乎有意将音乐家和入殓师这样的职业安排在一起,在世人眼中,前者多么的高贵,而后者多么的粗鄙。众人皆醉我独醒,当他被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时,他依然故我,只因他看到了生命的重量,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 感,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这就是他的价值所在。

他是入殓师,但是离开了东京舞台的他,更加成为了一个“音乐师”,音乐梦虽逝去,但是他有了对生命的尊重。他,在田间演奏,在河堤上演奏,在自然间演奏……;他,遇见了各种死亡,猝死的,自杀的,自然死亡的……在生与死之间,他开始思考人生和死亡的意义,人活着一趟,死是一个人最后的归宿。而入殓师的圣神所在——让死者保有最后的尊严,以最美丽的形象踏上另外一段旅程。

世俗的心,永远有着高低贵贱的这样的势力。入殓师这个职业是不被人理解的,朋友的疏离,妻子的离开,他似乎被世界抛弃了,而他也心生动摇。他要离开!可是最终他理解了社长,一句“好吃的让人为难”留下了他,的确,河豚这样剧毒与美味并存的食材与我们绝望而美好的生活确有相似之处——好吃的让人为难。

妻子的归来似乎预示着大悟的努力得到了承认,其实有什么关系呢?哪怕全世界都不理解了,只要自己深爱的人肯理解你,陪伴你,一生便已足矣。在影片中,他的妻子第一次看到了他为澡堂的阿婆入殓,也许是他专注的眼神感动了她,也许是他的虔诚的态度感动了她,总之,他被认可了!当他们一起送走故人的时候,也许大家的心理都明白了,死亡也许不过是一扇门,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死亡只是穿过这道门,走向下一站。见过了这么多的生命终结,明白生命的渺小与短暂,目的决不是轻视生命,而是更加珍惜的活着。

其实,人生于自然死后亦回归自然,不过是来感受了一趟人间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而人的生命注定是要生生不息的,这就是生命的价值。其实面对死亡,我们没有几人可以豁达,甚至在我的心里埋藏着许多未知的恐惧。虽然我心里清楚,每个人都有送人和被送这一天,这是人不变的主题。主人公的名字叫 “大悟”,真正地悟到“不惧怕死亡,大彻而大悟,生活中坦然接受各种真情,才能更好享受着‘人生’这门艺术,大悟最终是“大悟”了,懂得了爱情,也懂得了亲情。

每个人都有一段过去,也许那段过去让他没办法去面对,但很多时候已经走了的路已经不能回头了……也许他们会后悔,也许他们会彻悟,但是在死面前,那些事情还有什么重要的呢?原谅和宽恕,本来就是这个世界上最需要勇气的事情,他理解了他,也放下了心中的执念。

看电影时,没想到会哭。事实是哭了,哭的一塌糊涂,哭的不明所以。平淡的故事,不凡的情节,当他坐在草地上,轻轻的拉响大提琴,当音乐响起,我看着他,满脸泪水,守着此刻的宁静,忽然感受到了白日无法寻找的宁静。喜与忧,我们很多时候无法放下;很多事,一旦沉醉,便无法自拔。但在此时,所有都可以静得沉淀下来,一切消散了……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入敛师》并非如名字般让人望而却步,死亡、葬礼、遗体……有关死亡的命题不过是生命存在的注解。看过之后的感觉,就好像在路边书摊上淘到求之若渴却不得的绝版旧书一样,在安静的感动中,还有清醒的思考。

这部电影的基调,如同许多日本的纯情电影一样:缓慢的叙事结构、简单平实的人物和不紧不徐的台词。但是,也就是在这白开水一样平平淡淡的剧情发展中却透露出很多的哲理,我们也与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小林大悟一起在形形色色的死亡面前,最终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主人公小林大悟作为一名大提琴演奏者,并不是最出色的,但是他热爱音乐也似乎喜欢这个职业。当他所在的乐团被解散后,当他从一个颇具文艺的小资情怀的角色向着一个看似卑微到草根的入殓师职业过渡时,他心中的不安和困惑是强烈的,因为入殓师这个职业与他的大提琴演奏师的职业实在是太不搭界了。

在这部电影中,有一个不容我们忽视的人物,这个人物就是彻底颠覆了小林大悟的职业观的殡葬社的“社长”。“社长”的语言非常少,不管是录用小林大悟这个情节还是在后来一次次“入殓”过程中,社长和小林大悟都没有太多的沟通,社长对小林大悟的深远影响都是在于他的“身教”。社长知道小林大悟内心的挣扎,他没有一次次去“说服”小林大悟,他只是在一次次面对不同的死亡面前静静地去“做”,他是“做服”了主人公小林大悟的。

小林从电影开始就是一个矛盾的人物,最开始他是因为殡葬社的广告误导而去面试的,一开始他是无法接受这一份他内心也瞧不起的“工作”的,虽然迫于生计他勉强决定“走着瞧”。但是,当他第一次经历了面对一个死者的入殓过程的时候,他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片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小林大悟第一次处理完尸体回到家中,面对着桌子上已经死去的家禽,开始呕吐反胃,继而在妻子的身上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在深夜的床头回忆起了自己的过去,他想到了已经死去的母亲、看到了父亲模糊的脸。导演在这里对于入殓师小林大悟的心理活动拿捏得十分精湛——他内心的斗争是非常激烈的。但是,随着一次次经历面对死亡的过程,小林体会到怎样去对于死者的尊重和对于生命的珍惜。到最后,小林真正地喜欢了这一份职业,即使他周围的人无法理解。

“生命就像一条河流,我们都是河里的一条鱼。无论如何努力回溯,终究是无功而返。”小林站在桥上看到那些鱼逆流而上,纵使死亡也毫无畏惧,最初他以为这些鱼很傻——明知终有一死为什么还要那么努力?但是后来,小林很快就在入殓师这个职业中感受到:生与死没有什么区别,对死者而言,“死亡是一个新的开始”,而入殓师就是要给他们的新旅程拉开序幕的人,所以,他对每一位死者的遗体都努力把他(她)们打扮得漂亮,“让死者能够体面地踏上新的旅程”,因为,他最终明白,生命的终结也就是新的开始。

是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那就是死亡,用小沈阳的话说,生命就是在睁眼闭眼之间。《入殓师》不厌其烦地展现了很多关于人的死亡的入殓过程,它让我们每一个人直接面对死亡,但是,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领悟到什么是生命。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入殓师》是一部很精彩的电影,我不得不这样说。

之前是有点害怕的,怕什么呢?怕死亡,怕尸体。“死亡”这个话题总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惧。心里那个模糊的感觉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殓是一件可怕的事。

但《入殓师》的第一个镜头,就让我的心很神奇地平静下来。车中的人紧锁的眉头中有淡淡的忧郁,车外白色的基调的景,肃穆寂静。当小林大悟仔细地为死者擦拭身体时,当社长耐心地征求家属化男妆还是女妆的意见时,我才发现,入殓师这个职业竟如此神圣庄严。通过入殓师的双手,我们看到了怎样将尊严还给死者的过程,看到了生者与死者优雅告别的仪式。死亡,在这里已不再令人恐惧,生与死,在这里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死亡,是生命的延续。入殓师,以他那无比尊重死者的心态,使死者以干净优雅的姿态踏上另一个崭新的旅程。

从误打误撞当了入殓师时的脆弱与抗拒到最后对这个职业忘我投入,小林大悟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忘不了那个趴在棺木上看着妻子遗体泣不成声的丈夫,忘不了那个为去世的男人留下满脸红唇印的一家人,她们一边大笑一边痛哭着说:“谢谢了,爸爸”。那亲属们对死者的不舍、怨悔、留恋、误解都随着一场场庄重的入殓仪式归于平静。原来人在生命的最后一程也可以被如此温柔对待,原来人在死后也可以这样安详,这样宁静,这样美!——我彻底对入殓师这个职业改变了看法。

那个在大悟老家一直开澡堂的艳子,为了给邻居一点方便和家的温暖把澡堂开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送她火化时平田对她说:“后会有期!”是啊,后会有期。不会永垂不朽的我们终将奔往那个地方的,对吧?那一直以来我们怕什么呢?怕死亡,因为觉得那是一种永恒的失去。但《入殓师》却一直再向我们传达一个信念,那就是死亡只不过是一扇门,让我们通向更远的地方。村上春树说:“死亡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当“往生者”安息,当活着的人坚强,当释怀后的爱在每一个人心中流淌传递,片刻即成永恒,万物也许就这样生生不息。

作为一部以殡葬业工作者为主角的电影,“死亡”是《入殓师》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然而“死亡”却绝非影片真正的主题,“死亡”在这里单纯的只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影片的最后,大悟在经历一番挣扎后终于原谅了父亲。悠扬的大提琴声再次响起,虽然泪水已模糊双眼,但心中却豁然开朗。我想,对待生死,我也许不会再惘然。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 篇5

两年前,我听到一位老师推荐这部电影,但我不知道它获得了第81届奥斯卡奖。我刚看了几分钟,但没看。猜想这部电影可能有点恐怖,毕竟跟尸体有关。待到今日完完整整地看完,才发现我误解它了,电影不恐怖,反而很温馨、很富有哲理。

电影的故事情节主要围绕小林大悟这个人物展开。他喜欢拉大提琴,但乐队解散后,他找不到工作,于是和妻子离开东京,回到家乡生活。他在镇上找工作,无意中撞上了入殓师这门职业。

起初,他和常人一样忍受不了这份为尸体擦洗身子、换衣服、化妆的工作。但渐渐地,他被埋葬死者时总统的虔诚和严肃所感动。他发现为死者呈现最美的姿态也是一件高尚而有意义的事情。

当然,家人对这份工作的衷心感谢也让他震惊。但因为这份工作,他被朋友看不起,被妻子认为肮脏。就连他妻子也很生气,让他回娘家去了。但是他还是坚持了下来。

从给各式各样的死者化妆、整仪的过程中,他好像悟出了人生的某些道理。幸运的是,他的坚持等来的不是悲剧,妻子回到他身边了,而且在一次亲眼目睹他为邻居老婆婆化妆整仪之后理解了他。而一直埋在他心底的疙瘩——对父亲当年抛下他母子的仇恨,也因为他亲自给父亲入殓得以消除。

在最后一幕中,他深情地将父亲手中代表父爱的石头交给了妻子肚子里的孩子,这让人深受感动。

这部电影的温情令人感动之余,也能引发观众关于生死、亲情的思考。

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死亡,是那么沉重又那么飘渺。自杀、车祸、意外让很多年轻人的生命瞬间枯萎,他们的死亡留给长辈的是无限的悲痛,这太沉重了,无法承受。而有些老年人的死却是那样的默无声息,干着干着活就倒下了,睡一觉就再也起不来了……既然生命终归是要结束的,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凋零而已,何必那么辛苦呢?

这一曾困扰主人公的问题也在拷问着我。我是个平凡得再平凡不过的人了,人生道路差不多走了三分之一(以人平均寿命60岁来算),可是却一无所获,除了大脑装了一些无用的知识之外。虽然一直以来我都坚持努力,生怕被人认为是在虚度光阴,但是收获与付出并不一定成正比。

就这样,我的人生是多么的失败,这样的努力还是没有收获。那我是不是要选择结束这段生命呢?当然不会。

我还是受不了,因为我没有我想要的,所以更需要坚持下去。不管最终能不能得到想要得到的,至少我奋斗过、追求过。人生也就在这样的追求中显示出它不同的意义。

爱,人类永恒的情感。不管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人们谈论得已经够多。我只想对主人公的妻子表示崇高的敬意。

她对丈夫的那份爱,正是当今女性对于“爱”可以汲取的营养。如果你爱一个人,你应该尽力去包容和支持他,即使他没有钱也没有潜力,他的工作也很卑微。但眼下,在追求物欲、傍大款的潮流下,我们身边这样的女性反倒成了“另类”,不被人理解。

成年女性互相攀比的是首饰的贵重、钞票的厚度,彼此炫耀着表面的“幸福”。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富强家庭没有和谐幸福的例子,但我们能肯定他们的幸福水平高于普通人吗?幸福不幸福,只是一种感觉,唯有个人内心最清楚。

喜欢看电影,更欢喜看到这样高品质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