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演讲稿 > 范文 > 导航 > 记忆中的她作文

记忆中的她作文

发表时间:2024-04-02

记忆中的她作文。

编辑为您整合了多篇关于“记忆中的她作文”的文章。作文可以帮助学生们观察和分析问题,写作是一个闯关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阅读者和作家。一篇优秀的作文是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希望本文内容能为您提供宝贵的帮助!

记忆中的她作文(篇1)

在过年的时候,妈妈为我们做了一顿尚好的美味佳肴,这便勾起了我对童年美好的记忆。

小时侯在故乡里,我和爷爷奶奶一起住,平时每逢过节的时候奶奶都会为我做很多好吃的,但是我们那里有一个习俗,但凡过传统的节日时,做好了饭菜必须拿出一部分供奉神灵,让神灵先吃饱喝好,然后我们才能准备开吃。吃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些细节,长辈开始吃了,我们才可以吃,这样就充分表达了我们对长辈的敬意。

要是到了中秋节,家里都会去集市或商店里买月饼如五仁月饼或我最爱吃的沙拉月饼和水果味月饼,不仅要买月饼还要买菜和肉类,和土豆、西红柿、豆腐等,回到家后就开始做饭,在老家可不像城市那样用煤气做饭打火按一下就开的那种,老家还是用柴火烧水做饭炒菜,当然中秋节也是我们那里的传统节日,也要供奉神灵保佑,还要烧纸钱给他们。到了晚上我们就会把把月饼放到外面,边看月亮边吃月饼,在小时候,爷爷会考我唐诗,他说出一个诗人,让我对出诗句,后来慢慢加大难度,让我队秋思的诗句我对不出爷爷就会告诉我答案,这样就会给我的唐诗加深印象。

到最后肯定是过年了,家家都会杀猪宰羊,会打年糕买年货,要是那家杀了猪今天就是他家请客会把大伙邀家请客把大家到家中吃饭,到下次我们会也会邀他们,过年也是跟其它节日有所不同的,每家都会做好吃的,都会拿一点送到祠堂去,大伙一起供奉神灵烧纸钱放鞭炮。然后每家都要轮流叩头保平安,这些事做完以后,大伙都回家过年,吃团圆饭放鞭炮,还会给我们小孩子压岁钱然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要有出息,这就是我的家乡,就是我记忆中的味道。

记忆中的她作文(篇2)

有十年没回家乡了,每次母亲探家回来后兴奋地和我说起家乡的变化,什么房子都改成三层小楼啦,村庄的道路已经改成水泥路啦,汽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啦,家家户户不用土灶了,都用液化气做饭啦——我听了也由衷的对家乡的变化感到高兴。但是,内心也有一种仿佛丢失了珍宝般的失落感,那就是我记忆中的故乡可能已经不在了。

故乡位于会稷山余脉,两山夹峙,中间一条小溪,临溪缓坡地上,散落着一些民居,稍高一些,是大片的茶园,近山顶,则是灌木,树林,竹林间杂,站在家门口放眼望去,茶园墨绿,远山含翠,鉴湖不远,绍酒飘香,兰亭左近,绿水清波,那就是我的故乡。

故乡村庄中间是一条小溪,那可是孩子们的福地。麦收季节,是螃蟹最肥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就逆着溪流而上,光着双脚,挽起裤腿,翻动着溪流中的每一块石块,或大或小的螃蟹就藏在石块下面。动作必须敏捷,要正确无误的一下抓住螃蟹的背,然后放到罐子里,盖上盖子,防止它逃跑。有时候不小心,手指被螃蟹的大钳子夹到,就龇牙咧嘴的大叫一声。摸到溪流的尽头,往往收获颇丰,能装满一罐子,然后顺便在瀑布下面的水潭洗个澡。回家后,把螃蟹洗净,母亲会用滚油来煎,看那青色的蟹壳慢慢变黄,变红,香味就出来了,是父亲上好的下酒菜。

我家的后面,有一处百米高的崖壁,接近崖壁最高处有几个小小的岩洞,其中一个是鹰巢,里面住着几只鹰,我想应该是一家子,因为在附近几个村子,都没有这种鸟,属于我们村独有,村人很以此为骄傲。夏秋之交吃了晚饭以后,大伙搬一把椅子坐到房前院子里,天边是一团团的火烧云,绚烂多彩,翻滚变幻。这时候可以看见老鹰带着小鹰在天空盘旋,伴着那清亮的鸣叫,时而组成各种队形,一会远去,一会又俯冲下来,常常让幼小的我看得出神。我想那时的我,一定是慕其高远吧!

对于故乡吃的记忆,印象最深的是竹笋。清明以后天气转暖,山里的竹笋也开始从泥土里冒出来了,长到一尺左右的竹笋最为鲜嫩,剥去外壳后其色如玉,我最喜欢母亲做的葱炒嫩笋,出锅以后,芳香扑鼻,葱绿笋白,煞是好看。吃起来脆嫩甘鲜、爽口清新、味道鲜美,现在想来,那滋味犹在舌尖。后来看清朝名士李渔的《闲情偶寄》中,蔬食中的第一,他给了竹笋。不禁引为知己。

年关将近,是孩子们最盼望,大人们却忙碌的日子。春节前几天,记得要做的最重要的两件事是大扫除和年夜饭的准备,要自制豆腐和杀鸡宰鸭。打扫房间时,母亲会说,“把你一年读的书整一整”,我的书往往放在床头和父亲帮我做的简易书架上,那就是两个三角支撑钉在墙面,上面搁一块木板。我那时学习成绩不错,对书是十分爱惜的,于是先把书架擦干净,要把课本边角抹平,一本本放好码齐,仿佛和好朋友告别,这时边整理边看书,或翻看以前写的作文,竟然惊异于自己写作时的“高超技巧”,倒叙插叙设问排比全用上了,不由得自己对自己大为折服!看着老师批的一个个“优”,心中很是快活。母亲是制作豆腐的能手,这时候我最乐意帮忙了,谗的是那一碗豆腐花,豆浆点上卤汁以后,刚凝起豆腐花,母亲就拿一只大瓷碗,给我装上满满一碗豆腐花,放一勺酱油,撒一小把葱花,真是人间美味!

我的头脑中关于鬼神狐妖,英雄壮士等等最初的记忆,都是在故乡夏天大树下纳凉,或者冬天火炉旁得来。夏天的傍晚,忙碌了一天的乡亲们吃完晚饭,三三两两的聚拢在村口的大树底下纳凉,老人们在躺椅上摇着蒲扇,孩子们在空地上戏耍玩闹,此刻圆月初升,晚风徐来,此起彼伏的蛙鼓蝉鸣和着小虫的低吟浅唱,从老人们口中知道了蟾宫砍桂的吴刚,月宫曼舞的嫦娥,吃人的山魈,媚惑的狐仙,诙谐的徐文长,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现在则回家就躲在空调下,上网、看电视,楼上楼下互不相识。

故乡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故乡,我也每天穿梭于城市的森林,回不去了!

记忆中的她作文(篇3)

一个慵懒的日子,无意翻出来很多泛黄的老照片,不由想起了我的童年,想起了记忆中拄着杖走起路来颤颤巍巍的奶奶,想起了记忆中我和奶奶的.点点滴滴。

记忆中,当我淘气哭闹时,奶奶哄我的一个经典办法就是:别哭,听话听话啊,我给你找好东西吃…我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奶奶在炕上慢慢转身,慢慢从炕旮旯里掏出个袋子,然后从里面抓出一把东西放到我的小手里,原来是香香喷喷的早已嗑好了的葵花籽仁。

久而久之,我也慢慢摸清了奶奶的套路。奶奶再这般说话时,早猜到拿给我什么了,当然心里也没有最初那般期待了,但是在那个年代,可能奶奶也实在是拿不出别的好东西了。

记忆中,我小时候好像没有红棉袄可以穿。因没钱买布,姐姐穿小的破的花棉袄、蓝棉袄随便改一改就变成了我的衣服,这对于天性爱美的女孩子来说真是莫大的苦恼。

奶奶知道了我的心思,在家翻箱倒柜,把她年轻时穿旧的一件红绸缎棉袄拆了,用这块磨损的异常柔软的红丝绸,小心翼翼缝制出我的第一件红棉袄。看到后我两眼放光,心里那个美呀就甭提了!

记忆中,奶奶大部分的时间总坐在炕上。只要大门嘎嘎吱吱一响,她就两手扶着炕斜着身子歪着头透过窗玻璃使劲的朝外张望。

记忆中,奶奶很喜欢画画、剪纸。没事就坐在炕上,一把剪刀几张彩纸,甚至于普通的废旧纸张,拿支笔在纸上画呀画,拿起剪刀来剪呀剪,一会儿功夫就剪出一些花花草草来,很是好看。

记忆中,奶奶常常拄着杖在院中踱来踱去,看一看爷爷养的那些牲灵,再去瞅瞅我大爷怎样来逗猫取乐。

记忆中,只要看见爷爷在院子里晾晒衣服,奶奶就悄悄的嘱咐我,快去看看你爷爷洗衣裳那盆水是什么颜色的,水里有没有肥皂泡,是白色还是黑色。我默默地蹲在爷爷身边仔细观察完,再冲进屋去悄悄趴在奶奶耳边说,水是黑色的,有肥皂泡。奶奶噗嗤一笑坐在炕上朝着爷爷大声喊道,投的不干净啊,听见没,再投上两遍!

记忆打开了闸门,往事蜂拥而至……

想奶奶了。想奶奶院中的那一树枣花开。闭上眼睛,奶奶拄着杖佝偻着腰颠着小脚颤颤巍巍的身影在脑海中愈发清晰。

记忆中的她作文(篇4)

生活上也是如此。在上小学后,她很少帮我收拾书包,把衣物放在枕边,基本上都是我自己来做。她不在家,我也要自己研究着煮东西吃。长时间的自己解决问题,使我拥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具备了独立的能力。

她很尊重我,从不是一手遮天。也因此,我们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由家庭会议来决定。尽管在我还小的时候,听不懂她和爸爸说的那些听似很复杂的事,但是还是很兴奋。因为我受到了重视,受到了尊重,也由此我很小就明白:要享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

她从来没有刻意地告诉我什么大道理,但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我收获了从任何地方都得不到的一生的财富。她通过39周的痛苦换来了我鲜活的生命。但她从不以这些来压制我,而是像我的朋友,尊重我,信任我。这就是我找不出反驳她的理由,也使我更加爱她,亲近她,感激她。

记忆中的她作文(篇5)

“爷爷,您折得这是什么呀?”儿时的我坐在小板凳上,托着腮,仰头望着坐在摇椅上的爷爷,和他手中小巧玲珑的纸片。

“这是一种小鸟,叫仙鹤,用纸折出来,就是千纸鹤,像这样折一折,描上颜色,是不是很好看?”爷爷捏住纸鹤,用一枚小小的炭笔画出了纸鹤的眼睛、鼻子和嘴巴。画完后,递给我。

纸鹤的眼睛乌溜溜地转着,我拿在手里,快速地跑了起来,“仙鹤飞了,仙鹤飞了。”我高兴地喊着。午后的阳光洒在我和爷爷的身上,暖洋洋的,有快乐的味道。

爷爷微笑地看着玩得不亦乐乎的我,脸上挂着慈祥的笑容,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话:“乖囡囡,你要是一直这么快乐就好了,幸好有它代替我……”

只是自言自语的一句话,我听到了,但不懂这句话的含义。

爷爷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这是妈妈说的。可我还是在诼磨爷爷的那句话,是爷爷想让我一直快乐?还是要保护好小纸鹤不能把它丢掉?既然不知道,那就都做到好吧。

于是:跌倒了,不哭,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在幼儿园受欺负了,忍住不哭;睡觉做了噩梦,抱紧枕头不哭……告诉自己:一定要快乐!每天折一只千纸鹤,把它们串起来挂在床头……

虽然千纸鹤早已泛黄了,可我总喜欢看着它们,就像回到了当年和爷爷在一起的时光。

尽管爷爷的面孔我已记不清了,但爷爷鼓励我用快乐去克服生活上、学习上的各种困难,向光明前进的话,我一直深深地印在脑海。

记忆中的她作文(篇6)

记忆中的味道,有不少是我难忘的。

还记得儿时,去医院打预防针,那些护士阿姨总会在我们打完针嚎啕大哭时递给我一种白色的小糖丸。如今我不再记得那打针时的痛感与护士的笑脸了,唯有那糖丸的甜味儿一直留在我的心中。

糖丸的外面包着牛奶味儿的皮,奶味儿很纯,也很甜,反正当时几个与我一同出院的孩子吃了都说好。长大后,我其实听大人说起那种糖中包着的其实是一种药,但在后来,我再也没有吃这种糖丸了。

在暑假的一个中午,我一个人在路边走,看见了一家新开的纱面馆,出于出奇,我走进去吃了一碗纱面。

一碗热气腾腾的纱面汤端了上来,一点淡淡的黄酒香,和被翻炒过的肉沫香气。一口纱面浓汤入喉,黄酒的味儿让全身都暖和了,汤中还有一个荷包蛋,煎得外焦里嫩,咬一口,半熟的金色蛋心便流了出来。

记得以前,这种纱面汤都只有亲戚家生了小孩才有的吃,也不知是什么习俗,只是盼着又有亲戚家的婴儿诞生。现在却寻常就能吃到了。

最近一次回老家,看见地里长了一些很小的甘蔗,是呀,冬天也快来了吧,往年的冬日,父亲都会从老家带一些糖油回来。

糖油是甘蔗汁熬出的,在老家会有一个专门的场子用来熬它。先用榨汁机把甘蔗榨出汁来,再放锅里熬。场子里有几十口大锅,工人用几十口大锅轮着熬糖油,熬出来的糖油再番抄凉干就是红糖。糖油的味儿与红糖极为相似,口感又很像麦芽糖甜甜的,粘粘的,可以拉出很长的丝,小时候常和伙伴们比谁拉的丝长。如今吃起糖油,咬上一口满满的都是童年的回忆。

记忆中的那些味儿,都是一些平常的味儿,却令人难以忘怀。

记忆中的她作文(篇7)

随着着窗前鸟儿的嬉戏声,我好像返回了当时哪个填满童确实年龄,那个时候爷爷还尚在人世间,日常生活看起来宁静而又幸福。

在我不大的情况下爸爸妈妈就离了婚,我和哥哥都跟随爸爸,爸爸在异地工作中,我和哥哥自小就由爷爷姥姥带着,印像中的爷爷一直全是和蔼可亲的样子,爷爷的脾气有点儿摆脱,而姥姥则较为凶。在农村里,大伙儿全是自食其力,种地土方开挖哪些的是在所难免的,因此爷爷的身上一直拥有土壤混杂着草青的味道,闻着很舒服,而因为我很喜欢这类味道。还记得有一次,有一户别人办丧事,爷爷带着仅有五六岁的我想去,中途要历经一片山林,精确而言是一座山。那时候的我迷路了,摆脱了大军队,在阴森恐怖的山上没什么目地的往前走,离开了好长时间也没有见到有些人,我便禁不住痛哭,一边哭一边往前走。大概五六分钟的模样,有一位叔叔找到我,怀着一直哭的我要去要我的爷爷。

之后,叔叔带着我找到了我的爷爷,爷爷赶忙从叔叔手上接到怀着我,闻着爷爷的身上独特的让人舒心的味道,我渐渐地缓解了哭。幸福的时光一直短暂性的,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情况下,爷爷被查出来得了癌病,一时之间,家中任何人的情绪都越来越很厚重。想听大大家说,好像是晚期肺癌了,从那一刻起,爷爷的身上的味道发生变化,变成了中草药材味,姥姥每日催促着爷爷服药,爷爷也习惯性的饮茶,非常苦,有一次我尝了一口。還是抵不过病痛的纠缠不清,爷爷還是过世,任何人都痛哭,非常的难过,可是我却仿佛哭不出来,偏要我流出不来泪水。

我并沒有主要表现得有多么的伤心,仅仅更喜欢窝在屋子不肯出去,家中的一股药草味慢慢消退了。

记忆中的她作文(篇8)

老家的稻子熟了。

几次的周练、月考考得不算低,自己也就有一些飘飘然了。“初中也就这样嘛!”我嘟嚷着。作业不好好做了,上课不认真听讲了。周五,老师将我“请”进了办公室,“你看看你,都变成什么样了!”其实也就是不要骄傲云云。我不耐烦地听着,话就像一阵风,左耳进右耳出。

周末,父母带我回老家。或许是在这里长大的吧,对这里有一种特殊的依恋之情。

金秋十月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和妈妈在田埂上散步。两旁是无尽的黄色,这才是记忆中的稻田。夜风吹过,无数稻子轻轻弯下柔软的腰肢,形成了一阵又一阵的稻浪。

聊着聊着,妈妈就将话题引到了最近的学习上,显然老师已经打过电话了。“初中也就这样,你看我现在,不照样好?就算落下来了,补补也就上去了。”妈妈听了我的话,没有说什么,只是静静的沉思着。

忽然,妈妈开口了:“要不我们来玩个游戏?”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也只好顺着答应。“我们来比比谁找的稻穗里面的米粒更多。”说着便低头开始寻找。

月光下,一枝枝到时你摇摆不定,有高昂着头的,也有低垂着头的,似乎都在说:”我最大!”

我思考着:昂着头的肯定是骄傲的,里面肯定最饱满。我带着自信的目光,小心翼翼地摘下一个腰杆挺得笔直的。回头,却见妈妈正蹲在地上搜寻着什么。

“哈,我赢定了!“借着月光,我骄傲的拨开,发现里面竟然空空如也!再看妈妈,她摘的稻穗里竟整齐地排放着一颗颗饱满的米粒!我不禁目瞪口呆。

“孩子,其实任何有成就有学识的人都是低调的,低下头的,恰是那些肚内空空如也的,才会高昂那颗无知的头。”回头,发现妈妈正站在身后。我们相视一笑。

是呀,任何事情不都是这样吗?只有有内涵、低调,你才能越走越远!

记忆中,有一片稻田,金黄,引领着我走向成功的彼岸。

记忆中的她作文(篇9)

絮语几脉

一杯浊酒与谁逢?心难成念,执手与云欢,那一眼便入了心的暖,沁成了桑田。静静无言,独守素烟,看文香墨韵结成的馨思涟漪,默默书写着愁雨轻欢,品味着流年漫漫。

不写诗,难成痴,却总在那诗词中缱绻,看影落花三千,执笔写不出一个“念”,你的一转身,便成永远!我的难言,你的不见,梦里的飘渺,醒时的追逃;冬里的匿藏,春里的醉貌。一如百花丛中的浅笑,轻淡了季节的抛锚,模糊了回眸中的一秒……

一盏清浅在笔尖息息游走,淡淡如香。守侯着时空的宁静,心亦默然。烟火繁华,来来去去,从从容容。如岁月悠然划过,烙下了一些眷恋。思远,唯美了一份静好,柔软了浓浓的牵绊。清寂的流年,总有一些不舍的人,难以离弃的事,在浅陌红尘中逐渐趋于平淡,放逐在那云烟。

偷得浮生半日闲,渺渡清风赛神仙。风淡云轻,浅浅心事入壶,氤氲成一杯清香。尘年经事淡淡释放于云烟,悠然清柔锦瑟时光,如禅香生暖,流过脉胳,浸益身灵。

一花一木一浮生,一杯一盏一心香,一书一卷一怡然,一诗一词一缱绻。人生亦不过如此清悠淡然……

永远二十九岁

人常说三十而立

我深深吸一口气

已不差几个星期

我却还在云里雾里

人常讲成家立业

我对情还不了解

窗外雨潇潇几夜

淋湿的工资让人纠结

这一年我二十九岁

一事无成一踏糊涂

一片空白一败涂地

那个谁结婚了

那个谁出嫁了

还有谁

我排着队等着属于我的谁谁谁

夜太黑我迷失在二十九岁

好想醉但我不会为了消愁而贪杯

好想睡我真的需要休息我好累

还有下铺的兄弟鼾声如雷

二十九岁如同一杯纯净的水

等我冲成一杯醇正的咖啡

可是如今的名利社会神鸟高飞

我依旧身在尘埃

拖着疲惫的双腿

一步一步漫向水深火热的30岁

我只愿永远二十九岁

不要万岁万岁万万岁

十六字令(五首)

〈一〉

看,一曲阳关苦苦缠。今相别,何日再言欢。

〈二〉

看,月缺弯弯淡淡阑。无眠夜,辗转念千番。

〈三〉

望,望断关山到暮阳。人惆怅,愁绪夜茫茫。

〈四〉

望,朝眺江边到夕阳。千帆过,影渺断人肠。

〈五〉

望,不见飞鸿队列行。音尘绝,隐痛雪加霜。

文/江吉正祥

进潮汕人家,品功夫茶香

进潮汕人家,品功夫茶香

这些年,我有机会常去潮汕,被潮汕朋友待若上宾。摆在我面前的潮汕功夫茶可谓是一道丰美的茶文化大餐,风雅别致,韵味悠长,讲究颇多,回味无穷,自是难忘。功夫茶在潮汕地区深受人们的喜爱,不论大人小孩,不少人早上起来就泡上一壶好茶,倦意顿时一扫而光,只觉得神清气爽。我走进潮汕朋友家做客,看到潮汕人除了自斟自品更喜欢以茶会友,家家户户可谓是“客来茶当酒”“神定道即心”。细品慢酌、谈笑风生、互通信息。融恰了邻里与朋友的关系、增进了人与人的了解、加深了人们之间的感情。

功夫茶,主要分福建、潮汕、台湾三个派系,福建绝大多数人喝铁观音,潮汕人基本都喝凤凰单枞,台湾人则喝冻顶乌龙的比较多。

如果问潮汕功夫茶的精髓是什么?答曰“和”。是一个“和”字。“和”是中和。原本滋生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土壤,是先民们企求与天地融合以实现生存、幸福目标的朴素文化意识。有了“和”,相互矛盾对立的事象便能在相融、相成、相济的关系中化为和谐整体。作为中国文化意识集中体现之“和”,主要包括中和、和谐、和顺、和合、和衷、和平、和乐、和羹、和戎、交和……等内容。“以和为量”同样强调了顺应自然的原则。潮汕功夫茶道之“和”,是对“以美利天下”的一种意义之践履,是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融汇之体现,是对华夏茶文化丰富内涵之展示。潮汕功夫茶道涵盖中国茶文化之精髓,综观潮汕功夫茶事发展与茶道,莫不体现天人合一之和:“茶艺”、“茶德”、“茶礼”,突出了人在与自然物的会合中修养情性,以便更好地去契合天道,形成和乐境界。

品功夫茶既是一件风雅之事,当然也有不少讲究。冲茶自然离不开水,水分三等,潮汕功夫茶从水质、器皿到冲泡方法都有特定的要求。陆羽在《茶经》中写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也就是说,水分为天水、地水、泉水三等。天水当然就是最上乘的,指的是雪水、露水等。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写到用五年前在梅花上收的雪水冲茶喝,可谓是把饮茶的水写到极致了,这样喝茶不仅关乎格调,还是极度奢华的。以前有钱人家会在早上第一道光线出来之前用竹筒等器皿去一滴滴地收集,据说太阳出来前的水属阴性,冲茶更清香。现代有研究说自然界中的水只有雨水、雪水为纯软水,而用软水泡茶确实能令汤色清明,味道清香。地水指的是山泉水,按照土质的不同还分为土质、沙质、泥质等。茶艺师说沙质是最好的,沙子有过滤的作用,想来也有几分道理。现在在酒店、茶楼喝茶当然不可能对水这样要求了,只要水质要求清澈、味道甘洌就可以了。

功夫茶有“高冲低斟”之说,讲的是冲茶和斟茶的方法。冲茶,要沿茶壶口内缘冲入沸水,水柱不能从壶心直冲而入,因为那样会“冲破茶胆”,破坏茶的味道。冲茶要像书法,不急不缓、一气呵成,水壶和茶壶的距离要比较大,这样冲下来就叫“高冲”。据说“高冲”能使热力直透罐底,使茶沫上扬,不仅美观,也能让茶味更香;斟茶,茶壶要尽量靠近茶杯,这样才能防止热气四散,不使茶香过早挥发。同时,低斟还不会激起泡沫,也不会发出滴答的声响。斟茶要把茶汤依次轮转洒入茶杯,如此反复二、三次把各个茶杯渐渐斟满,潮汕人叫它“关公巡城”,这样能使各杯里的茶汤汤色均匀。

品茶礼仪。传统的潮汕功夫茶一般只有三个杯子,不管多少客人都只用三个杯子。功夫茶,第一泡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洗茶,如果泡得不好,之后的茶味都会有影响。冲出来要轻轻抹开茶沫,斟出茶水,冲洗茶具。这道工序还可以起到预热茶具的作用。泡好的第一杯茶一定要先给左手第一位客人,无论其身份尊卑,无论其年龄大小,无论性别男女。每喝完一杯茶都要用滚烫的水洗一次杯子,然后再把带有热度的杯子给下一位用。这种习俗据说是人们为了表示团结、友爱和互相谦让的美好品德。接下来就是品茶了,要先闻香味,然后看茶汤的颜色,最后才是品味道,一杯茶要刚好分为三口品完。香味从舌尖逐渐向喉咙扩散,最后一饮而尽,可谓畅快淋漓。这就是功夫茶的三个境界———“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咙,神明凌霄汉”。据说专业的品茶师可以凭一杯茶品出泡茶者当时的心情。

潮汕人的功夫茶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解渴的目的,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潮汕人把茶叫做“茶米”,茶在潮汕人心目中就像米一样,足以看到潮汕人嗜茶如命,茶与米的不可分了。在潮汕地区到城中的高档潮菜馆吃饭,席间也总是穿插着功夫茶。在你吃完海鲜鱼肉的时候,喝一杯可以消除腥味;在你吃着一碗甜品有点腻的时候,喝一杯可以去腻开胃;在你酒足饭饱觉得有点撑的时候,喝一杯解乏消滞,听人说吃潮菜不喝功夫茶,总是感觉不太正宗。功夫茶与潮州菜,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共同造就了潮汕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2015-5-13

相关专题:功夫 文化 杯子

爱如潮水

爱如潮水

史恪仁

年少轻狂缺磨练,

心如止水何挂牵?

风轻如歌舟未现,

眼睛湿润雾蒙眼。

淡淡清香风飘散,

婀娜风姿在招展。

微风细雨人疲倦,

苦等爱人把家还。......

一杯水的透明

我这份情 就是一张纸的轻盈 你来或不来 它都在那里 默默抗拒岁月的折痕

我这颗心 就是一杯水的透明 你懂或不懂 阳光下投射过你的身影 从此做着一个有你的梦

有多少人 就像划过生命的流星 可是只有你 落在了我的心中 那些疼痛 就是最好的证明

谁的记忆

星星点点 你是谁的记忆 朦胧间隐约的心田 断断续续 你是谁的记忆 模糊间惺松的手边 滴滴嗒嗒 你是谁的记忆 有无间淡淡的眼前

记忆中的她作文(篇10)

记忆中的他

成长中,总有一些记忆深刻,上小学之前的事我几乎忘光了,唯独在江边的那件事,总会跑出来,每次经过江边,我都忍不住顺手拿几个石头抛向水中,这都是因为记忆中的他。

小时候,我总向往自由,所以不懂事的我去上幼儿园总是跑出来,为此,妈妈不知说过我多少回,转了几个幼儿园,却于事无补。

马上就要升小学的那一个学期,我特别喜欢跑去江边,看那水每天都上升一点点,有种说不出的享受。

一天,我又趁幼儿园吃午饭时候跑出来,一个人站在江边,凝视江水,幻想着未来,幻想梦想,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远离妈妈的苦口婆心的劝告、老师那一次又一次的教诲,进入一个无拘无束的孩子世界。

突然,一双手搭在肩上,思绪一下子被打断。我转过身去正欲说话,一个爽朗的声音传来:“小弟弟,你在干什么呢?”我听了,才仔细打量起面前这个哥哥来,他略显高大,和蔼的脸上带着笑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地是他那双充满智慧又略带亲切的眼睛,顿时,一股亲切与阳光向我袭来,我不由自主地告诉了他事情的来龙去脉,他听了,走上前,望着江水,用一种平和却意味深长的口气说道:“小弟弟,你每天来这里看江水,有没有想过什么呢?”我听了,觉得疑惑不解,便问:“江水,不就是每天都升高一点儿吗?”

他听了,没有回答,而是拿起路边一块石头,狠狠砸向水中,一阵如同射线的水花溅起,随后,水面又归于平静。正当我疑惑之时,他说话了:“小弟弟,我扔一块石头下去,江水便涨了一些,只不过你可能看不到,但总有一天,它会变成洪水,吞没一切,无人能及。你也一样,只有不断学习积累,才有完成你的幻想的力量呀!”说完,他便走了。

我听了,没有说话,但是,我第一次自己跑回幼儿园。我知道,我一定不会再跑出来了,我已经改变了。

现在,我没见过那个他了,在街上见过一个与他有几分相似的人,去打招呼,人家却对我恶语相向。

记忆中的那个他,或许只存在于记忆,亦或许,就在心中。

记忆中的她作文(篇11)

自暑假结束,便又继续循规蹈矩的日子。这不,还没吃几天食堂的大锅饭,嘴里已经淡出了鸟味!

在人头攒动的食堂里,扒拉完盘里的饭菜,忍不住挥箸“指点江山”了。

回想起某一美味,舌上的味蕾瞬间被激活,但口中仍是无味,只得望梅止渴似地咂巴咂巴嘴,然后咽下一大口唾沫。

日日吃着学校硬得粒粒可数的白米饭,开始怀念糯糯的,黏黏的红枣糯米粥。上面浮着一层煮得软软的燕麦,缀着几粒饱满润泽的红枣,腾腾的热气和着暖暖的枣香、粥香,一勺勺送入胃里,身心顿感欢愉。

有时早晨嚼着又大又枯的烧饼,喉头干涩难咽,嘴皮都绽裂。于是,发自内心地渴望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儿。想着那滚烫的鲜汤,漂浮着翠绿的葱段儿,喉间似有馋虫抓挠作痒,却仍是无计可施。只得愤愤咬下一口烧饼,干涩地咽下。

人就是这样,对于那些望不到嘴里的美味,有一种过分的执念。其实“千里莼思,末下盐豉”,并非似想象中那般迷人。犹记得幼时十分钟爱一家早点铺内的小笼包。那家铺子的小笼包十分厚道,里料的的确确是给足了的。无论从包子哪一边咬下去,总是一口见肉的,且馅儿肥瘦搭配适宜,既不透着肥肉的油腻,也不觉得瘦肉的结板。但自我去家上学后,就鲜有光顾了。几年后,辗转回乡,总对那面薄馅大溢满香气的小笼包念念不忘。便七拐八弯地去寻,终于寻着那家铺子,心下大喜过望。装了几笼后,仔细观之,发现几年未见,这包子越发娇小玲珑了,咬了一口,还没尝到馅,再咬,终于咬出一嘴肥肉……好不失望。遂不复得当年之美味,徒留遗憾。

我总算明白,大抵那些美味们都有个时序,人应逢时按节地好好享受一番,才不负大自然的恩泽。开春了,韭菜抽苗了,撸一把韭菜苗儿,搁上鸡蛋一块儿烙成喷香的鸡蛋饼。后来,刺槐开花了,摘几串和些米面,蒸成清香的蒸菜,淋上几滴香油吃……再后来,夏季到了,什么嫩滑爽口的小菜都出来了,莲蓬,菱角也来凑凑热闹,更少不了消暑的绿豆汤……秋风一过,糖炒栗子的香气便已洋溢满大街……冬天,更不用细说,丰盛的年货到下半年都吃不完。

眼下,中秋临近,开始分外思念月饼的滋味。黄澄澄的月饼印上几个“合家团圆”的字样,轻轻咬上一口,蛋黄的馅儿在舌尖流转,个中滋味,实在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