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演讲稿 > 范文 > 导航 > 长恨歌观后感十篇

长恨歌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2-04

长恨歌观后感十篇。

观影后,我们不妨将自己的想法整理为一篇观后感,观后感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价值观,您觉得写作品名的观后感困难吗?小编整理了以下最新关于“长恨歌观后感”的资讯供您参考,下面的观点仅供参考不能代表全部意见!

长恨歌观后感【篇1】

读王安忆的《长恨歌》有感

王安忆对上海很了解,包括上海的巷子、上海的八卦、上海的闺房,甚至上海的鸽子。这个被称为“东方巴黎”城市,每天都暗涛汹涌,即使它表面上如此绚烂繁华。流言在里肆意传播,比病毒的速度更快;女孩子们在这里展览美丽,生命随之沉沉浮浮;鸽子是这个城市的精灵,把这座城市的是是非非尽收眼底。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带着小女儿态的,美丽且聪明。女人家对于自个儿的美,不够清楚倒还好,最怕是周围的人千千万万遍的提醒着你,让你彻底的明白个究竟。一旦你知道了,人们就不再愿意只期待平凡的幸福,而周围的环境注定了你不能只过平凡的小生活。

王琦瑶的经历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从她决定去演播室,隐约期待着什么的时候起,她的生活开始走向另一条轨道。尽管试镜没有让她得到任何收获,只是让她失望沮丧,但所有的故事都是从这里来的。

导演请摄影师朋友程先生为她拍照。她也去了那里,她没有希望。而后,因照片的出名,有了“沪上淑媛”称谓,又在程先生的提议下,去参加了上海小姐的比赛。这是她一生中最美丽的一天,也是她悲剧命运的开始。

这悲剧不是偶然,倒像是命中注定的。参加比赛之前,导演是来劝过她的,告诉她这所谓的上海小姐不过是达官贵人的游戏,所谓的“上海小姐”的桂冠也不过是浮云,看上去夺目,但其实是过眼烟云,迷住人的眼,当睁开眼睛却发现什么也没有。这是导演在片场几十年的经历所看到的,对王琦瑶推心置腹的讲了。

但王琦瑶当时被虚荣迷住眼了,哪听得进去这些话,只专心致志、小心翼翼地准备上海小姐的角逐。

不必失望,王琦瑶获得了第三名,这是程先生、蒋丽莉和王琦瑶努力的结果。当然,王琦瑶的美丽是她自己的资本。而后,王琦瑶过了一阵子风光后的冷寂时光,然后便遇到了李主任。像很多的年轻的漂亮女人的选择(或主动或被动的)一样,成了一个有权有势的人**。

从那时起,王琦瑶就住在豪华的爱丽丝公寓里,开始每年、每月等李主任。与此同时,她看着自己的青春从墙上掠过。我无法想象或理解,一个正处于人生最好年华的女人,怎么会愿意被囚禁在华丽的铁屋里。我从来没有试着通过日复一日地观察墙上的光影变化来计算时间。我从来没能,就呆在那里,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等待。

有时候发呆,一不小心就过了一个多小时,回过神来的时候,都会觉得辜负了大好的时光。她,年轻美丽,有多少事可以做啊,可是却选择在繁华里守着自己老去。我突然觉出了做美丽女人的悲哀。

这让我想到了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美丽的女主人公,因为长得太美,让这美丽带给了她悲惨的一生,让她想和一般女人一样平静生活,平凡的幸福都不能。但王琦瑶和她不同,王琦瑶是自愿的,而她是被逼的。唉!

其实,谁又说的清呢?王琦瑶选择另一条路,又能够顺利的走下去吗?

自古就有红颜祸水这一说,可我觉得这红颜害的不只是别人,更是红颜自己。女性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于男性的群体,一直被傲慢的男性视为附属品,成为男性地位和能力的陪衬。在这样一个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太显眼的女人没有太多的选择。

你或许会说,不是一样有很多美丽的女人取得了自己的成就,嫁给了自己爱的人吗?可是,她们很多难道不是因为有所作为了,所以才美丽的吗?还有,像居里夫人那样的,在年轻的时候,刻意的忽略、隐藏自己的美丽,让它不成为其实现理想的阻碍,从而专心的从事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所以,女人悲哀到必须掩盖自己的美丽才能不受其牵连,从而有所作为吗?是啊,你看看那些凭借美貌来受人关注的女人们,取得的是什么样的荣耀啊?可那绝不是真正的成功。

王琦瑶除了美丽,还聪明。对于很多事情,她比别人多了考虑和清醒。她太清楚自己的美丽,似乎不愿意太过平淡地过日子,以至于一直把真心爱她的程先生当作垫底的。

她似乎又很不清醒,那么大的年纪了,也不着急找个正经人好好地生活,而是整日和一起无所事事的人在一起打牌、吃零嘴、谈天说地来大把大把的消磨时光。年纪大了,她也不肯把当年的风华抛之脑后,依然执着于上海的时尚和风情,跟女儿争相斗艳,和女儿的朋友交流时尚的心得,从中收获自信和满足。王琦瑶晚年时,上海有一个老沙克,很容易被旧事所吸引,沉迷于往事,所以她被王琦瑶感动,甚至认为王琦瑶没有年龄。

因此,当王琦瑶的生命进入黄昏时,她有了一段短暂的爱情。是的,很短暂的。老萨克还是明白现实的,没多久他就想逃了。

这时候的王琦瑶,是孤独的,是渴望老萨克能够一直陪伴着她的。她甚至拿出雕刻的盒子,想把剩下的金条都给老萨克,让他和她共度余生。如果说当年王琦瑶为了毛毛娘舅,把她怀孕的事推给萨沙是因为她爱毛毛娘舅的话,这个时候,把自己唯一的依靠——金条,都拿了出来,以此来留住老萨克,是因为孤独吧!

是啊,王琦瑶的一生是多么的孤独凄清啊!她从未结过婚。虽然她和李导演有真情实感,但他们无法得到完整而明亮的爱情。毕竟,它们只是释放压力、增添浪漫生活的点缀。她真心爱过毛毛娘舅,可毛毛娘舅也不会为了她放弃什么,大家也只能够把握暂时的欢娱。

老萨克最后也决定不再来找王琦瑶了。随后,王琦瑶在一个不眠之夜被前来偷金条的长腿男子勒死。无人知道。

如何不长恨呢?王琦瑶的一生,她到底拥有过什么啊?一旦走偏了路,得到的就只能是变了样的快乐。

平凡生活中的所有简单细小的快乐,就通通看不见,感受不到了。否则,她能选择程先生过上简单幸福的生活吗?如果给王琦瑶更多的选择,她会有更好的结局吗?

长恨歌观后感【篇2】

《长恨歌

读了这本书后的第一感觉就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王琦瑶的结局,这与我的猜测大不相同。读了长庚戈之后的感觉。我怀疑作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认为作者是一个男人,因为作者把王琦瑶一生中遇到的男人写得如此细致,而且很了解男人的心。结果,作者是女的,让我吃惊了,有点被骗的感觉,但很快,这种感觉转为佩服,佩服这位女作家的手笔。

有了这个线索,再寻着王安忆在那个时代的生活,这样的结局就不难理解了。

一本书要集中在一个时间里看完,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可惜我拖拖拉拉看了好长时间,在较早看的那些印象模模糊糊,也没有资格去评价这本书了。但请记住关键内容,那条上海小巷,那套爱丽丝公寓,那就是王琦瑶住的地方。作者在写人前,先花了大篇幅写主角生活的环境。

在这本书中,我最佩服的是王安忆的山水画法和人物形象、动作、语言所反映的内心世界。王安忆写道,平凡的风景已经成为一种有生命、有灵魂的东西,这与王琦瑶的命运息息相关。而王琦瑶则成为当时上海一个美丽、有文化、有点女性化的女孩的代名词。

名著的名就在于,**

《礼记》中的人物可以概括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成为永恒的经典。不仅是人,地方也有特殊的含义。爱丽丝的公寓,我还没来得及读这本书。它最初是指女人像金丝雀一样生活的地方。

其他人,我不知道如何评价,只有钦佩,王安忆要读多少本书,读多少年,尝多少悲欢,才能写出这部经典?

长恨歌观后感【篇3】

记得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的翻译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

《成长教育》,讲述的是一个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女生,面对一个四十多岁成功男士的爱情和灯红酒绿的**,最终意识到放弃读大学是愚蠢的,最终走上自我觉醒的道路,重新回到正轨的故事POpO666.COM

。在她这个年纪,她觉得一个成功男人得成功可以看作是她自己的。为此,她愿意放弃自己珍士的理想,但那个男人让她感觉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受尽金钱和前途的**,她变了。

后来她醒了,恢复了她的梦想。她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她的梦想。

后来,我一直记得那句话:我想要的生活没有捷径。我一直用这句话告诫自己:不要总想走捷径,*真正要走的捷径是什么?

类似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女孩王琦瑶身上,她是上海小姐,她心性极高,欲望也高,她把自己支配给有权力的李主任,她迷失在捷径里,最终换来了无尽的寂寞,错失了程先生对她的真爱,背负着无限的委屈个不甘,过完了下半辈子。

在生活这趟浑水中,她趟的好心酸,只是她的心甘情愿带着忍气吞声的悲凉。选择了上海小姐后,李主任给了她一个繁荣昌盛的上海梦。最后,李主任逃了出来,只留下金条。她的梦想破灭了。只是她不明白,她不该去走捷径。

面对稍显逊色的程先生,她是把他当成她的备胎,可是就是这个备胎却在她成为单亲母亲后倾囊相助,积尽心思和善良去对待王琦瑶,就像亲人一样,那一段看的我很感动。

抗战之后,王琦瑶那个纸醉金迷的旧时代终究还是一去不复返,留下的仅有她屋子里那些旧式的木质箱子,带琉金丝边的茶具,考究的旗袍,她却只能是一个身份不明的女人,一辈子没有结婚,最后和康沙明生下一个女儿。

曾经的她多么美啊,获得过选美第三,可是她却为得到一个男人的宽厚的肩膀,没有获得属于她的婚姻。她的命运从她甘愿做李主任的情人开始就走错了,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这就是命运。

王安忆的写作非常细腻,最大的优势就是写出了中国女性的心路历程、一脉相承、那种口是心非,以及王琦瑶流畅、内敛、典型的中国女性心理活动。真的非常懂女人心,才可能写出那么准确的心理。

王琦瑶年轻的时候,她的爱情动机并不简单。她把爱情当做改变命运的机会。她抓住李主任的稻草,自首了。她把决定命运的权力给了别人。我想起《喜宝》中的一句话: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不能给我爱,我要很多很多的钱。

王琦瑶想要很多财富,所以她会失去程先生。她太势利,迷失自己。

**中国的蒋丽莉喜欢程先生,但她不能一直得到他的心。至死,她在乎程先生不爱自己。这个女人真的太拧巴和叛逆,一辈子也没有让自己为自己活过,她只为跟作对的人作对。想来多么莽撞啊!

但是她多爱程先生也没能夺来多一分的爱情。

这就是爱情,不爱就是不爱,纠缠也没用。

王安忆的文字真的写出了上海的味道,上海的夜生活,上海的时髦,烫发,还有上海女人对时尚灵敏的嗅觉,都通过王琦瑶的生活展示出来,句子

很有古典美,读起来虽然很繁琐,但是上海的先锋味道和趾高气扬的小资气质却特别典型。那些他们四人打牌的日子,吃的甜点,瓜子,酒酿,宵夜,琳琅满目,这就是会享受生活的上海人。

作者传递的一个道理:人生之路并没有捷径可走,依靠自己总比依赖他人要可靠。

长恨歌观后感【篇4】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落叶时。西宫南部有许多秋天的草丛,叶子满是红色。”吹落的梧桐叶,勾起绵绵长恨。

一个是重色轻国的君王,一个是娇媚恃宠的妃子。云鬓花颜,荷花暖帐,曾铸就一段难忘的爱情。自古君王迷色误国,爱江山更爱美人,只可惜李隆基生不逢时,安史之乱,六军不发,君臣出逃,情急之下,只有以杨贵妃的死换得苍生性命。

西南路上,悲凉秋景,马嵬坡生死离别,无边落木萧萧下,香销玉陨。长恨啊!为国之君,身不由己,不忍割爱却又欲救不得,“血泪相和流”是那没完没了的恨。

蜀地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后睹物思人,白日伤情夜难眠,朝思暮想不复返。缠绵悱恻的思念之情,荡气回肠。真切的酸楚愁惨,梦中的“悠悠生死别经年”是那动人心魄的恨。

行宫月色,夜雨铃声,萧条衰败,落叶有情。天地间,蓬莱仙境,深情凝视,梨花伴雨。拖物寄词,重申前誓,七七相会,比翼连枝,此情此恨,了无绝期。

曾经甜蜜的爱情就像流星,闪烁着瞬间的美丽。凤凰树的落叶从高高的树枝上掉下来。从枝头到树根,从完美到毁灭。

也许李隆基本不该为大唐天子。一个贫民百姓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白头偕老,又有谁会横加阻拦呢?或者李隆基不是贪图享乐的醉汉,或者杨贵妃不是顽皮的女人,**会有六支军队不会被派出去,死在马前?

既然是一国之君,就要以江山为重,社稷为大,否则到头来只会陪了夫人又折兵。

其实,作为天子,也有致命的无奈和遗憾。江山,美人不可兼得,成全了一面总还有另一面让自己心痛啊!

落叶梧桐,此情难了,此恨难消。

点评: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人们已谈得很多,本文作者另辟蹊径,从落叶梧桐下笔,通过寂寞凄苦的梧桐意象,显现爱情悲剧的长恨,此情难了,此恨难消。作者擅于叙述、抒情、选材、语言优美,但文章内容不够。

长恨歌观后感【篇5】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几句,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

在《长恨歌

》里的片段。我和爸爸妈妈在一次旅游的时候,看到了“连理枝”,接触到了《长恨歌》。静静地读,感受字里行间的美,掩饰遐想,思绪万千

那是明皇的眼泪,那是一条黄昏梦残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这是一座积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阁,这一条漫卷的青丝带。映着斜阳走过碧坪,你轻曼的温柔,异于北国的风雪,你的妖娆更有着明晰的江南芳韵。江南的水无私的把你妆扮,绿林熏陶成你的素雅。

天生丽质一朝秀选,却都化作淡淡的历史烟云。夜晚和烟雾在那一刻永远停止了。一切都成了皇帝和最美丽女人的陪衬

明明几朝前,你还踏着轻盈曼妙的舞姿,带着浪漫的回眸一笑,轻巧的来到帝王身边,大唐宫殿的红毯上留下只属于你的香味,这让帝王手中的御笔颤抖,掉落。

或许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许这都是冥冥之中从未休止的音符。雄伟的金色大厅,一个伟大民族的雄伟魅力,挡不住她轻盈的舞姿和回眸的微笑。

可现在呢?金殿仍在,可是却再没有了她的倩影。伴着远方的车辙,回首这座雄伟的金殿,天毁星辰,月蚀清夜,玉台生怨;宫阙中,有明皇,有霓裳羽衣,而你,一代佳人儿在那场浮华以后离吾而去,从此阴阳两隔.......

有人说:“她爱明皇,不爱天下。”

有人说:“她的拥有使千万民众一无所有。”

有人说:“她是红颜祸水。”

我淡然笑曰:“历史似乎并非为柔媚所主,如若并非有这柔媚的佳人儿,明皇本身也是在坠落的。”

日月成为流年,她终于化为爱的殉品。天空是蓝色的。在长生殿里,也许只有一对神仙在黑暗中弹琴唱歌

长恨歌观后感【篇6】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个王朝没落的罪名就可以压在一个女子的身上,只因“红颜祸水,祸国殃民”。可是,给这样一位红颜祸国权利的人呢?

难道真就是“自古红颜多薄命”吗?“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那该是怎样的绝世容颜啊?白居易用如此优美的诗句描述杨贵妃的美貌,是在为红颜的香消玉损而惋惜吗?

李、杨之间的爱结局早已注定的,“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就已注定了他们的爱情悲剧。这就是君王的悲哀: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我不喜欢历来的文人们将历史政治生硬地套入文学作品中,那样反而掩盖了作品本来所要表现的美感,我读《长恨歌》,我是将《长恨歌》理解为一部纯粹的爱情故事的文学创作,是应与历史事实加以一定区别的。我更注重作品中人物的塑造,以及感人的悲剧情节。沿用历史题材的《长恨歌》中的明皇与杨贵妃是**于历史原型而高于现实的。

我认为诗人歌颂和同情的态度是恢复李杨之间纯洁的爱情。作品中所描写的爱情悲剧,不仅是皇帝、皇宫、妃嫔的分离与重聚,而且具有男女共同的爱情悲剧性质。他们相爱,相爱不是罪。

因为他们的特殊地位,他们的爱永远不能放在第一位。君王一旦重色轻社稷,“渔阳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将是早晚的事。而这样的结局唯有这祸国的女子来承担,只因明皇的爱终究是抵不过六军不发。

长恨歌,所恨为何?《长恨歌》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 “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谁的恨?白居易有恨?杨贵妃有恨?唐明皇有恨?爱情有恨?

古有“诗言志、诗传情”的说法。诗人或许是有恨的吧?他在那个压抑封闭的年代对初恋者湘灵的思念及不能与之结合的“绵绵之恨”成为其创作《长恨歌》的感情的原由,借对历史人物感情悲剧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也不无道理。

也许是诗人自身有过爱情悲剧的经历,有助于他对李杨二人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使得《长恨歌》肌理细腻、情真意切、打动人心吧。

杨贵妃也是有恨的吧。“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只因自己的倾国容颜。仅是一个普通的女子,“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长生殿的誓语仍在耳畔回响,曾发誓生生世世相守的爱人呢?

造化弄人,岂能不恨?恨不能与君相守到白头,恨不能朝朝暮暮,恨红颜终究是薄命。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是他用情专一于杨氏的体现。处于明皇的地位,面对无数佳人却只为一人肝肠寸断,这是令人感动的。而在此诗中明皇的宠爱随句可见,然当相爱却不能相见时就会生恨,恨天、恨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只因自己无能力的保护,而痛失了爱人的玄宗必然最为悔恨自己:“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悲翠衾寒谁与共。

”这或许也是一种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吧。

《长恨歌》的想要表达的是讽刺唐玄宗痴迷女色导致国家动乱也好,还是讲述李、杨之间的纯粹的爱情也好,亦或是其它更深刻更复杂的内涵。这些都不是我想要去关心、了解、感受的,我所欣赏的喜欢的感悟的仅是这首诗的优美语句与它所表达的凄美爱情故事,还有那千古流传的不可磨灭的爱情的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观后感【篇7】

在悠闲的夏日里,我和王安忆相识,走进上海,感受上海人的爱与情。

《长恨歌

》里,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读来是风姿绰约的,如一个勾眉点唇身着淡雅旗袍的女子,走路是款款的,静静的,无争无求般,连电轨车的声响,都是细碎而温和的。她的家,在暴风雨的深夜,是窗帘后面的闺房。那里有**的上海弄堂,还有迷雾般粗鄙而美丽的流言。

七八十年代的上海,身着绚丽霓裳,化着妖娆的妆容,满是一扫优雅浮出表面的粗鲁。这里聚集着许多“新”上海的热衷者,他们利用青春的资本挥霍,又像有目标可循般追逐着时尚的末端,蓬乱的头发,过高的鞋跟,满大街的奇装异服,粗俗的脾性,这就是他们推崇的美,属于“新上海”的摩登。他们是一群贪图新鲜事物的人,因为新鲜事物给他们带来了享受的氛围和机会。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或者七八十年代,上海有两个共同的存在,一个是爱情,一个是王琦瑶。

我似乎是喜欢王琦瑶的。这个平易近人又实则清高的上海女儿,有着专属女人的一点小聪明,有着足以令人注意赞叹而又不过的美,更因此做过风光无限的三小姐。但我也可怜她,可怜她这样一个高调的女人在世人眼里,尘埃落定,一切都只是一个美丽而短暂的梦。

那,便是她的爱情。

王琦瑶的爱情具有上海女儿的特点,在流言蜚语的形式上式半真半假。第一段爱情里的王琦瑶,犯了所谓聪明的女人前赴后继地犯的一个错误,摒弃原地不动似乎已成为个人财产的追求者——程先生,新故事

却旧情节地成为一个爱丽丝公寓里的“金丝雀”。她竟是连个名份也没有的,便收获第一次、短暂而不明就里的爱情与幸福。要说这程先生,她是一生也树着高傲的,这个可怜的衷心仰慕者是她在生活中被看扁在爱情里受伤后的慰藉。

她的结局是悲哀,却是一早下了断言的。因为他犯了闺阁大忌——欲望,“闺阁流光溢彩于人间,却转身即逝。”她便是这定律的又一验证者,而这断言她是隐隐约约知道的,只是被繁华消尽了平常心,刻意的看淡了。

平安里的第二段爱情来的淡然,爱意化作千丝万缕的带着威胁慢慢靠近,在无形间缠绕在康明逊有王琦瑶之间,以错觉的形式互相捉迷藏,因偏见而不令人接受。这段爱情中的谣言都是小范围的,亲近的人都在猜测,而沉溺于爱情的人更是小心翼翼,这让王琦瑶吃尽苦头,放纵自己。

这两段同是分别的爱情,一个是因为一个生命(李主任)的死去,一个是因为一个生命(薇薇)的孕育。这个孩子结束了她的第二段爱情,但就像是上天给这个新时期的旧时人的礼物,从旧梦里唤醒了王琦瑶,接触到了令她最为纠结的第三段爱情。

在这段爱情中,王琦瑶的悲伤已经赤裸裸地展现出来。她不再是人们追捧的第三位小姐,也不再年轻。当老克腊走近她时,她不知道那是一个脆弱的梦?又何尝不知这个男子于她并非爱情而是对旧人的同情与怜惜,只是她倦了,在爱情里吃尽了苦头,也无所顾忌了,即使离开时果然还会黯然掉泪,即使离开时带来的是更浓厚的孤独与倦意,也只能“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王琦瑶的死来的突然,这个一生在流言里的女子最终被流言深深打击,为了莫须有的大量金货,她的忧愁终于夭折。

读这本书就像读一个女人的历史。全世界有无数个“上海”,上海有无数个“王琦瑶”。可是谁又知道是“上海”孕育了“王琦瑶”,亦或是“王琦瑶”们缔造了那些“上海”呢?

于是这本《长恨歌》,变成了无数女人的悲歌,令我惊异,细想后,却又只能无奈地掩卷沉思……

长恨歌观后感【篇8】

【篇一:读长恨歌读后感】我似乎总是在写一些总结性的东西,例如:电影观后感、书籍读后感、事件评论等等。难道我是一个喜欢说三道四的人?呵呵,笑谈耳。《长恨歌》,这本书读了将近一个月,但是从朋友处借来已有半年之久。迟迟没有读起来,是因为这小说开头过于怪异,似是白描的手法只讲上海的琐碎,没有丁点儿故事情节,直到有时间耐着性子读下去才发觉它的与众不同、别具一格。整个小说开始的几个小章节里,作者用尽绣花针般的笔法把上海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琐碎来了个淋漓尽致的展示。这展示还不是一般的展示,是用了电子显微镜来看的展示。如果把上海比喻成一个女人,作者以这女人身上的一个毛孔为基本出发点,向读者做一种让人感觉深入骨髓后再无法深入的介绍。王安忆只是白描,光这白描就已经让人觉得势不可挡,喘不过气。渐渐的故事才在旧上海农堂里的诸多琐碎中蔓延开来。《长》觉得是个悲剧,电影版的没看过,不知道是不是悲剧的调调。上海的农堂里似乎就不了大快人心的爱情,凄迷哀怨的味道挥之不散。《花样年华》就是例证。《长》写的是爱情还是一个女人?似乎两者本是不可分离的,写爱情离不开女人,写女人不写爱情也塑造不起来一个完整的女人。王琦瑶的悲剧是由于过于依赖的爱情造成的。虽然她看起来总是特别的独立,可这独立总是伴随着一个又一个可依靠的爱情既男人的消失而诞生的。生活中的人也都是如此,伴随一波又一波人的离开,自己的生活内容一茬接一茬的改变。王琦瑶凭借选美一举成名,而往后的生命轨迹也就由此确定,可以说,选美是个转折点,没有这个转折点,以后的事情都不会发生。这是一连串因果反应链的第一节,也是决定性的一节。这样的转折点,在每一个人的一生当中都存在。也许某一个选择就决定了将来要走怎样的路,遇到怎样的人,发生怎样的事。其实,之后的遇见都事偶然,无论对方是谁,彼此发生怎样的纠缠都只是在转折点之后,走上另一条路之后必然发生的事情当中的一个偶然。彼此都是偶然,他是你的偶然,你也是她的偶然。偶然碰在一起,都与之前某一个决定性的选择有关。虽然王安忆不是要讲偶然,但这偶然也是生活中的道理。当王琦瑶明白很多生活的道理之时已是春光不再之时。然而有些非比寻常经历的人都具有一些常人不及的智慧,她就是凭这智慧在已经不再青春的年纪里青春了一两把。只是后来的青春似乎更深沉、更沉重。红颜薄命,虽然王琦瑶死时已经红颜不再,说薄命也有牵强,但只因她死的太突然,太觉有普遍性所以还是要用了这个词来形容。有谁知道当时有多少个王琦瑶,又有多少个人如王琦瑶一样死去呢。王琦瑶就是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开始的时候,人们为那旖旎的涟漪欢呼呐喊,待到风平波息时,所有人转身离去,她则石落水底。王安回忆讲的是故事,能从故事里看到什么,只有看了才知道。【篇二:读长恨歌读后感】近日晚上闲来无事,也无心聊天。搜索历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来读,被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这个名字吸引,又看了获奖作品的短评,决定就看这部了。小说刚开始是关于上海的弄堂、闺阁、留言、鸽子的描写,虽然文字细腻,描绘得像工笔画,我还是看不起兴趣来。这样的环境描写,粗略看起来啰嗦、冗长,看得人头皮发麻。仔细的体会,你就不得不佩服作者笔力深厚,驾驭文字的能力超强。作者不惜用几章文字来进行环境描写也只不过是为女主人公的出场以及悲剧的一生进行铺垫。王琦瑶长得很美,偏偏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普通家庭。这样的女孩不甘心做一个平凡的女人,心性高,又有着上海女人的精明,懂得利用自己的美貌以及同学吴佩珍、蒋丽丽的社会关系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为了跻身上流社会,当选“上海小姐”以后,不惜给一位高官“李主任”做“金丝雀”。就是这一决定和短短一年的情妇生涯,为她此生的悲剧拉开了序幕。也正是由于这一段短暂的生活,李主任给王琦瑶留下一个雕花箱子,里面装的金条成为王琦瑶在李主任死后物质上的依靠。王琦瑶和李主任之间没有爱情,他们互取所需。李主任看重王琦瑶的青春美貌和单纯,在王琦瑶这里他可以得到放松。王琦瑶看重李主任的权和钱,在这里她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上流社会的生活。李主任对王琦瑶虽然没有爱情,但是他却以自己的方式对王琦瑶承担着责任——他给她留下一箱金条,成为她以后活下去的一个依靠。康明逊——这是王琦瑶唯一爱过的一个男人。这个男人是二房所生,又是家中唯一的男丁,从小就看到生母受到大房的欺负,也因此学会了生存的技巧。他有生活情调,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却有着致命的弱点——软弱。王琦瑶和他同病相怜,日久生情。明知自己不能娶王琦瑶,康明逊还是与王琦瑶暧昧。得知王琦瑶怀了他的孩子之后,没有勇气与家庭决裂,甚至连陪王琦瑶上医院的勇气都没有。王琦瑶怕影响他的名誉,不惜抓有着苏联血统和共产党遗孤背景的萨沙来做替罪羊。为了这个男人,也为了给自己有个依靠,最终,王琦瑶生下了这个孩子,并将她抚养长大。从心底里王琦瑶不恨康明逊,因为她知道自己做过别人的情妇,没有资格正常的嫁做他人妻,也就没有资格怨恨。与王琦瑶有情感瓜葛的还有一个男人——程先生,这个男人是真正的爱王琦瑶,也有担当。他最先发现王琦瑶的美,并尽力的发掘出这种美。他给她拍照片并推荐给杂志社,还鞍前马后的支持她竞选上海小姐。王琦瑶当选上海小姐之后,疏远了他,投入有权势的李主任的怀抱。李主任死后,王琦瑶怀了康明逊的孩子之后,生活陷入困境,他尽心尽力的照顾她。就是这样一个真心爱着王琦瑶的男人,王琦瑶对他只有感恩,没有爱。像程先生这样的男人,想要的并不仅仅是王琦瑶美丽的躯壳,他要的是王琦瑶的心。当他知道王琦瑶给不了他想要的东西之后,在服侍王琦瑶做完月子之后选择了离开。在独自抚养女儿的艰难日子都过来之后,王琦瑶到晚年却爱上了一个有怀旧情结的年轻人——老克腊。这位老克腊爱上的'是老上海的影子,王琦瑶身上正好有着老上海的影子。当王琦瑶提出用金条来换取老克腊陪她渡过余生时,老克腊选择了拒绝。这情形有点像当年李主任用金条来换王琦瑶的青春,可惜王琦瑶想错了,老克腊不是当年的王琦瑶,老克腊始终是一个要融入主流社会的男人,不会把自己的青春交给一位年老色衰的女人。于是,王琦瑶只能感叹:只有靠自己。想要有所依靠的王琦瑶,一生都没有什么依靠。亲情是隔膜的,在她最孤苦伶仃的时候,母亲对她也是一番刻毒的羞辱。辛辛苦苦养大了女儿,女儿对她也不贴心,从小就跟她作对,长大后随丈夫去了美国。或许,唯一看得见的依靠就是那一箱金条,这是支撑她活下去的一个念想和指望。到最后,长脚要抢夺她的金条时,她不顾力量对比悬殊,死死抓住不放,还想把长脚送进监狱,最终让长脚掐死了她。这个女人靠金条而活,最后又因金条而死。纵观王琦瑶的一生,没过过几天好日子,一辈子活在寂寞与回忆当中。她的悲剧是由自身的依赖性和软弱性造成的,她本来可以找个下层小人物过着平淡的生活,甚至她也可以和真心爱她的程先生结合。这些机会他放弃了,她一辈子都不放弃进入上流社会的机会,看看她后来交往的都是些什么人就知道了。与她交往的男人都是些有小资情调却靠吃祖辈产业过日子的人,当然这些人身上也就少不了软弱性,她也看清了这一点,所以对他们没有过高的奢望,自然也知道这些男人都是靠不住的。想依靠男人这条路行不通,最终想用金条来换取一个男人的陪伴也不可得,悲剧也就到了极点。小说取名《长恨歌》,可通篇看下来,没看出作者要表达的恨在哪里,或许作者是想通过一个女人四十年的人生经历来揭示社会的变迁对一个人的影响。王琦瑶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美丽女人的悲剧,也是这个时代的美丽女人的悲剧。女人长得不好,容貌上不占优势,自然也就不会依靠美貌来换取自己想要的锦衣玉食和歌舞升平的日子,这些女人相比而言更加容易接受平淡的日子,也就容易获得平凡人的幸福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女人长得不好是悲剧,女人长得太好,又没有用对地方就是更大的悲剧。作者要表达的恨是什么?是王琦瑶的的不独立?还是男人的没有担当?或者是社会变革对一个女人的毁灭?说实话,我到现在都还没搞清楚。个人感觉王琦瑶被长脚杀死这个结局有些仓促,也不够理想。对王琦瑶来说寂寞、孤苦的活着,靠回忆活着才是最大的悲哀,爱情梦破灭之后,死死守住金条不合情节的自然发展与推进。一些重要的配角最后的下落也没个交待,比如那个对王琦瑶付出一片纯情的乡村少年阿二和萨沙。在前面作者可是花了大气力来写这些配角的,就这样让这两个男人不明不白的失踪总是觉得有些缺憾。【篇三:读长恨歌读后感】这段时间闲来无事,有想着自己要进步,对自己家里的书没有兴趣,自己也没有什么书可读。于是,就向同事找了借了几本,真是书非借不能读的缘故,书还没有读完就想着写一点读书的感受。《长恨歌》是小说家王安忆先生写的。我以前似乎听说这个人的名字,但是一点都不知道这个人是做什么呢?认识还是从去年开始,确切的说应该说是知道。去年,也是在无聊的时候,就在淘宝网上搜索有什么热销的书可看。发现王安忆还挺热的,查了写的《王安忆小说讲演稿》非常畅销,就买了一本回来拜读。每次阅读,都是中午休息的时候,由于是夏天午休时间比较长,我这样的人又睡不着的,就只好在休息室看书,断断续续的也看完了,只是没有多少想法,也懒的去动手去记忆点什么,以至于现在的印象还是限于书名和书里大概是讲些什么的了。《长恨歌》我也是断断续续中阅读的,一个多星期了还没看完。开始,我对书中讲些什么并不清楚,书上也没有内容简介,开始就是目录,第一部,第二部的,每部里面都是若干个词,象弄堂,流言,三小姐等之类的,中间用个圆点分开,以示区别,没有表注页码。在开始也尽是描写上海弄堂的情形和王琦瑶是千万个上海普通女孩中的一个,以至于我开始看的时候不知道长篇小说,还以为是散文集呢?看到中间的时候突然看到出现了章,也还以为书里弄错了,翻翻目录并没有几章这样的说法,只有几第几部,当然后来就没有深究,没心没肺的读了下去。开始的情节也不怎么感人和扣人心弦,我也只是平淡的阅读着。描述的老上海的情形,只觉得句子很短,读起来不费力气,但是也算不上十分的流畅。给人的感觉是文字特别的细腻,描述的事物有特别的贴切和真实,仿佛事物就在眼前,文字也都是些稀松平常的文字,感觉经过作者的组合就变的有意义起来,给人一舒服的感觉。书中讲的是上海一个女孩子王琦瑶的故事,大概是从他读初中这样的学校开始讲起,他是一个快乐、有点追求、有一点不与众不同的女孩。他有个好朋友叫做吴佩真,两个人因为某中关系而非常的要好,用书中的话将就是两个人都在对方里看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至可以维护他们的关系十分的平衡。有点象两只刺猬保持适当距离取暖一样的道理。就这样,她们两个快乐的生活着、交往着。吴佩珍有个表哥在当时的电影制片厂工作,说是个工作,其实就是一个打扫垃圾的。但是,由于每次去吴佩珍都穿一件制服似衣服,有能吹上几句,把工作说的如何的有趣和能见到明星等等,总是能吸引少女的心思,赢得她们的好感。在若干次的邀请下,吴佩珍去了一次摄影基地,但是并没有什么好感。但是,也算是个不小的收获吧,于是,好朋友王琦瑶就在第二次与她一起去了拍摄现场。并看到了一些拍摄的画面,但是并没有看到明星,感觉有点失望。但是,王琦瑶的气质被导演看中了,有点象当时的一个明星,导演就要了她的号码,说有机会可以上她上镜。当然,后来,导演就给她一次机会,但是,表演的不是很令人满意,整个事情都这样搁置了先来。后来,导演把王琦瑶推荐给了一个拍照片的朋友,那时候拍照片也是个十分时尚、潮流、摩登的职业。王琦瑶还是比较出相的,拍摄的照片被当时的一家杂志看中,选做了一期封面。于是,王琦瑶就出名了,成了学校的名人。【篇四:读长恨歌读后感】王安忆的《长恨歌》30万字,我看完用了两天。虽然是比较少有的能称为文学作品的东西,但可读性并不算强。文字华丽、拥挤而唠叨,不顺畅,转弯抹角的。整篇故事晦暗暧昧,有点腐败的气息。故事的写作手法很独特。一点一点地描写,逐渐连缀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象一个个珠子连成的项链。读后,总体感觉是一个对旧上海往昔情怀、情境的遥望和追忆,虽然描写的是人物的经历、命运,但这命运是渗透在背景中的,是给这背景作点缀的。就象开篇对弄堂的描写——“站在一个至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中称为皴法的那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主人公王琦瑶曲曲折折的命运便在对往日上海滩文明的描绘中,一步步展开来。故事时间跨越半个世纪,从琦瑶豆蔻年华开始,一直到她60多岁被害至死止。感觉主人公王琦瑶写得并不可爱,一个20年代旧上海的小女子,正当好年华的时候,因命运的缘故辉煌了一次,然后,就堕入无边的黑暗中。仿佛莫泊桑的小说《项链》里的路瓦栽夫人。书中人物不多,都是琦瑶的女朋友和男朋友,及琦瑶的女儿的女朋友男朋友。也不看重历史背景,只是在走女人的心路。琦瑶的几个男人,李主任、程先生、康明逊、老克腊、萨沙。除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程先生,其余的都辜负了她。她便在这辜负中坦然地做着女人,最后死于谋财害命。由此画了句号。琦瑶16岁竞选上海小姐后,被李主任看中,做了李主任的情妇,李是军政界要员,不久死于飞机失事;程先生是琦瑶的仰慕者,追随琦瑶终生;康明逊是个顾首顾尾的纨绔子弟,给了琦瑶一段没希望的感情,始乱终弃;老克腊是琦瑶女儿一代的男人,给了琦瑶爱的希望,也导致了她的死。人物刻画最成功的,倒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配角李主任。血肉丰满、跃然纸上。“在女人的事情上,李主任总是当机立断,不拖延,也不迂回,直接切入正题的。是权力使然,也是人生苦短。”“李主任上了车坐在她身边,身材虽不高大,可那威严的姿态,却有一股令人敬畏的气势。李主任是权力的象征,是不由分说,说一不二的意志,唯有服从和听命。”“李主任并不问王琦瑶爱吃什么,可点的菜全是王琦瑶的喜爱,是精通女人口味的。”琦瑶是恬静美丽的,也是坚强的,她的坚强体现在她作为一个女人的命运的不挣扎、不抱怨、坦然承受,以及对生命中男性的温柔和体谅。《长恨歌》里的爱情也是影影绰绰若有若无。似乎只有程先生对琦瑶的爱情是实打实的。如果说王安忆与张爱玲相像,可能就是描写感情态度上的相似了。细致入微的冷静客观,甚至本应该惊心动魄的激情都是冒着冷气的。【篇五:读长恨歌读后感】这恨是老电影一样的旧,是有质感的,能顺藤摸瓜的恨;王安忆用一支绚烂的笔,把一个女子四十年的故事写成一首长恨的歌。这歌,也是偃息了霓虹的夜上海,淡淡的,水岔开似的流。这是一个大手笔,而王安忆倾力塑造的都是些些小小的人物,要用一个个点标记出上海这张斑斓图纸的布局美,着实是不易的,而王安忆轻松的做到了,甚至,有点玩味的味道了。她在淋漓尽致的给“王琦瑶”冰清玉骨的同时,把一座孤独的城,一段熨去颜色的历史,浓缩的不露声色,却荡气回肠。剖析王安忆的笔法,我臆想她该是水样的女子,明眸启齿间,便觉流萤回雪,这样的女子,在她笔下的方块字,是带着江南的香味的,读起来,特别有韵律。她善用排比,也喜欢长短句的结合,因此,每每读的不是诗,但总有诗的淡淡气息。白白的一句话,在她的精心修饰下,就成了潺潺一流水,渺渺一束烟,郁郁一朵花,丝丝一树柳,可读性极强。她像瓷器家,在窑洞里烧自己的青花瓷,摸上去,如同押韵的月光,干净,直抵你心,优美,拂动一切的芳草连天,几乎,可以入梦了。《长恨歌》是王安忆烧制的艺术,提名为浅浅的印象美。说它浅浅,那是因为它的文字轻盈,不是浓稠的云劈头盖脸的拥着你,仿佛是披在你鼻翼的一层氧气;说它具有印象美,是王安忆下笔从不写尽万物,她只聪明的揭示你一点点,剩下的,就需读者的想象,她把一个山坡的鲜花剪下一个残缺的角,送给你,待你自己体会个中的情意。当然,我从中读出了迤逦的味道,左右逢源的文字,顺畅的把故事娓娓道来,写了山,写了水,写了上海,写了上海的变迁。王琦瑶这类女子,总是叫人怜惜的。她娴静温柔,知书达理,凡是总留有余地,仿佛,她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是花瓶一样的,是叫人捧在手心里的月牙泉,是写在纸上的无悔的诗,她有她花开一样的美丽,也有她花落一样的安静。我感觉,她是生错了年代的千年前的那一叹,她本该有她的金风玉露,她有她的未来向她招摇,可是不,她生在了沪上,偏逢在时代的分水岭,那么阴暗的关系网硬生生地把她捆着,那么多诱人的华丽的把她熏着,将她推入了畸形的地步,乃至后来,她已不再是多少年前,仿佛看透了一切的那个王琦瑶了。【篇六:读长恨歌读后感】作为一代文人,白居易可谓是一个成功者。他的现实主义的笔,写出了多少个凄冷的场面,敲响了一次又一次警钟。他的《长恨歌》,可谓是他一生的代表作。诗以喜剧开头而转成悲剧,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这首叙事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我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长恨歌观后感【篇9】

读书一定要读完,不然你不会读到书的精髓,读到书的精华。就像小时候读《水浒》,读的时候十分的吃力,捏着鼻子读下去,有一种要死的感觉,但是读到最后,读到李逵战死沙场依然对宋江大哥哥忠心耿耿的时候,幼小心灵突然有了一种震撼,一种凄凉人生,悲哀英雄的郁闷在心中流动,由此开始对水浒有了不同印象,从而重读水浒,再读水浒的时候感情开始夹杂其中,开始可以欣赏到其中的妙处。

《长恨歌》读的过程也是有种憋气的感觉,读起来十分的不爽快。书中处处可见张爱玲的影子,语言的雕琢,情节的设计,铺垫,极为详尽的无关内容的描写。当然,我又懒又困。尽管这样,还是坚持着着读完,却没有预期的效果,在一种匪夷所思,甚至**的情形下结束了整篇文章,让人有一种不爽快,不痛快,也可以说不理解地感觉。

解放前的上海离我们很远。也许我们无法理解作者对旧上海的雕塑描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时代,这对经历过他的人来说可能是难以忘怀的。故事的剧情就是从旧上海的繁华开始写起。

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员的“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后,王琦瑶成了一个普通人。

表面上的日子如流水,心里的情感潮水却从未退去。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注定要失败。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与女儿的男同学发生畸形恋,最终被失手杀死,命丧黄泉。

这本书充满了复杂而含糊的描写,情节缺乏基础,人物特征不清,文章围绕主人公描写,过分强调主人公的性格,其结果是人物性格没有表现出来。情节也有点可疑。50岁以上的人和20岁以上的人有暧昧的关系,这让主人公结束了生命,让人哭笑不得。堂而皇之,狗肉上了大席。

王琦瑶和女儿在一起的情节,如相互嫉妒,像一对姐妹,也很难理解。这样的事情怎么会发生在一对母女身上?

书中弥漫了张爱玲的文学气息。然而,这并没有达到张爱玲对文字和情节的把握。看完了《半生缘》,整个人就像真的经历过了一次人生般的。

尽管也是描写了一段旧时代爱情故事,但又不是一味沉迷在男欢女爱的主题里,她很冷静,很敏感,她的特点是很会讲故事。书中对爱情的曲折与深刻用恰当的文字描述了出来,让人叹为观止。可惜悲哀的是,《长恨歌》把张爱玲当作跟怀旧、泡吧一样,成为一种故作的姿态了。

所以尽管《长恨歌》也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并且对旧上海繁华及弄堂的装饰进行了极致的描述,使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兴奋不已,但对我们这些不喜欢“花言巧语”的读者来说确是一种折磨。故事情节匪夷所思,人物描写不鲜明,性格特点不明显,甚至对主人公心理特点在读完后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把握,不是为该书的一大缺陷。

读完《长恨歌》不免心中有一种担心的感觉,是不是自己的能力存在问题,从而无法很好把握文章的内在与主旨,从而写下本文以做抛砖引玉用。

作为一代文人,白居易可谓是一个成功者。他的现实主义的笔,写出了多少个凄冷的场面,敲响了一次又一次警钟。他的《长恨歌》,可谓是他一生的代表作。

诗以喜剧开头而转成悲剧,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这首叙事诗最成功的部分是抒情性。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了几句精炼的句子来解释过去,着重于感情的渲染。它细致地描写了唐朝与杨贵妃之间的浓浓爱意和杨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我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

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

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

然而,借助丰富多彩的想象翅膀,诗人构思出一个迷人的仙境,将悲剧故事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曲折、跌宕起伏、波澜起伏。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欲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和碰撞,这首诗将人物的心理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故事更加感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

我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在梦里找不到,在梦里找不到,在仙境里找不到。如此跌宕起伏,层层渲染,让人物的感情上升到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很多人都肯定了这首诗的特殊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着读者呢?

《婉传》感人、感伤,恐怕是其最大的艺术个性,也可以吸纳千百年来的读者,是它们感染,被**力量。

读完《长恨歌》的所有章节,我觉的作者是在赞美杨玉环和李隆基之间的真挚爱情,相信他们的爱情地位是平等的,不再是皇妃之间的关系。我以前读过很多关于他们爱情的赞美。他们的爱情之所以走向悲剧,是因为杨玉环对政治的无治被别人利用了。而这本书中除了以上原因之外,还将李隆基对杨家的恩宠解读为其对杨的爱的表示,至于那些奸佞小人的结党造势就在他的意料之外了,不该怪他了。

更甚者,“他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了,那又怎样?若不是后来的安史之乱生灵涂炭,若不为天下苍生计,谁也没有资格来指责他的不是。这天下是他打下来的……浩浩江山,谁及得上临淄王李隆基的功勋?

”不知道言下之意是不是说安史不懂情趣打断了这一爱情佳话的续写?言下之意是江山是他李隆基打下的,所以他的对错别人没资格指责?还提到了天下苍生计,想当初浓情蜜意时怎么没腾个空想想自己的皇图霸业,天下苍生?

而且,“这种决裂是上天的旨意,不允许人弥补。”“命运伸出手来,把种子埋下,幽秘地笑着,等待开花结果的一天。”“命运伸出手来,我们无能为力。

”似乎都极力认定他们的爱情悲剧更多的是天意弄人,命运使然,但真是这样吗?杨玉环一介女流或许真的不知,那作为帝王的李隆基也不懂吗?倘若如此,我真的该怀疑他是不是那个开创开元盛世的李隆基了。

后来再从头看一遍,才发现作者是拿他和白居易在作对比,女人众多的白居易自是比不上李隆基的“专宠一人”了,正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倒是我提得太高了。那就暂且不提他的对错了。

一直以来,当国家因帝王沉溺女色而衰亡时,评政者总是归罪于“红颜祸水”,这当然是不公平的,毕竟治理国家的是男人,没道理要个女人来帮你揣摩利弊,真要那样男人肯定又要担心是不是又出来个武则天夺权了。

但是作为帝王,在拥有江山的时候去谈爱情,也许应该先权衡一下自己能否有两全的本事,否则就只能“赔了夫人又折兵”,如李隆基失了美人,国家也由盛而衰。

记得在网上看**时,有一个由4个不同作家写的帝王爱情系列的言情**,在读者讨论区里很多人都说其中结局写帝王放弃皇位和爱人远走的那本最好看最真实,甚至有读者断言帝王是不可能专爱一个女人的,那不现实。说的做皇帝的真那么可怜似的,不靠与女人的联姻就不能巩固自己的皇位。当然也不能说一点都不对,毕竟江山美人一般都只能选择其一,想要鱼与熊掌兼得那是很需要些能力的。

杨玉环三千宠爱于一生,在君恩薄如纸的后宫,无疑她是幸运的。同样的,她也更加地悲哀,作为她的三郎“最爱”的女人,到最后她心中的英雄却未能保住她的生命,最终为了“天下苍生”她成了牺牲品。“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就不知道她恨的是谁了。

应该说杨玉环的早死也是她的一大幸事,至少她不会知道美人迟暮后她的三郎会不会自己变了心。也许就是因为早逝,成为遗憾,因为最终结局的不可知,他们才最终成就为佳话吧。

自始至终。我都认为,李隆基与杨玉环也不过是君王与妃子的一桩韵事罢了。

长恨歌观后感【篇10】

爱的能力

------《长恨歌》读后感

唐玄宗和杨贵妃二人“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缠绵悱恻的爱情不仅仅令人感动,更令人深思。什么是爱?什么是真爱?

是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是风花雪月的耳鬓厮磨?是“君王掩面救不得”的痛彻心扉?是“孤灯挑尽未成眠”的深深思念?亦或是那“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无悔执著?

不,都不是。

爱情的甜蜜不仅在于爱的能力,还在于爱的能力。

玄宗不会爱。假若他会爱,断不会“三千宠爱在一身”,使得贵妃骄横,以致“宛转蛾眉马前死”。当年的海誓山盟随风而逝。

一个残酷而冷酷的笑话是,他亲自把心爱的人送到了黄泉路。太讽刺了,太戏剧化了。是玄宗的爱害了贵妃。

贵妃不会爱。假若他会爱,断不会让玄宗“从此君王不早朝”,使得国忠专权,朝纲日废,昔日的英武不再,只知沉湎于温柔富贵乡。最终落得个“天旋日转回龙驭”,“夕殿萤飞思悄然”。

是贵妃害了玄宗。

乍一看,二人的爱情专一忠贞,令人艳羡,实则是糊涂的爱,并不是真爱。因为真爱不是占有,不是放纵,不是伤害,即是伤害是无意的,无意的,无奈的。真爱是一种责任。

如果玄宗会爱,那么,应该先爱天下之人。因为他是君王,有君王的责任在肩。然而,在美与山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

殊不知,爱美人更应爱江山。江山不保,美人安在?如果他不爱江山爱美人,完全可以学爱德华八世退位。

在其位,必须谋其政。这是对美人的保护,更是对爱的保护。

如果后妃会爱,那么我们应该帮助玄宗延续新世纪的全盛世期。因为他是君王,有君王的责任在肩。作为君王的爱人有责任让他先爱天下之人,天下之人才会爱君王,爱君王的江山。

真爱不是占有,不是放纵,更不是伤害。

弗洛姆说:爱不是一种没有能量的享受,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真爱,是一种能力,会爱的能力。

你,会爱吗?你,有爱的能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