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演讲稿 > 范文 > 导航 >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模板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发表时间:2024-02-03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模板。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篇1

【知识梳理】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河姆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 流域的 省 市,距今约 年,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 (世界上最早种植),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 的房子。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半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 流域的 省 市附近的半坡村,距今约 年,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 (世界上最早种植),居住 的房子,能制造色彩鲜丽的

【自主检测】

12009年11月,被确认为我国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地区之一的苏州草鞋山遗址又有新的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在下列远古人类中,也已经种植水稻的是

(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3.假如你是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下列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 B C D

4. 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农民在建排涝站挖地基时,意外地发现一处原始时代人类生活遗址。遗址中有稻谷、稻秆、稻叶堆积。这处遗址是 (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5、能最早种植粟、制造彩陶、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的原始居民是 (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6. 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至尊国礼”(即世界各国领导人馈赠给我国领

导人的珍贵礼品)在西安半坡博物馆隆重展出。下列关于该博物馆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它是在半坡遗址发现后建立的 ②它只是用来收藏和展示“至尊国礼”

③它展出了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历史文物 ④它展示再现了我国原始农耕的图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 下列文物出土于同一原始文化遗址,生活在该遗址的原始居民: ( )

①已经工使用磨制石器 ②会纺线织布 ③烧制陶器 ④ 拥有成熟的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元谋人、河姆渡遗址都分布在 (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辽河流域

9.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农业出现后,远古人类开始建造房屋,过起定居的生活。右图干栏式房屋是下列哪一个远古人类的房屋样式?(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10. 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是5个具有民族特色

的福娃,其中福娃贝贝的头部文饰,借鉴了中国古代彩陶中的

鱼纹装饰图案.看到这个可爱的福娃,我们应该感谢制造这

种彩陶的 ( )

A.北京人 B.河母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学法指导】

紧扣考点。通过比较的方法识记河姆渡、半坡遗址被发现的时间、地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作物及其他能力。不考的内容稍做了解。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篇2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医学成就和文化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佛教和道教。

2.通过引导学会阅读历史校本教材、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学习张仲景、司马迁等人为了理想,面对挫折,坚忍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

【学习重点】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学习难点】

历史巨著《史记》的地位及影响。

【新课讲授】

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本、所用的练习本、阅读的各种报刊、杂志等都离不开“纸”。“纸”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那么大家知道纸是怎样发明的吗?

知识模块一 造纸术的发明

阅读课本P67~68内容,完成第1~2题。

1.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纸?谁在什么时候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有什么特点?造纸术改进的意义是什么?

西汉早期的麻纸。

东汉,蔡伦,特点:原料容易找到,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意义: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纸发明之前,中国人写字曾经用过哪些书写材料?和纸相比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不足之处?

书写材料:龟甲或兽骨、青铜器、竹木简、帛等。

成本高、贵重不方便携带、不易推广等缺点;

知识模块二 张仲景与华佗

自主阅读课本P69内容,完成第3题。

3.华佗和张仲景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

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编创“五禽戏”。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知识模块三 历史巨著《史记》

阅读课本P70内容,完成第4~5题。

4.简述《史记》的作者、内容、地位。

作者:司马迁。

内容: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史事。

地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一书?对照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事例,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原因:(1)汉武帝时文化得到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条件;

(2)司马迁的父亲曾任太史令,司马迁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

(3)司马迁个人因素,他阅读了大量史书,也到过很多地方进行游历,且刻苦写作,忍辱负重。

态度:我们应该勇敢面对,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逃避。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要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知识模块四 道教和佛教

阅读课本P71内容,完成第6题。

6.道教和佛教为什么能够被当时的人民接受?又对后来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道教:1.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寄托

2.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在教义和传播方式上相同,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因此得以传播。

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篇3

【目标导航】

1、学习目标:了解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知道夏商周国家统治人民的手段有

哪些;学会细致观察课文的图片,从中获得有效的历史信息。

2、学习重点:说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3、学习难点:理解分封制和礼仪教化的作用,学习设计西周的社会网络图。

【自主预习】请你认真阅读教材的内容,完成填空,并把相关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

1、请同学们的主要内容是周王把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授予

某个诸侯,称为“_________________”,由诸侯管理_________________。诸侯

必须服从_________________,管理_________________,保卫

_________________。

2、夏商西周社会等级分明,划分为________ 、_________ 和_________,划分的标准是

_________________。

3、夏商周国家统治人民的手段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生成】

【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看下图,说一说西周社会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一:“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左传》

(原文大意:天上有十个太阳,人间分为十个等级……所以王统治公,公统治大夫,大

夫统治士,士往下逐层统治各级奴仆)

材料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注:祀:祭祀。 戎:战争。

1.根据材料一判断,这反映了西周什么社会制度?

2.根据材料二,夏商西周国家统治者为什么非常重视祭祀祖先的礼仪活动?

3、你的疑点、难点:

【当堂达标】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篇4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谈话导入新课请大家先把课文认真预习一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找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5分钟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学生归纳回答。讲授新课一、三国时期南方的开发1、教材主要介绍了三国时期那两个政权的经济发展情况?这两个政权分别位于祖国的哪个位置?这两个地区在之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怎样?2、教材就吴国经济的发展讲了几个问题?(原因和表现)3、孙吴经济发展的原因有那些?结合辅栏87页,介绍为南方开发作出贡献的三部分人4、孙吴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两个方面四个要点结合教材辅栏88页讲吴国造船业发达的原因请学生看课后“史海拾贝”5、诸葛亮治蜀:措施和结果,讲解七擒七纵、南中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二、东晋南朝江南经济的发展1、老师介绍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迭情况。从北方五胡十六国的动荡,南方东晋南朝的相对稳定导入2、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教材,看看谁能又快又准地找出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3、教师提问:三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同东晋南朝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何异同?4、教师问:东晋南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教师总结,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结合今天的环境问题,讲围湖造田5、问:从三国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给我国今天的经济建设最大的启示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讨论课堂,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小结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教学后记】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课程标准】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解释“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现象。【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东汉末年,内迁少数民族的名字。了解鲜卑族拓拔部强大的简要经过。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条件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的分析,培养评价历史事件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北魏蓦地出土的石砚”等的观察,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图片的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北朝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北魏孝文帝功绩的概括,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条件和历史意义。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难点:1、北朝的朝代更替情况。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进程的理解。【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谈话导入新课从南朝统治南方,引出南朝时北方怎么样呢?然后请大家先把课文认真预习一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看书的同时找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5分钟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学生认真研读教材讲授新课一、少数民族的内迁1、看地图册,明确东晋南朝时,北方、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看清楚内迁各族的位置和名称,在本子上写画五个少数民族的名字。让学生猜猜:为什么这一时期会出现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的情况?教师稍着讲解,这时北方寒冷干潮。2、东晋北朝时,哪个少数民族的影响最大,为什么?3、总结一下,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讨论,请学生看书作答。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1、教师:细读教材94—96页,看看有哪些内容?小结:背景——措施——影响,学生落实在书上。2、课堂讨论:北魏孝文帝却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汉族姓氏。他为什么要这样做?3、看迁都图,请学生讲述迁都的故事,讨论:他为什么要如此辛苦的把都城迁到洛阳,迁都成功有什么好处?4、孝文帝为了吸收汉族文化,采取了那些措施?请勾画下来,然后我们来开展课堂竞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看法。后归纳整理,突破难点。分组讨论,通过讨论归纳的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孝文帝迁都原因和经过。分析教材,落实知识,感受教材,提高兴趣。三、北方民族大融合1、教师投影“北魏墓出土的石砚”、“北魏墓碑上的书法”、“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说明了那些问题?2、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有没有影响,有什么样的影响?3、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仔细看图回答,理解影响北魏时期汉族服装、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有很大的影响。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记下笔记。课堂小结: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学生分组自由讨论,汇报【教学后记】第17课 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青铜器的主要成分和最主要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理解“青铜时代”的含义几历史地位。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探究和分析,使学生理解青铜文明的实质,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了解青铜珍品的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难点:青铜的含义、成分及铸造工艺。【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家中的香炉;重读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世纪宝鼎》一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中国人民送给联合国成立50周年的生日礼物巨型青铜器“世纪宝鼎”图片,由学生介绍其特点[三足双耳,腹略鼓,四周有商周纹饰,浮雕兽面,云纹填底]。教师和学生一起找出与鼎有关的成语:三足鼎立、钟鸣鼎食、人声鼎沸、一言九鼎等。教师点明:鼎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已变成烧香的工具[看搜集到的香炉]。最早的鼎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用途?它是怎样制造的?让我们一起去解开那神秘的一页。板书课题。二、巧夺天工的青铜冶铸技术:教师出示问题组,布置学生阅读“巧夺天工的青铜冶铸技术”一目,点明青铜是一种铜锡铅合金,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1、什么叫青铜器?可讨论、合作回答。——教师板书2、什么叫青铜时代?讨论、合作回答。—教师板书,稍着归纳: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3、如果我们现在要按照商周时期的工艺来做青铜器,应该怎样做?课堂讨论回答。4、展示人教版图片“制造青铜器”,说明商周时期大型青铜器的生产情况。三、青铜器物和青铜艺术:教师布置学生看“种类繁多的青铜器物”和“精湛绝伦的青铜艺术”。学生思考问题:商周时期青铜器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1、青铜器的造型表现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器型各式各样,令人赏心悦目,是难得的艺术珍品。2、教师分别展示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点评。教师归纳:母戊大方鼎——雄伟端庄、气势凛然、代表商代青铜器的典型风格;四羊方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三星堆青铜器——风格独特造型奇异,具有无穷的魅力。3、青铜艺术的价值还表现在青铜器的纹饰上,青铜纹饰线条丰富,图案优美,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几幅青铜器图片。4、教师简单指出,青铜器不仅具有艺术观赏价值,也具有当时社会的适用价值。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提示给青铜器按用途分类。四、小结:教师指点:我们把人类使用青铜器的发展阶段称为青铜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便被称做“青铜文明”。提问:这一灿烂的青铜文明是谁创造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奴隶,他们用劳动创造了青铜文明。五、最后,学生看书熟悉课文内容,加深印象,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学习本课后认识到的问题。教师引导指点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六、基础知识巩固:[略]布置作业:参照课本,查找资料,写一篇小作文:介绍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教学后记】第18课 卓越的工程【课程标准】以都江堰、长城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都江堰和郑国渠的地理位置及修建年代,记住秦长城的修建年代和起止地点。了解秦长城和都江堰的功效和价值。二、能力与方法:通过读图培养和提高观察分析地图的能力,提高学生把握历史现象发生的空间的能力。通过想象都江堰、秦长城等重大工程的修建情景,培养和提高历史相信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作用,通过了解我国古代的卓越工程,认识和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教学重、难点】重点:都江堰、秦长城。难点:体会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选址与设计的科学性。【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谈话导入新课大家听说过都江堰、长城吗?谁来讲讲它们的故事?同学讲的故事哪些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请认真看教材寻找答案。动用学生的旧知识,生成新知识,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学生认真研读教材讲授新课一、都江堰和郑国渠1、都江堰:(出示历史地图册“都江堰工程示意图”)学生结合教材归纳该水利工程修建的时间、筑坝的地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作用。结合都江堰的地理位置讨论都江堰水利工程选址科学性,分析该工程建成的历史工效。给合“二王庙”的来历,简要评价李冰的贡献,指出他的成功实际就是他充分处理好了人与自然的关系。2、郑国渠:结合课后“史海拾贝”,老师适当补充,然后归纳出知识要点:时间、地点、影响等。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学习二、秦长城和灵渠1、秦长城教师:请同学们仔细会忆:秦汉时期,我国北方最强大的少数民族是什么?秦朝初年,秦始皇是怎样处理和匈奴的关系的?引出秦长城的话题。读教材,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包括:修建时间、修建者、东边起点、西边终点、长度、历史价值)出示“秦长城示意图”,“秦长城遗址图”让学生形成秦长城的空间概念,了解秦长城的雄伟壮观。分析秦长城的历史价值,指出它如今已不复存在,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上明代修建的。2、灵渠学生读书,学生归纳:灵渠修建的时间、修建的目的、它的历史作用。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课堂小结【教学反思】第19课 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课程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括造纸术、数学、医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贡献。通过学习,培养和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培养评价科技人物和科技成果的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地改造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课文,接着学生的阅读方法,自主提取教材提供的图文信息的方法。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通过学生想象和生活体验,培养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通过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优秀品质,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教育。【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祖冲之在圆周率计算上的成就。【教学难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内容与价值。《水经》与《水经注》的关系。【教具准备】多媒体电子课件,幻灯投影仪。【教法与学法】讲述法,课堂讨论,比较法及自学等。【教学过程】教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准备1、布置预习全文。指导学生收集图书等资料。2、制作课件。展示一张纸。认真学习查阅资料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兴趣)新课教学展示本课主要内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1、设问:这是什么?大家知道这是怎么不断改进和丰富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2、《科学技术与重大成果》旁白:把书翻到111页,如果说,1、2课展示在我们面前的都是非常精致的实物,那么本课则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科学的奥妙。展示图表填空造纸术发明西汉时候改进东汉——蔡伦数学《九章算术》《圆周率》——祖冲之医学《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麻沸散”“五禽戏”——华佗农学《齐民要术》——贾思勰地理《水经注》——郦道元3、过渡:先来看“造纸”。旁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西汉时候)设问:造纸术是怎样一种技术?(课件展示:工艺流程)4、请同学讲:设问:旁白:(简介早期的纸)最早的纸虽然方便,但昂贵而不易制造,可以从哪些方面改进?回答,进入学习氛围。边看书,边思考。然后到黑板上填空结合教材动手动脑理清线索了解重大成果及杰出人物读表第一行p111看《汉代造纸工艺豆图》讲解工艺流程。知识的前后贯通,突出“不同”引发兴趣。培养读书能力各个击破培养表达能力教师活动学生活动5、设问:东汉1XX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在哪方面作出了贡献?(简介蔡伦)设问:怎样降低成本?设问:他是怎么想到的?6、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有什么意义?旁白:纸及纸板的消费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技法之一。当蔡伦造纸时,西方还不知道,直到13—14世纪才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造纸术,所以,尽管蔡伦是一名宦官,但是他对人类的历史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他将永远为我们所怀念。造纸术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造纸厂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环保?7、过渡:再看数学成果。(课件展示)设问:什么是负数?哪本数学著作最早提出负数的概念。旁白:这些都是世界最早的?过渡:数学上关于图形的计算是相当重要的,比如说:圆。(课件展示)设问:圆的周长是怎么计算的?c = 2πr设问:怎样计算圆周率?哪位科学家在这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旁白:介绍割圆术 圆周率问:祖冲之为什么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设问:同学们,能用一句话说明祖冲之在科学界的地位吗?答:“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树皮、麻头、旧麻布、破鱼网”与“好麻”相比。答:“反复思考、试验”阅读造纸术发明的意义观看《蔡伦墓》及外传路线我国——东亚、中亚、欧洲有所思?学生想办法测量:“祖冲之”看图像。阅读表格第4行边看教材正文、小字边回答(见p115史海拾贝)答:①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②自己刻苦钻研祖冲之是我国和世界古代伟大的数学家。知识链接培养分析能力进行科学精神的情感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联系实际培养归纳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小结过渡:此外医学、农学和地理学上也有突出的成就,请同学阅读教材旁白:同学们分组讨论:第一组研究张仲景,并作出评价;第二组研究华佗,并作出评价;第三组研究贾思勰,并作出评价;第四组研究郦道元,并作出评价;研究后派代表发言。游戏:猜一猜,下列五个人的动作各代表哪种动物?重现表格旁白: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有其道理,希望我们都能以古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为座右铭,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成为有用的人!分组讨论上台演评学生总结掌握评价科学人物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突出创造性价值,发扬创新精神培养把握知识的能力。感情升华【教学反思】第20课 汉字的演变【课程标准】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商朝使用的文字和秦朝的标准字体,理解甲骨文在中国历史发展上的地位。二、能力与方法:通过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区分事物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文字的比较,学习和运用比较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对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重点;1、甲骨文;2、小篆。难点:1、甲骨文评价;2、草书、楷书、行书的形成。【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刻画符号与甲骨文(十二生肖)。【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1、不说话、不使用肢体语言,快速准确地将一件事告诉你的同桌。2、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字在这一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汉字是如何产生,如何演变的呢?饶有趣味地听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悬念留给学生。二、甲骨文1、出示刻画符号若干,让学生研究。2、问:什么叫甲骨文?为什么要刻在龟甲、兽骨上?都刻了些什么?甲骨文的发现与识读有什么意义?3、抽学生来汇报学习成果。指导学生识读(表格)、仿写甲骨文(十二生肖),认识它是一种成熟与完备的文字?4、小结甲骨文。仔细研究,学生阅读,积极发言,积极参与。三、金文1、现在已经发现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为什么把它叫做司母戊鼎呢?2、商周时的金文各有何特点?这些金文对今天来说有何作用?(西周时,有人将文字统一成“大篆”。)讨论,阅读,得出结论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四、小篆和隶书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很不方便于交流,于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各国文字统一起来,怎么样统一的?2、汉朝流行的字体和小篆有何不同?联系已学知识,积极思考并回答。学生仔细观察,得出结论五、草书、楷书和行书1、学生阅读书上的本目内容,找出草书、楷书、行书出现与成熟的年代或先后顺序。2、动手仿写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几个字,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草书”、后来又为什么会出现楷书?后来为什么又出现行书?3、从中你能发现什么汉字演变的基本规律?阅读教材,认真思考讨论,后积极争取回答六、收获与疑问:学习了这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哪些问题?学生回答,作为小结。拓展思路。【教学后记】第21课 活跃的学术思想【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孔子的姓名、生活时代及集中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理解孔子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贡献。记住战国时期儒、道、墨、法四大学派的代表人物,适当背诵春秋战国思想家的名言名句。理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问学生,有哪些同学学过美术、音乐、书法?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重要的美术作品、乐器、书法作品?而引入本课。听,集中注意力。拉近距离,激发兴趣。二、战国编钟指导学生阅读、观察编钟图,谈谈发现。抽学生讲知音的故事。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成就。认真观察、阅读。听或自己讲三、秦始皇陵兵马俑先阅读教材、观察书上的图,谈谈有什么感想。教师将知识要点落实在教材上。突出其在雕塑史上的崇高地位。看书、观察、归纳得出结论。四、王羲之的书法阅读教材,落实知识点。仔细观察书上的字帖,让学生畅所欲言。抽两个学生来讲王羲之的故事。谈王羲之的品格。阅读、观察、讲、听。五、顾恺之的绘画阅读教材,找出要点。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观察两幅名画,体会之。补充讲“三绝”。阅读观察听讲六、拓展学习学习与探究学生参与【教学后记】二、能力和方法:学习从历史人物的言论中提取有用信息、认识其思想的方法。学习评价思想家的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和提高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培养和提高阅读和理解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崇敬孔子等文化名人的情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祖国优秀文化遗产;通过认识孔子等文化名人及其成就的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重点:孔子及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贡献。“百家争鸣”的含义及代表性思想家。难点:1、孔子的政治思想。2、“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3、战国各学派的基本观点。【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孔子与诸子的故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不管是科学技术、还是学术思想,群星璀璨,光耀千古。西方社会学家称,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有长足的发展,还得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去寻找智慧。引入。燃起学生的热情二、孔子1、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世界公认的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指导学生观察书上关于孔子的介绍。然后叫学生介绍孔子的生平及事迹2、要求学生读书,找出“历史上怎么样评价孔子?”后叫学生仔细地阅读教材,再说为什么这样评价他呢?3、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论语”中的话,理解“仁”的含义。然后教师简介后来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时代,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一些情况4、引导学生理解孔子关于教育的作法的意义所在。并引导学生阅读小字,以理解因材施教。5、关于孔子的这些评价是如何得出的呢?引导学生引出“论语”。然后问学生是否是孔子所著?学生看书、认真思考、寻找、发现形成整体认识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问:战国时期的社会发生着什么深刻的变化?你怎么看这个时期的变化呢?2、得出结论形成了多种观点,即百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当时主要的学派有哪些?分别有哪些代表人物?3、小结: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如何出现的?情况如何?4、指导学生阅读小字:了解战国时百家争鸣的争鸣情况。然后问学生几个问题:战国时期,适合哪一种学派的学说来治理国家?商鞅、秦始皇他们治国采用的是哪一个学派的观点?后来汉武帝采用的是哪一学派的观点?你怎么理解这一历史现象?根据你的理解,该采用什么学派的观点来治理今天的国家?学生仔细阅读教材,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拓展思路五、小结:孔子的地位。战国争鸣的意义。认真听。【教学后记】第22课 文学、史学与宗教【课程标准】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史记》的作者及写作年代,理解《史记》的体例、成就及影响。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和道教创立的基本情况。二、能力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屈子行吟图》,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司马迁取得历史学研究巨大成功之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道教、佛教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丰富多彩,形成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大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司马迁的创作历程,学习他为了事业的成功而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通过对“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宗教与宗教文化的区别,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多样性。【教学重、难点】重点:史学家司马迁的主要成就。难点:佛教、道教在中国的传播原因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屈原、司马迁的传说与故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1、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2、我们本地人过世之后,如何祭奠?听、讲,集中注意力。制造悬念,激发兴趣。二、大诗人屈原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起来简介屈原的生平事迹。2、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见识、书上的介绍,谈谈屈原的成就。3、教师总结,突出其伟大的成就(世界文化名人,被译为多国文字)。人们为什么纪念屈原?调动参与兴趣听或自己讲清晰明了,便于掌握。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思想教育、同化之。三、司马迁与《史记》1、开门见山指出司马迁及其《史记》。抽学生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事迹。2、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观察书上的插图,讨论、思考、归纳得出“司马迁写成此书的原因?”3、问:《史记》是怎么样的一本书呢?学生阅读教材,认真思考,特别是理解“纪传体”通史的。4、指导学生理解“纪传体”通史。讲、听阅读、讨论、发言听讲、看书、归纳得出结论。四、佛教的传入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抓出其中的要点。2、简介佛教的教义。让学生思考,佛教为什么在我国逐渐流行?你能举出佛教对我国影响深远的事例吗?阅读、理解、思考、发言。通过例子,加深理解,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五、道教的兴起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知识点。简介道教的教义,让学生谈谈道教传播的原因。说说道教对今天影响的事例。阅读教材。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六、小结【教学后记】第23课 多姿多彩的艺术【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方面的主要成就。【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二、能力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鉴赏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通过对历史文物价值的讨论,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杰出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陶冶情趣,养成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通过对杰出艺术成就的原因分析,使生认识到人民的创造性是历史文明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难点:王羲之、顾恺之的书画成就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价值。【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和王羲之的故事。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变动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一、导入新课

师:讲故事《一鸣惊人》与《楚王问鼎》。问:西周时期,诸侯对天子绝对服从,为什么春秋时期楚庄王可以对周天子如此无礼,周天子却无能为力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讲授新课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

1、春秋时期,经济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2、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生:农业方面;手工业及其他农业方面;商品的交换及金属货币的使用。 生:铁农具的牛耕的使用。

师: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特别是铁农具的使用的牛耕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中国进入铁器时代。 王室衰微

【课堂小结】

师: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因牛耕的出现和铁器的使用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而导致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甚至瓦解,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最终引起诸侯争霸与大规模的民族融合。

【巩固练习】

师:按照西周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效仿。想一想,这种情况反映出了什么问题?

生:小组讨论后,回答。(这反映了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崛起。西周的分封、宗法制、礼乐制度瓦解,这里主要反映西乐制度的破坏。)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篇6

【学习目标】

1识记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

2通过探究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汤灭夏建商、武王伐纣建立西周以及西周的分封制等问题体验独立思考和归纳比较的过程。

3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

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还要认识到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阶级压迫、剥削的残酷性。

【学习重点】 夏朝的建立

【学习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

一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知识模块一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自主阅读课本P18~21内容完成第1~3题。

1,夏,商,周的建立者都是谁?

2.“公天下”是如何变成“家天下”的呢?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是什么?国家机构都包括哪些设置?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

(1)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

(3)夏朝建立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并制订刑

(4)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3.夏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灭亡原因:①夏桀实行暴政引起人民的怨恨失去民心导致夏朝被推翻;②商汤礼贤下士重用人才实行仁政是位有才能的君主使得商国逐渐强大起来。

知识模块二 西周的分封制

自主阅读课本P21~22内容完成第4题。

4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

(3)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当堂演练。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篇7

知识点1 张骞通西域

原因:汉代人把今天甘肃________、________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________夹击匈奴。

经过:公元前________年,张骞出使西域,历尽艰难到达大月氏。公元前________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走访了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者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知识点2 丝绸之路

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和丝织品,从________穿过__________,经________运往________、________,再转运到更远的________;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__________”。

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________、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________、________

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汉朝还开辟了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__________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____________,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__________南端和__________的海上交通道路,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知识点3 对西域的管理

西域都护的设立:公元前________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________城。

机构设置的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________及____________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东汉对西域的管理: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________出使西域,重新建立汉朝与西域的联系。班超还派________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02基础过关

知识点1 张骞通西域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以上古诗中的“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区在汉代被称为()

A.关西B.新疆

C.西域D.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