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演讲稿 > 范文 > 导航 > 七年级角课件范本

七年级角课件

发表时间:2024-01-14

七年级角课件范本。

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体验到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这离不开老师提前准备好的教案和课件。现在大家可以开始动手写自己的课堂教案和课件了。教案是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它能指导老师进行教学活动并达到教学目标。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灵感,我推荐了一篇与“七年级角课件”相关的文章,请大家一起阅读并分享自己的见解。希望这篇文章能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七年级角课件(篇1)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尽可能读懂这首诗,体会其中的美感。

教学难点

感受“孩童之道”的含义。

教学过程个性设计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课时

课前演讲:

一、导语:

公元1913年一个晴朗的日子,印度有位诗人领着一群孩子刚从森林里玩耍归来,邮递员送给他一份电报,这是瑞典文学院发来的一个通知,告诉这位诗人,他获得了本年度,即1913年世界文学最高奖——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一个东方人。这位诗人并没有去瑞典参加盛大的授奖庆典,并且把他获得的诺贝尔奖金全部捐给了一所学校。这位诗人就是印度最伟大的诗人、印度诗圣——罗宾得拉纳特泰戈尔。作为一位世界级的大作家,泰戈尔的作品是可以车载斗量的。他一生为我们留下诗集53部,长篇中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一百多篇,戏剧38部。(列举数字是为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他还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创作了两千多首歌曲,其中一首被定为印度的国歌。他还是一位造诣很高的画家,七十高龄才开始挥笔作画,画了两千七百多幅作品,大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在泰戈尔众多的作品中,有一部诗集被称为“世界最优秀的儿童诗集”,这就是《新月集》。

今天我们就学习《新月集》中的一首诗——《孩童之道》。

二、教师范读

三、讲读

1.让学生放声自由读。

提一个要求:读完之后,说说读这首诗的第一感受——它可以是你对这首诗的感悟、理解,也可以是这首诗使你想到的什么。

2.让学生谈感受。

我作为教者,也谈自己的感受。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对于学生的发言,教者应给予适当的评价。比如用“你找到了艺术的感觉”“你的感受非常独特”之类的话来肯定。因为这首诗不好懂,所以若有学生说读不懂,教者也要给以肯定:“你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不懂不要紧,一会儿你就会懂。”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孩童之道

泰戈尔:印度诗人,《吉檀迦利》诺贝尔文学奖

七年级角课件(篇2)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的是岳麓版初一历史上册第三课《神奇的远古传说》,这一课讲到了原始社会的终结,奴隶社会的开始,为第二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主题是“人文初祖”黄帝的传说,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合作学习,归纳共同点,寻找历史线索,提高抽象归纳能力,逐步学会从历史表象看实质。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定向自学,共同参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并进一步探索新的问题。

(全班交流共同寻找答案的方式,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3)总结归纳,为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4)巩固提升,对过学生阅读课文,课堂练习,进一步理解掌握学习内容。同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使主题得到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炎黄子孙”的源头和由来,加深民族认同和自豪感。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黄帝为什么被称为“人文初祖”?

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为传说他发明了许多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如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同时他生活的时代还出现了文字、音乐、养蚕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和中华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舜、禹“禅让制”的含义。

禅让是原始社会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选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四、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教师引导相结合。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及时指导,提纲挈领并适时总结归纳。最后,通过课堂练习,达到巩固提升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教师引导]2007年荣誉主席连战先生和他的夫人在河南参加了一个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而与他同时参加的,共有4万人之多。而近来又有一份报纸用了

很大的篇幅,探讨寻根祭祖活动盛行,甚至上升到国家级别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为什么祭拜黄帝陵那么受重视?我们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根又在哪里呢?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

学生定向自学,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2)后人为何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

2、新课教学

[教师讲述]在四五千年前,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活动着许多部落。传说中有两位著名的部落首领,那就是黄帝和炎帝。在东方有强大的蚩尤部落,在南方还有苗蛮部落。相传蚩尤部落勇猛异常,还曾经与黄帝部落发生了一场大战。这场大战在哪里发生?

[教师讲述]相传蚩尤部落“铜头铁额”,骁勇非常,在涿鹿之战中,黄帝部落一度落于下风,后来与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甚至要找来天女相助,还发明了指南车,才最终打败了蚩尤部落。

[板书]一、炎黄战蚩尤

著名战役:涿鹿之战

[教师提问]你怎么看涿鹿之战?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教师归纳]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师讲述]炎帝和黄帝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并且结成部落联盟。而在炎帝和黄帝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尧、舜、禹三个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在长期的发展中,华夏民族形成了。因此,炎帝和黄帝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我们也自豪的自称为“炎黄子孙”。

[教师过渡]而其中,黄帝更是被称为“人文初祖”,这又是为什么呢?

[板书]二、黄帝——“人文初祖”

[教师提问]黄帝和他身边的人有哪些发明?

[板书]黄帝:宫室、衣裳、挖井、舟车

嫘祖:养蚕缫丝

仓颉:文字

伶伦:乐谱

[教师提问]看完了黄帝的贡献,请大家回答刚才的问题,为什么后人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呢?

[教师归纳]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为传说他发明了许多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如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同时他生活的时代还出现了文字、音乐、养蚕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和中华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3、尧舜禹的“禅让”

[教师过渡]相传最后黄帝乘龙归天,而在他之后,我国的黄河流域又相继出现了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他们就是尧、舜、禹。他们是通过什么方法称为部落联盟领袖的?

[板书]尧舜禹的“禅让”

[教师讲述]禅让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选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领袖呢?

[教师概括]根据《韩非子》的记载,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据《史记》记载,舜非常孝顺,宽厚待人,有以身作则谦让的品德,对周围人产生了好的影响。而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可见他们都是德才兼备,以身作则的人。

4、夏朝建立——原始社会的终结

[教师过渡]禅让制固然不错,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结束,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禅让制最终也被世袭制所取代。我们首先来看看社会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

[教师讲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部落里面不再像以前那样把所有产品平均分配,这也就出现了私有财产。由于各人的能力不同,所获得的财产多少也不同,于是逐渐出现了贫富分化,一部分人成为了部落里的贵族,一部分人成为了平民。贵族就是早期奴隶主,而平民和罪犯,以及部落战争中产生的战俘,则成为了早期奴隶的来源。在公元前大约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第一个王朝,禹由部落联盟首领变成了国王,在他死后,国王由他的儿子继承。因此我们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的终结,奴隶社会开始了。夏朝的建立是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5、总结归纳

[教师讲述]本课讲述了炎黄部落联盟形成以及“人文初祖”黄帝的传说,而在黄帝之后相继出现了三位部落联盟领袖——尧、舜、禹——都是通过禅让制成为领袖的。在公元前约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的终结,奴隶社会开始了。

6、巩固提升

课堂练习

1、黄帝为我们中华民族做出了哪些贡献?

舜的禅让受到后人的高度赞扬,这是为什么?

六、课后反思

本课的内容其实比较简单,而且很大程度上属于神话传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难处则在于,如何让学生从简单的内容中领悟更深呢?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讲故事容易,抽象提炼难。尤其是初一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社会生产力、剩余产品、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部落、奴隶社会、原始社会等专业概念,如何深入浅出是一个难点。我所采取的方法是尽量用通俗化的语言和举例比喻的方法,让学生形成一个基本的演变过程的概念就足够了。更多的时间着重于用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讲述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措辞用语,引导学生思考传说与史实的联系和区别。

七年级角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微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掌握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微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

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想,保存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组图)”。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课题:16.化石吟

6.解题:

(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②说说化石是什么?

③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管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存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局部,这就是化石。

(3)课题是什么意思?(赞美化石)

二、诵读全诗,加强理解。

1.自由诵读,初步理解。

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能有选择地背诵。

2.阅读资料,加强理解。

①最早的鱼儿、最早的鸟儿、最早登陆的鱼儿、最早的树,依次指的是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裸子植物。

②猛犸象:也称“毛象”,古代哺乳动物,大小近似现代象,身上长满棕色长毛,上门齿向上弯曲。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更新世(延续时间自160万年前至1万年前)晚期的寒冷地区。中国东北、内蒙古和宁夏等地曾有这类动物的化石发现。

③“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研究标明,化石还局部保管着生命有机物的剩余,并未真的完全石化。

④骸骨:尸骨。

⑤太古:远古的时代。

3.开火车分小节诵读。其他同学注意诵读者对于会认字和会写字是否读准,节奏是否掌握恰当。

三、评价讨论,理解感悟。

1.读后评价,同学们在评价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1)关于读音。

思绪xù不朽xiǔ躯qū壳裹guǒ藏档dàng案葱茏lóng幽yōu雅卓zhuó越

(2)关于写字。

强调“裹”的写法,“果”字夹在“衣”中间。

(3)关于节奏。

结合学生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重点指导: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4)关于感情色彩的处置:

①针对刚才同学们读的情况大家互相评价,指出读得好与不好的地方。

②说说应该怎样读,自身读读。

③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④师生一起研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置,整体感受。

第1、2节是第一层,开头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连续不时的问句,以疑问略带遐想的语气引发作者和读者的想象和考虑。

板书:发问想象

第3、4、5、6节是第二层也是诗的主体局部,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的叹服。

板书:遐思飞跃

第7节是第三层,用陈说的语气为第2节做了肯定的回,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板书:回答呼应

整首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应通过反复诵读、评价讨论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2.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进一步感知、考虑(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考虑,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沛的时间。

3.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1)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的赞美之情。

(3)诗歌分为三层:第一层为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第二层为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第三层为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四、全文总结,整体感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感叹科学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

板书设计:

自然奇妙——科学神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板书课题。

二、研读赏析,精读课文。

1.学法指导:我们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后,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段落、句子、词语,以便掌握文章的主旨。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地、反复地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2.学习第一层、第三层并结合理解第5节。

(1)一、二组读第一层,三、四组读第三层。

(2)学习分析。

①师引入:哎呀,读了第一节真是感到奇怪!最早的鱼儿没下巴,最早的鸟儿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竟然没有腿,最早的树又不开花,这些最早的动物、植物所具有的特征人类是怎样知道的?(是化石告诉我们的)

②小结:对,是沉睡亿年的石头告诉我们的,是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告诉我们的。

③对照了解前后呼应。(幻灯片演示诗歌第二节、第七节)

七年级角课件(篇4)

对夏天的情感态度(5)热爱,赞美总

对比,欲扬先抑手法

4、合作探究:

(1)、首段和末段在文章中各起什么作用?

首段是全文内容和情调的总概括,对下文起着提领作用。末段既总结上文,又顺承上文的写景抒情。

(2)、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旋律的夏天呢?

采用对比手法,欲扬先抑,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动的农民。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我们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下面,放开声音,再读课文,请同学在课文中找出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他们的表达效果。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从春到夏的过程。

2、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此句抓住了夏天典型的景物来描写

3、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

从色、味几方面描写麦浪、表现了夏天的热情。

4、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这句话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写人一样,富有趣味。

5、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形象生动。

小结: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火热生活的向往。

2、你还知道哪些和描写夏天有关的诗词名句?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五、小结,作业

如果你写矿区(郭二庄)之夏,你将选取哪些景物?准备写出景物的哪些特点?请用你灵动的文字展现我们矿区的美丽吧!(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夏感梁衡

紧张急促热烈

自然景物普通劳动者

热爱赞美

向往

七年级角课件(篇5)

[教学目标]

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故事法)

我们同学每天都在读书、写字,要接触大量的文字,文字帮助我们记事、传达信息、获取信息,文字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祖先在文字没产生之前是如何记事、传达信息的呢?(学生能说出结绳记事、刻符号等等)

一、文字的演变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字体在进行不断的演变,向着简明、快捷的方向发展。

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并写好汉字好吗?

(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能发挥多种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学生清晰掌握我国汉字的早期演化过程,也可以通过了解造字方法增强学生准确运用汉字的本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渡:随着对天象的观察,我国的历法发展起来。]

二、向学生展示网上的资料)

(1)什么叫历法?

(商朝历法的特点、战国24节气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了解历法和24节气,并让学生深入思考他们的作用。让学生课下继续搜集24节气的谚语。

三、扁鹊

⑴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⑵补充扁鹊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四、屈原

诗歌赏析,体会屈原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迪。

(说明:《离骚》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诗歌形式写成的自叙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表达了崇高炽热的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激情。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离骚》,教育学生认识学习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忧国忧民、高洁耿介的崇高品德和为追求理想顽强奋斗的精神。)

五、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提供一些资料供学生了解。

六、整合知识:纲要知识图(可让学生自己画,小组互相交流)

七、总结认识:(总结出今天的收获,并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1、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样继续去了解呢?

2、对于这些知识,你还能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吗?

3、约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板书设计

1、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历法产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战国时测出24节气。

闻、问、切四诊法。

6、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称为楚辞。

七年级角课件(篇6)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通过传说故事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照课本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并通过收集的文本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情景。并会进行对比。自始自终围绕“会不会制造工具是动物和人类的区别”,“劳动创造人”展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阅读讲解法。

●教学媒体

1、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2、素材准备

“女娲造人”、“亚当、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图、“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的图片;“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伟大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同学们,有谁知道:“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故事”?学生讲述,老师总结并补充《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娲造人”和“亚当、夏娃”的图片)

神话毕竟只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相信真有这样的事。那么,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后来,科学发达了,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类人猿。(展示“人类的进化”图片)类人猿是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

(板书)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讲授新课:

(展示“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图)结合课本“我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请同学们数一下早期人类遗址共有多少处,了解北京人、山顶洞人。

(板书)

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关于元谋人的知识,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长时间?

2、元谋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讲述一下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知识,得出元谋人会制造简单的石器工具,知道火)

教师总结补充学生的回答,导出: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板书)

我们通过课本获得了元谋人的信息,那么科学家们是如何获得,通过提问:什么是化石?引起学生注意教师解释化石的定义。

远古人类在缓慢的发展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来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再来看看我国比较进化的另一个远古人类——北京人。

(板书)

二、北京人

(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播放“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关于北京人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2、北京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结合北京人的图像,说一下北京人和现代人长的有什么不同?

4、为什么说北京人是人类而不是古猿呢?

5、北京人遗址有什么特点?

(是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尽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征上比较接近古猿,但是由于北京人的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所以说北京人已经是人类而不是古猿了。因为,会不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猿和人类的区别。北京人生活的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了解了北京人的长相,我们在进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带距今约牛和肿骨鹿。(展示“剑齿虎”和“肿骨鹿”图片),这些野兽严重的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北京人是如何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这些野兽作斗争,并生存下来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图)

教师总结,北京人会制造简单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并用这些同野兽作斗争,不仅如此,他们还用这些工具采集树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茎,猎取食物。但是,这种工具毕竟太简陋了,他们获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单个人的力量,没法生活下去,只好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对付猛兽的侵袭。

另外,北京人比元谋人更进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北京人不仅会使用火还会保存自然火种,同学们想一下,使用和保存火,对北京人有什么好处呢?

(展示“火的使用”三组图片)教师举例讲解对北京人来说,使用火的意义。(照明、防寒、驱赶野兽、增强人的体质)

教师总结,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面前,北京人依靠集体的力量,凭借简陋的生产工具,通过采集和狩猎这样的生产劳动,艰难地维持生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另一群远古人类,他们是山顶洞人。

(板书)

三、山顶洞人

(板书)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

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展示“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请同学们指出山顶洞人的面部特征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

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展示“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

(板书)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解释“氏族”的定义)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境内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对照课本,师生共同商讨填充下面的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板书设计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二、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之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打制石器,采集,渔猎,保存并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

三、山顶洞人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七年级角课件(篇7)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设计说明】

1.本单元教材共有四篇课文,其中《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品读赏析课,《邓稼先》为1+X课型,对应“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孙权劝学》是课内精读课文,各用1课时;《回忆鲁迅先生》是自读课文,归入群文阅读课,与丛书相关文章,课内自主阅读2课时;课堂学生自主阅读,4课时;写作指导课2课时。共计11课时。

2.课型解读:本课型以课文为中心,向阅读材料辐射,从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泛读,课内大量阅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沟通课堂内外,创立宽松、自主的听说读写的大语文环境;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 3.学会“五看”读书法; 4.把握细节,于细微之处见真情;

5.读名人事例,在体验中成长,为学生的人生导航。

单元教学第一环节(1课时)

基础落实

【课题类型】积累落实课 【学习目标】

1.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 2.积累字词 【学习过程】 活动一:文学常识梳理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可组内互助学习。阅读课文,积累文学常识、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圈点勾划关键词、句、段。做好读书笔记。

一、文学常识

1.《邓稼先》(体裁:人物传记)作者是,;邓稼先,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 ”功勋奖章。

2.《说和做》(体裁:散文),作者是,诗人,山东诸城人,代表作有诗集 等。闻一多,湖北 人,、、,代表作有诗集《 》 《 》。

3.《回忆鲁迅先生》(体裁:回忆录)作者是

,原名,人,代表作有小说《

》《

》等,本文选自《

》。

4.《孙权劝学》,选自《

》,是由

主持编纂的一部

,记载了从

的史亊;司马光,字

,北宋

家,家。

活动二: 字音字意梳理

1.注音。

鲜()为人知 鞠()躬()尽瘁()奠()基 开拓()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

萦()带

燕()然

殷()红

选聘()

可歌可泣

至死不懈()

锋芒毕露()妇孺()皆知

仰之弥()高

气冲斗()牛

深宵()

伴侣()

小楷()

硕()果

卓()越

澎湃()目不窥()园

沥()尽心血

心不在焉()

慷慨淋漓()

咳嗽()

调羹()

绞()肉

薪()金

校()对

疙瘩()草率()

吩咐()

抹()杀

深恶()痛疾 2. 词语。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殷红:带黑的红色。

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筹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仰慕:敬仰思慕。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到死为止。鞠躬,小心谨慎的样子;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

截然不同:形容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截然,界限分明。

诗兴不作:指写诗的兴致不足、不发或写诗的兴致减少了。作,起的意思。

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用心劳苦地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形容不怒。

潜心贯注:形容专心致志,高度集中精力,用心专而深。迥乎不同:很不一样。

一反既往:既,已经;既往,从前。完全与从前相反。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迭起:一次又一次的兴起、出现。心会神凝:心思精神完全会聚和集中起来。慷慨淋漓:充满激情、痛快顺畅。轻捷:动作轻快敏捷。

竭力:做事使出自己全部的力气。活动三:分享学习成果。

1.小组成员之间分享自己探究上述问题的成果。2.班级交流分享。

活动四:课文内容概括,并分组交流

概括文章内容大意,并展示自己认为的精彩片段。

1.《邓稼先》是一篇(),通过六个小标题构思全文,从背景到具体内容,再到总结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运用对比的写作方法,更好的突出人物,表现中心,朴质的语言,极强的感染力,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中国人民的儿子——邓稼先,他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值得我们深思。2.《说和做》的体裁是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行散”主要说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集中而明确,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是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的。这篇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崇高品德,高度赞扬了他刻苦钻研学术的严谨态度和实干精神,以及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而献身的精神。

3.《回忆鲁迅先生》是一篇回忆录。回忆录就是回忆过去的事情,并且用文字记录下来;准确的说,就是追忆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中文体,它具有文献价值;根据文字记录方式的不同,回忆录可分为亲笔回忆和口述回忆。本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姿态、待人接物、读书写作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情趣、气质以及高尚品格,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4.《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宋神宗认为此书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就学,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干的重要作用;本文详写“劝学”“议学”,而略写“就学”“结友”;正面描写“劝学”经过,“论议”之后鲁肃的惊叹,从侧面描写吕蒙才略的长进,突出重点;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就可感受到三人不同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单元教学第二环节(1课时)

《说和做》

【课题类型】品读赏析课 【设计思路】

课文是一篇十分精粹的散文,饱含激情,富有诗意,虽然时代离学生较远,但内容不难。因此要最大可能地创设情境,通过看视频,朗读,合作探究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以文本为媒介,让学生触摸人物灵魂,感知人物精神,进而内化为自身素养。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

二、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目标

学习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以及他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不息的优秀品质学生能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播放视频“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片断。

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谁在演讲,在呐喊吗?闻一多!

说出你知道的闻一多: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代表作品诗集《红烛》《死水》。下面我们通过学习臧克家写的《说和做》,走进这位伟人浩荡的精神世界。(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

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学生,诗人,代表作品《有的人》,诗集《烙印》。2.指名朗诵,正音识字。(多媒体显示)Shuāi hè

dié

qiè

ji?ng 衰微 赫然

迭起 锲而不舍

沥尽心血

迥乎不同 Kāng k?i lín lí

k?i

qì dǒu 慷

慨 淋 漓

小楷

气冲斗牛 3.整体感知

(1)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刻画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的?(2)作为学者、民主战士分别做了哪些事情?

三、合作探究,精品赏析

我们总结出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

1.划出文中描写闻一多言行的语句,从这些语句中,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结: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也是一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言行一致的革命斗士。

2.学者和民主战士是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的表现。你觉得两个阶段,闻一多先生在“说和做”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一致吗?

不一致:前期他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目不窥园,无声无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一致: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四、展示交流,拓展延伸

1.探究了闻一多先生这位英雄,我们会得到怎么样的启示呢?

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我们更要学习他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2.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我们今后的生活中怎样对待说和做呢?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行,行必果”“讷于言而敏于行”,“言行一致”,像闻一多先生那样,成为“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五、总结反思,课外延伸

1.总结反思:闻先生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文弱的知识分子,却具有那样的气魄胸襟,他让所有正直善良的人敬佩他,他也让我想起了林则徐的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朱自清、毛泽东)

2.课外延伸

如果我们要给闻一多先生频发感动中国人物奖杯,请你写出颁奖词,能概括闻一多先生的精神。

【板书设计】

说和做

臧克家

优秀的学者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闻一多 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

伟大的民主战士 说了就做

单元教学第三环节(1课时)学课文,用“五看”

【课题类型】1+X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邓稼先》的阅读方法,拓展到自主阅读中去。2.感受杰出人物的非凡气质,唤起大家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学习过程】

一、导入

在生物界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一条规律;在人类社会中,“落后就要挨打”。国防势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中国在研制和发展核武器方面的成绩,使帝国主义列强不敢对我们胡作非为。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化。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了解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是对典型人物的生平事迹等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

三、学习《邓稼先》,运用五看法学习人物传记。1.看篇。

(1)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六部分的内容及各部分的联系。

提示:A文中的小标题;B抓住文中关键性语句;C文章的开头和结尾;D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2)略读课文,谈一谈各小标题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能不能互换顺序。2.看段。

(1)阅读文章的四、五、六部分,说说这些部分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说明邓稼先没有确凿的证据来得出结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2)第二、三、四节的横式铺排法:多角度描摩人物。选材方法总结: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了一些平常小事,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

3. 看句。

跳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句子及字里行间的感情。

例: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运用了排比的句式,突出了邓稼先具有物理的直觉、数学的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突出了邓稼先的大将风度。作者对邓稼先充满活力了赞扬、佩服之情。

语言特点总结:句式整齐,长短句交错使用。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所用,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4. 看词。

速读课文,圈点勾画关键词语,深入理解人物。

例:“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舶回国”请说一说“立即”在文中的表达效果。5.看意。

齐读最后一个标题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感情。6.总结课文的教学及学生自学方法。

四、拓展阅读。

1.阅读《沥尽肝胆写春秋》《福楼指导莫泊桑观察》。

2.读完后在小组中用我们刚才学到的阅读方法,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交流所选课文的篇段句词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一和把你们的见解以小组的形式和大家交流一下。(小组综合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展示交流,说说你想分享哪篇文章。

五、课结

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收获。

单元教学第四环节(2课时)

群文阅读

【学习目标】

1.阅读文章,理清结构,选取角度在不同的方面表现人物特点; 2.把握细节,于细微之处见真情;

3.读名人事例,在体验中成长,为学生的人生导航学习。【学习环节】

第一课时

群文阅读

一、教师划分不同类型的文章

1.结构清晰,脉络分明篇

《邓稼先》(课本)《“两弹”元勋邓稼先》《苏步青的故事》《老舍和书的故事》《福楼拜指导莫泊桑“观察”》

2.对比烘托,突出人物 《邓稼先》(课本)第72页《天地苍茫一根骨》、第75页《流放出生命的光彩》 3.抓关键词,把握主旨

《爱好昆虫的孩子》《陆游诗三首》 4.人物描写,彰显真情

精彩人物板块及《回忆鲁迅先生》(课本)《怀鲁迅》 5.侧面描写,烘托人物

《伟大的发现》《邓稼先》《苏步表的故事》 6.治炼苦难,迎接挑战

《天地苍茫一根骨》《流放出生命的精彩》《文天祥千祭秋》

教师任选一文为例,引导学生了解人物小传的写法——透过人物动作描写把握人物特点,在动作中透露内心情感。例如:《回忆鲁迅先生》(课本)及主题学习丛书之《怀鲁迅》。

第二课时

自主阅读 自读要求: 1.浏览上述文章; 2.选自己感兴趣的精读;

3.边读边勾画批注,标记能凸显人物灵魂典型特征或典型事件; 4.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经历写阅读这些名人传记的收获。

单元教学第五环节(3课时)

文丛徜徉

【学习目标】

自由阅读、快乐阅读、享受阅读 【学习环节】

第一课时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及“丛书”之《仰望星空》 自读要求

1.适当勾画批注;

2.将阅读心得随时记录在阅读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合作阅读、交流展示 1.组内交流,各抒己见; 2.班级展示,各组代表发言。

第三课时

活动准备:

1.对第一单元语文主题学习效果的反馈。2.课堂自主积累阅读。

师生共读七下“语文主题丛书1”篇目。活动目标:

1.通过共读,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加强阅读积累,提升语文素养。2.通过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走向文章的深处,感受生命的魅力。活动流程:

一、书中内容知多少 看谁读得好?

形式:抢答。共20题。

规则:每抢到一题且回答正确,组内考评加5分。

二、思想天空无限美

看谁读得深?交流最喜欢的一篇文章。

1.小组交流。结合精彩语段,分享自己的批注,丰富自己的点评。准备班内精彩展示。2.班内交流。可一人代表展示也可小组合作展示。

读书不嫌奢华,读书不拒陋朴;读书让你有人性,读书让你有个性;读书需思考,思考赖读书;你把书读了,也被书浸染了??

文言文教学——《孙权劝学》

【课题类型】 品读赏析课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设计思路】

本设计以朗读为主线,以练习为副线,引导学生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句,感知生动的人物形象,习得文言文基本的学习方法。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资治通鉴》的基本文学常识。2.掌握“吴下阿蒙”“刮目相看”两个成语。3.识记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古语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学习需要“勤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学习”的文言文《孙权劝学》。(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读文识字

(1)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2)全班齐读。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5)故事复述。

三、合作探究,精品赏析

课文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思考: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人物对话应该以什么样的语气展开?(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展示交流,模仿表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五、总结反思,课外延伸

1.总结反思: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可以从多个角度谈)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或者是:告诉了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课外延伸

(1)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2)课后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不可不学

学习的必要性

正面描写 劝

现身说法

学习的可能性

人物对话

结友而别

鲁肃的言行

侧面烘托

单元教学第六环节(2课时)

写出人物的精神

【训练点一】: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目标】:

1.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观其写人物的外在特点,也能写内在精神用了那些方法。

2.学习抓典型细节、借助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揭示和凸显人物精神,借助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对人物的精神品质点睛式概括。

3.生活中我们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等等,以《这样的人让我——》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教学资源】:

课文:《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语文主题丛书篇目:《爱好昆虫的孩子》《魔镜里的钱钟书》《记忆中的父亲》 课外:《一夜的工作》《她,让我难忘》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语引领

我们知道写人有一些常见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通过这些描写,让人物自由自由的表演,可以穷形尽相,尽显人物之形;还可以以形写人,使人物之神跃然纸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人物外在特点,也能写出内在的精神。

二、依点事例,提炼写法

(一)出示片段,引领赏析(1)出示片段投影

【投影一】 “她穿着厚厚的灰黑色棉衣,双臂抱紧,在她的修鞋子摊子前瑟缩着。脑后绾着一个发髻,额前散着些零星的花白的乱发,像贫瘠土地上的枯草般随风飞舞。脸上毫无水分,那分明是一张被反复揉搓过又铺平的纸。”

这段文字抓住她的衣着、状态、乱发、面容的特点进行描写,表现出她生活艰辛,不易。

【投影二】我告辞时,把小转椅的上面部分带歪了。他(指周恩来总理)过来把我的轮椅扶正,然后就走到回来去了。”

周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这一细节,表现除了周总理一丝不苟的精神,良好的教养和生活习惯。【投影三】“小小的嘴巴不时蹦出令人捧腹的字眼,大大的肚子里装满了各种定律和一串串笑话,眼不算大,腿不算长,却能在你尚未反映时到达你的身边,用胖而有力的手掌给你一下爱的抚摸,让你无言而痛苦的明白,开小差的恶果。”

这段文字运用对比的写法,突显老师教育的敏捷和机智。

【投影四】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对闻一多先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也是对全文的总结。这些精彩的抒情和议论,提炼了人物的精神品质,也对文章主旨起了升华作用。

(二)精析片段,感悟写法

本单元作文要求是要写出人物的精神,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住人物特征,“以形传神”,写出反映人物精神面貌和文章主题的形神兼备的人物肖像。“形”是一个人的外在形态,包括容貌、神态、衣着、身型、姿态等;“神”是一个人所具备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a.确定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如“修鞋人”(一个在路边摆摊的老妇人),她的精神品质——吃苦耐劳;对顾客热情、服务周到;对待工作认真等。

b.抓住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的特点,写出“形神兼备”的人物外貌描写。

2.运用典型细节,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细节,就是细小的情节。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言谈举止的细微之处进行的描写。细节描写不仅能使被描写的对象历历在目,而且能使被描写对象的精神风貌更突出的表现出来。

3.借助写作手法如对比、烘托、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突显人物精神。4.运用抒情、议论句概括人物精神,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概括。

三、即时写作,仿写片断(一写)

活动二

也许你闭上眼睛都能想出好朋友的样貌,写出他的外在特征也不难,但你能写出他的性格与气质吗?以《我的好朋友》为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提示:

1、重点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气质,也需要对他进行外貌、动作、语言等的描写,这些手法运用得好,可以有效突显人物的精神气质。

2、可以借助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手法,注意在细节中展现他的性格特点。

四、小组互评,总结提升(一评一提升)

活动三:小组内互评,评一评谁的视角独特,谁的描写更能突显人物的性格特点。

习作展示

我的好朋友

滨城三中2016级四班 尹伊天

她有一头乌黑的秀发,眼睛不大,却炯炯有神。生气时,她总会猛地一跺脚,“哼”一声,便是差不多了。她从不记仇,一次,有一位同学,不小心把墨水碰到了,一朵朵“梅花”在她的书桌及书上散开来,她先是惊慌失措,手忙脚乱地收拾好书桌,又轻轻对那位羞愧不已的同学安慰着。

她也很幽默,给我讲起一些好笑的事情,她总会眉飞色舞,手舞足蹈,边说边比划着,有时自己先笑岔了气,半天缓不过来。

有一次,几个小孩子在吃零食,而一旁的清洁工扫也扫不过来,(风吹的到处都是),而她却自发的去捡垃圾,那几个小孩子见了,却红着脸跑了。这时一阵风吹过,我才发现,原来她是这般可爱。

点评:小作者成功的运用了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的描写,写出了“她”的内心世界的纯洁。

五、拓段成篇,小组再评(二写二评二提升)

(一)课上写作,拓段成篇

题目 《这样的人让我——》

生活中我们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等等,以《这样的人让我——》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题目横线处应该填上一个能体现自己情感态度的词语。2.“这样的人”可以是你熟悉的人,比如你的同学、邻居,也可以是陌生人,比如路人、新闻报道中的人;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人,可以是某一类人。

3.“这样的人”应该是具有某种精神品质,或代表某种风气的人,要着眼于个性、品质去描写,写出你的情感倾向。

【写作指导】

1.补充题目时要和自己所掌握的材料联系起来,如“这样的人”如果充满正能量,可以补题为“感动”“赞美”“难以忘怀”等;如“这样的人”是具有恶习的人,可补题为“警醒”“厌恶”“心生距离”等

2.要选择典型事例和独特角度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这个角度,可以是人物的的口头禅、特征性的动作,亦或某个绰号、某种情景等。还要用典型细节,对人物进行恰如其分的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或心理做具体描写,以突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文章的主旨。还特别要重视细节的分量,抓住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或事件中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人物性格或精神的典型细节来刻画。

(二)小组互评,相互借鉴

(三)佳作展示,立标学模 佳作展示

这样的人让我难以忘怀

一颗童心就是一面镜子,让我看人间的美与丑;一颗童心就是一扇窗口,让我发现生活中的诚信与虚假。那一天,我看见了一颗美丽的童心,这童心,令我难以忘怀。

从小巷传来一阵卖桃的吆喝声:“卖桃喽!又大又甜的桃子!”接着便听到一阵讨价还价的吵嚷声,我拉着妈妈去买桃。那卖桃人六十多岁,头戴斗笠,整个人质朴的就像他那件洗的发白的衣服。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领着一个大约六七岁的小女孩从巷口进来,也被物美价廉的桃子吸引了。卖桃人已被人们围了个水泄不通,中年妇女便以最快的速度挤进来挑了满满一袋子桃子退出来,见卖桃子的人一会儿过称,一会儿收钱,忙得不开交,并未注意她,便领着小女孩若无其事的从我身旁走过去。

看着中年妇女这一举动,我气得浑身打抖,正想一把拉住她,让他给这个辛苦的卖桃爷爷付钱。这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只见那个小女孩睁着一双眼睛,用胖乎乎的小手摇晃着妈妈的胳膊说:“妈妈,你还没付钱呢!”这位母亲皱着眉头硬着头皮说:“小孩子家懂什么,已经付过了。”小女孩撅起嘴,左手紧拉着衣角,满脸不愉快的说:“我看见了,你就是没有付钱。”说完,狠狠的摔开妈妈的胳膊,先是独自朝前走,然后边走边回头,严肃而认真地提高声音大喊:“老师说要做诚实的孩子,可是妈妈撒谎!”

清脆的声音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人们都不约而同的朝母女俩望去。在众人的注视下,小女孩的妈妈羞愧地低下头,脸上一阵红一阵白,真恨不得钻进地缝。难堪之际,只得边掏钱边说:“看我这记性!”这时,小女孩从妈妈手中接过钱,跑过去伸出双手高高地举过头说:“爷爷,您的钱!”那张天真可爱的脸蛋上,挂着甜甜的笑意,黑葡萄似的眼睛羞怯地盯着老爷爷。霎时,空气好像凝固了似的,那位母亲被施了定身术楞在那里,目瞪口呆地看着自己的女儿。

我深深地凝望着小女孩那双纯真无邪的眼睛,那里盛满了诚信与正直,容纳着善良与直爽。在这童心闪耀的瞬间,我发现了最美的世界,我要把这绽放人性之美的眼睛永远珍藏在我心底最圣洁的地方。这样的童心之美,令我难以忘怀。

评析:开篇先用整齐的比喻句点出童心之美,巧妙点题,并引出下文;第二段用精炼的语言讲述故事,使事件的起因简单直接的展现出来,第三段加入动作、神态、语言和细节的描写,使小女孩童心展露无遗,为结尾的抒情和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对周围人反应的描写,使对小女孩妈妈接下来的行为及神态的描写更合情合理,结尾的抒情和议论,把童心上升到真、善、美的高度,立意高远而深刻,不仅收束全文,而且升到人性美的高度,让人读来感慨良深,回味无穷。

六、完善创新,三评升格(三写三评三提升)

(一)课后再创,教师选优

(二)课堂互评,佳作展示

这样的人让我敬佩

滨城三中 2016级四班 孙文璐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出现了很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勇敢、智慧、默默无闻,不求回报的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他们用自己的经历谱写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首首精致的诗篇,一曲曲美妙的歌,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祖国才会如此强大。

邓稼先

之前对他有一些了解,直到在课本上学到之后,才知道他是如此的了不起,在中国那个任人宰割、被别的国家“租借”最悲惨、最黑暗的时代;中国各种不平等条约堆积如山的时代;中国几乎陷入绝望的时代,而他---邓稼先却先放弃了国外最优越、最清闲的条件,毫不犹豫的回到了祖国,当时这个“家”一穷二白,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回到了他挚爱的祖国,回到这里研究原子弹与氢弹,直到临去世前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鲁迅

一头乌黑的寸头,一双看起来暗淡似乎又炯炯的眼神,嘴巴上浓密的胡子成“一”字形,他是那样的高挑削瘦,而这就是鲁迅了。他用笔当做武器与敌人战斗,他鼓励青年人要做自己,不断地走下去。在这黑夜里使他免不了“碰壁”,但他还是坚持着斗争。他是那样的朴实,那样的亲民,又是那样的伟大。他有着常人不可超越的精神。夜深了,总能看到那盏绿台灯发出的光,鲁迅先生在这微光下编写着自己的人生。他正义,关爱人民,他忧国忧民富有民族气节。

热风吹落满庭芳 了却朝花又夕拾 一声呐喊天下白 彷徨至今不彷徨

詹天佑

站在詹天佑的头像前,我肃然起敬,他那坚定、坚毅的眼神眺望着远方。望着这百年来依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的铁路。这是中华民族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是滴滴汗水筑成的,是一个个心中留着热血的中国人筑成的。詹天佑不畏死亡坚持与同伴的一起工作,甚至比工人、其他同伴劳苦要多的多,一遍遍的测信号,一次次的修改图纸,就是为了不让外国人再嘲笑中国,就是证明中国“站起来了”!这长达200千米的铁路上运送着一颗颗挚热的心。

幽芳淡冶仙为侣 傲骨嶙峋世所稀

不仅仅是邓稼先、鲁迅、詹天佑等这些伟人为创造新中国做出了贡献,使五千年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而不衰,经历磨难而更强,豪迈的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欣赏借鉴,总结经验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