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演讲稿 > 范文 > 导航 > 全球通史读后感优选

全球通史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1-23

全球通史读后感优选。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1】

在当今时代,历史已经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现在新的历史课程是用文明史和全球史的概念来指导教材,摆脱以阶级斗争为基础的历史思想观,大胆地呈现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跟上历史研究的步伐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上海的高中历史教材改革经历了很多曲折,现在的教材编写模式是“中外结合,古今贯通”,视野广阔、立意深远,能把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国际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真正落到实处。

教科书**是平行的,地图直接放在课文里,增加了许多插图和史料。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果按照旧的教学模式来教第二阶段课程改革的教材,完全不顾学生的感受和兴趣。学生们会刻苦学习,死而后已,更不用说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了。

大多数插图都是典型的,包含了很多信息,但是**并不清楚。历史讲究“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如果从教者的历史观陈旧,历史专业知识老化,知识更新和知识储备跟不上信息时代学生的需要。那是无法上好课的。

尤其对于现在的中外合编教材,怎么挖掘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隐性联系,总结历史发展特征和历史规律,是需要教师花硬功夫的。作为参与新课程的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乃至至是体系都需要通过学习来重构。

通过阅读此书,本人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创设“新材料、新情境”,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中学习,在过程中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可以提供许多文字材料、**材料、**材料创设情景,帮助训练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联系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注重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并付诸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还可以《全球通史》中提供的情境设计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方式,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特别是注意一直被关注的持续性热点问题来凸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价值在于通过现实问题历史的思考和历史问题现实的思考,充分体现“知古通今,以史为鉴”的学科特点。

学校生命教育的“六观”认为,理想中的课堂应该是生命与生命对话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师生互相尊重的课堂。对于历史教师来说,他们依靠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娴熟的教学技巧和幽默的语言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即使是后进生也对学习感兴趣,他们的成绩也很突出。这样的老师才能真正达到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我想我们应该不断注重对新学术观点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重视历史素材的整合与历史材料的创新,立足基础,坚持学以致用,教学相长,就一定能在专业上得到提高。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2】

本书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誉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称道。其实他的作品还远不止这一部,他的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这部书包含了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对著名历史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辨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改革――的忧虑与警示。

这本书之所以可以享誉世界,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其实在西方,早在启蒙时代就有人试图以全球视野来阐释历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们自己这一代人是西方主导的历史观中成长的,我们也生活在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里。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这后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世界地图上欧洲殖民帝国的消失就证明了这一点。地图上许多地方的名字和颜色都发生了剧烈变动,从而显示出20世纪中叶涌现出来的这个新世界。

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西方导向的历史观是落后于时代潮流并有误导性的。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随着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世界却已经完成了其从旧到新的转变。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20世纪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种新的全球历史成为必需,作为读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看到这部《世界通史》时受到了一种震撼,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国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审视整个世界从古至今的每一幅过往的画面。是呀,人类总是要向前看的,不能总在打破一种桎梏而进入另一种桎梏,而是要超越这些桎梏,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之上。感谢作者,也许一部书的价值不在于他在学术上取得如何大的成就而是在于他也许会影响某个读者的生活态度,进而可能影响读者的一生。

向已故的一位历史学巨匠,本书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致敬!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3】

二、《全球通史》对中国的介绍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我们所称的“五千年文明”还有很多持怀疑态度,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出现。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在外国人的压力下我们屈从地去挖掘我们的祖先的坟墓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年代久远,难道“历史悠久”便能加足我们以后在国际交往中说话的底气?

难道美国会因为一个国家的历史长短来作为它外交政策的依据?我们对自己历史的研究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要求之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引以为豪的历史。时间能说明什么呢?

只能说明过去。民族、国家乃至于我们个人的发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美国只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但并不充满生机。它还活着吗?

斯塔夫里阿诺斯意味深长地引用了伏尔泰的话作为题记开始讲述1500年以后的中国:“我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至竟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是最好的。”我们承认,我们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谁能说证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是最好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后说“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及现在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科技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会发展到穷凶极恶的最高境界,将那些所谓智慧结晶的恐怖**搬出来施加在对方身上,或者说某些国家、某些民族试图创造出更具有科学含量的威慑力量,在试验或是检验、尝试的过程中,科学突然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发挥了它的威力,在人类看到结果的过程中也结果了自己。

这一天会不会遥远呢?

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是不是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不断地挖掘坟墓?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所以即使我们在走向毁灭的路上,也没有必要惊慌。我们对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在,展望未来,最重要的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4】

一、中国为什么存在城管这种独特的生物?

正如美国的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述,中国历史更替几千年,基本更替的原因从来没有过变化。

一开始,新王朝的口号永远都是均田地,共财富,也确实这么做的。土地被均分给农民,财富重新洗牌,朝廷统一征土地税人头税以充财政开支;之后,某些人利用自己的聪明勤奋,或者依仗朝廷里有人,兼并了其他人的人土地,若干时间过后,依仗土地带来的财富,继续兼并土地,买通政治,获得其他产出财富的资源。

这个过程经历几十几百年之后,穷者愈穷,富者愈富。

但这本身并不成为问题,问题在于朝廷的征税却因为兼并税收减少,富者可以通过政治或其他原因避税,原来的100个有产者成为了1个有产者加99个无产者,那剩下的有产者无论如何不会交之前同样的税收,而国家官僚体系在没有约束下,总是以膨胀的姿态发展,帝国财政入不敷出。

最后的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国家对无产者加重税负,而无产者的财富正在减少。当临界点到达,农民起义就来了,之后又是这个国家末代王朝老套的情节,一年之内上百次的农民起义,均田地共财富的口号,诸侯镇压,游牧民族入侵,xx年的历史重写了无数遍的情节。

所以,中心就只有一个——税收。

世界历史从农业时代开始,无论哪个年代,中心都是财富,也就是剩余价值。这也是每一次战争和社会变革的中心。中国社会也如此。

所以,中国城管的存在,不是维护市容,而是维护税收。

这个国家当今的几乎全部税收是间接税收,也就是向企业征税,回到消费者头上。如果允许街头小贩的无限增长,就会严重打击店铺的经济,而国家问店铺收取的大量地税营业税等无处收取,这个结果会导致跳过之前的所有过程,直接到末代王朝模式。

这个道理非常浅显,可是国外是如何解决的。

首先,如果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街头小贩是一个暂时的现象。就像现在大城市街头盒饭越来越少,并不是因为城管打击,而是因为大家觉得不卫生,有条件去稍贵点的饭馆,而不会去街头吃便宜不卫生的盒饭。而原来卖街头盒饭的商贩也可能因为有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而停止贩卖。

另外,这个也取决于税收的组成,间接税、直接税的比例,这个过于专业,不敢妄言。唯一知道的是,我们国家大多数是间接税,这缓和了大家的情绪,觉得自己并没有缴税。但影响也是显然的,所有税负几乎都加在了商家头上,尤其是小型和微型的商铺上,你不打击摊贩,店铺就要倒闭,国家就收不到税了。因此城管必存,城管取消,这个国家的结果可想而知。

二、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里为何没有一本世界性的通史?

显然,通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渴望了解过去的产物。在近代以前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编写了蔚为大观的史书,但是不可能有对全球历史进行叙述的史书。实际上,连研究欧亚大陆甚至于东亚圈的通史都不可能产生。唐代是中国古代一个空前绝后繁荣的时代,疆界远至近日的中亚,但是仍然不会产生哪怕范围稍微扩大的史书,最多只有一些游记而已。从现代的角度理解,编写通史远不止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根本的,它涉及到对于人类自身的反思和再理解。这样看来,在人类发展历史的纵轴上,在某个时间点之前,通史的产生是不具备条件的。它不像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导致工具和技术的进步那样自然。或者作作的说,影响通史产生的变量更为多样、复杂。

如此,通史观点或者通史性的历史著作在西方产生也是必然的。个中的原因现在人所共知:正如书中提到的那样,从15、16世纪开始西方文明首先开始全球扩张并领先于其他的地域文明,且时至今日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

再来谈谈中国的史书。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到清代,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史书,包括史书性质的游记、笔记等。试想这些史书除了对考古、某些学术研究有参考价值外,还有什么作用呢?这些史书几乎成了皇帝和臣民的“默认契约书”,无论是官修还是民编。皇帝从这些史书中试图寻找让臣属“文死谏,武死战”的依据,而臣属试图通过史书来提示或者暗示皇帝应如何才算是“圣明”,双方以史书为媒介进行着沟通,各取所需,达到各自都能接受的默契程度。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的史书对于维护传统社会的形态和稳定真的是深藏不露啊。

欧亚大陆另一端的欧洲所编写的史书似乎远较同时代的中国为少。但是,这对于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在他们看来,只要有一部《圣经》足矣。在某种程度上,《圣经》的出现、传播是西方文明发展过程中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混乱的欧洲有了共同的准则(即使后来发生了教派分裂),一般平民也有机会借此学习文字,德意志的文字得到了较好的统一,民族和国家意识也因圣经刊印所用的文字而得以萌芽。后来教皇和教会的权力过大导致的灾难当然也是它的不幸。虽如此,仍不能掩盖《圣经》对西方文明直至今日的伟大历史功绩。缺少了系统性史书的欧洲,因“祸”得福,少了成文规则、繁文缛节的羁绊,有的只是内心驱动下对社会、自然的改造。

比较而言,中国的史书虽然也可以看成是行事准则,但是并不具有如圣经那样的普世意义,它的约束力较弱,人们畏惧的还是皇帝的金口玉言,任何人都不得触逆龙鳞。《圣经》则得到了包括上至教皇、皇帝,中至领主、骑士,下至农夫、佃户的一致支持,虽然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目的和利益。

《全球通史》是一部值得让人回味无穷的史书,可以引发许多思考。“我思故我在”,多读史,多看报,多思考,乃新闻工作者必须干之。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5】

:《全球通史》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下面请欣赏《全球通史》优秀读后感范文。

“历史”这两个字眼似乎总让人联想到“遥远”、“书卷”等与现实毫不相干的词语。然而,进一步搜索华夏民族浩瀚的词库,“以史明智”、“以史为鉴”……这些词又昭示了历史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当今,我们了解历史最好的途径就是阅读,而除了阅读本国历史之外,通读西方历史学家的著作有利于增加全球视野、加深对整个世界发展的理解。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L·S·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的巨著《全球通史》用平心静气的求索口吻讲述了人类如何从远古走到了今天。曾经看到过一种说法:“与著名学者的接触有三种:早知其学而慕名拜访之;听其名有如雷贯耳之态,却不知可以在交往中获得何种教诲;在接触中始终因不知来者的重要性而‘呆若木鸡’。”不同于这这三种阅读经验,虽然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的名字本身就已经代表了一定高度,但《全球通史》纪录片式的叙述方法却显示出一位历史学家站立在一个普通的地球村村民的角度观察和剖析着过去与现在,这种姿态让读者能轻松地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幅历史图景,形象而具体。无论是在东西方语境之中,只要稍加消化,非历史专业者也能理解书中的知识积累和作者的思想精华。这种教科书般的普及效果才是一部著作带给社会的最难能可贵的意义。

与其他世界通史相比,除了通俗易懂之外,注重阐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是《全球通史》最大的亮点。书中每个篇末都有一则《历史对今天的启示》。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客观独到地阐释了历史与现实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无疑是在温和平缓的描写中增加了对读者头脑的冲击。由此产生的思想火花犹如催化剂,促使读者对宏观世界的理解与对微观生活的启发在阅读中渐渐明晰。这样的阅读经历成为一种真正的乐趣。内中愉悦与顿悟足以使人在从古到今的时空里穿梭并认知自我,用更为博大的态度迈开下一个人生脚步。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人性的本质”

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从原始人类部落的发现得出结论:“人类生来既不爱好和平也不喜欢战争;既不倾向合作也不倾向侵略。决定人类行为的不是他们的基因而是他们所处的社会教给他们的行事方法。”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从一个更为宏大的角度为现代战争作出了科学的解释与关乎人类未来的启示。不同于科学家,渺小的我们没有改变社会发展轨迹的话语权,但至少可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在这个逐渐开始追求全面发展的时代,重要的是承继先祖不断塑造和完善自身的能力,让精神世界得到积极的建构,以便更好地指导具体行为。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都拉在作针对性研究时指出:“人类的本性是一种能被社会影响塑造成许多表现形式的潜在能力。”社会由个体组成,个人与环境的作用相辅相成。因此,在强调环境重要性的同时,个人的全面建设是更为重要的基石。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

请随意环顾四周,不难发现,周围事物无一不是文明带来的福利。而另一方面,文明的到来也破坏了世界的绝对平等,使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甚至导致竞争与牺牲。面对这两个对立面,不禁产生了文明究竟是福是祸的问题。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认为:“在过去它两者都是,而至于将来怎样则取决于从过去文明中积累的知识是被用于毁坏目的还是被用于建设目的。”可见,人类的未来终究是掌握在人类手中。在物质文明已经达到一个巅峰的今天,我们身上是滋生出了种种诟病还是树立起了高尚的人格?是在物欲横流中迷失自我还是将资本与技术作为垫脚石,让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文明进步的同时,在邪恶与正义的岔路口,将由个人作出选择。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发达社会与遏制领先”

有人说,西方学者多是西方中心主义者,但我认为,只有多角度看待历史,才能实现历史的客观指导作用。易言之,研究历史致力于争论是西方中心论还是东方中心论显得毫无意义。从过往中寻求社会发展的哲理更具价值。《全球通史》中有一篇非常精彩的“发达社会与遏制领先”论。当我国处于唐宋盛世、明清乾坤之时,统治者有着唯我独大的心理,百姓则有着愚昧迷信的一面。而西方人则在向中国学习的过程中悄然兴起、迎头赶上。中国作为被学习的一方,自然容易产生优越心理而忽视西方这股事实上不可小觑的崛起力量。在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这个发生巨变的时代,中国在自我欣赏中渐渐落伍。这就是发达反过来抑制发展的奇妙悖论。内中隐含着对“一事领先、事事领先”的有力抨击,也说明了保持先进的极端不易。我们生活在转瞬即变的时代,自我鞭策与更新显得极为重要。要问当今最发达的美国“暂时”成功的秘诀,或许是因为半个世纪前,他们的总统就曾说过:“我们必须以变应变。”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科技发展与返璞归真

《全球通史》的另一大力量就是让我们在全球发展与觉醒中不至于成为掉队的那一个。这其中不仅仅包括现代化逐渐推动生活富足,更重要的是要在精神领域避免营养不良。有人或许会问:“究竟我们的科技发展到了怎样的高度?”有一些例证可以给予具象的体会,比如人类已经能够通过科技抵御地外小行星的撞击而躲避末日灾难;比如医学家有能力将天花病毒永远终结在实验室里。然而,在科技发展达到一定高度的同时,社会问题却与日俱增。充斥着报纸头条的辍学、吸毒、自杀、战乱……人类的精神世界在慢慢坍塌。物理学家维纳·汉森伯格指出:“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讽刺就是,人类的主导权正是全球精神忧郁症的根源。”当世界处处彰显着人类的印记和时代的病疤之时,我们所说的人类本性也无不带上了现实生活施加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社会学家在几百年前就构建了人类美妙的理想世界,但我们经历着的似乎只有现实的恐怖。此时,精神的返璞归真成了社会的急需品。而这种返璞归真远比发展科技困难,因为它关系到传统和既有秩序的改变。英国哲学家伯克说过:“邪恶获得成功所需的是善良的人保持沉默和无动于衷。”善良的人可以通过一种更为宽容和博大的思考方式去感受历史诉说的道理,也可以通过举手之劳尝试着引导自己走向和谐的人生道路。当良好的环境建立起来,发展也就进入了良性循环。同时,也请邪恶的人记住:在人类的敌人已为数不多的今天,不伤害他人就是保护自己。

《全球通史》具有真正的全球史观——博古通今。在一种对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与犯下的错误进行的反思中,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为现实提供了一种无形的导向。那就是建立起强大而公正的精神世界,为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保驾护航;为知识的王冠添加一个伦理的指南针,以便提供正确的目的和方向。

作者:薛路

公众号:南湖文学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