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演讲稿 > 范文 > 导航 > 毛泽东故事读后感

毛泽东故事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1-12

毛泽东故事读后感。

大多数人都会写自己的心得、计划、总结等文献,这反映了阅读样本的重要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借鉴优秀范文中的深刻含义可以增强我们文章的核心。如果您正在为写范文而烦恼,不妨在以下资源中搜索与“毛泽东故事读后感”相关的资料,希望这些参考资料对您有所帮助!

毛泽东故事读后感 篇1

      948年5月1日,毛泽东致信香港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和民盟负责人沈钧儒,信中写道:“弟已拟了一个草案,另件奉陈,以上诸点是否适当,敬请二兄详加考虑,予以指教。”在给陈嘉庚的信中说:“为此亟待各民主党派及各界领袖共同商讨。先生南侨硕望,谨请命驾北来,参加会议,肃电欢迎,并祈赐复。”在给司徒美堂先生信中说:“至盼先生摒档公务早日回国,莅临解放区参加会议。”对于这些民主人士,毛泽东用了几个极为谦逊的词,如“弟”“予以指教”“并祈赐复”“至盼”等,谦虚之情跃然纸上。

     1949年6月,毛泽东再次诚邀宋庆龄,写道:“庆龄先生: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匆却为盼!”信中的谦词——“违教”“仰望”“趋前致候”“敬希命驾”“就近请教”“至祈匆却为盼”等,字字彰显出毛泽东为人的谦恭和对革命事业的孜孜以求。

      谦虚是一种品格,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胸襟,一种谋略,更是一种智慧。从西柏坡时期毛泽东的谦虚风范可以看出,“谦虚”,蕴涵了对中国共产党人理想、宗旨、奋斗目标和作风风范等极为丰富的时代要求,开拓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走向执政地位的新视野和新境界。

毛泽东故事读后感 篇2

毛泽东的读书习惯在青少年时期开始养成,他一生与书,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同时,在毛泽东身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总是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成为毛泽东一步步成长,直到成为伟人必不可少的条件。可以说,是读书和实践哺育了毛泽东的成长,同时养育了他的豪气。

唐家坨藏书的蓄积

毛泽东出生在韶山冲一个农民的家庭,这里交通不便、风气闭塞,他两岁至八岁在外婆家唐家坨度过,且在整个少年时代,他经常去外婆家,尤其是1906年到1909年间那一段辍学的时间,外婆家的藏书和表兄文运昌从新式学堂带回来的新书,极大地慰藉和丰富了毛泽东的少年生活,更重要的是引领了他未来的方向。

湘乡在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将全县划成12个乡,乡以下划分为44个都和3个坊,都以下分区,区以下分牌;分别由都总、区总、牌头行使管理职权。唐家坨属于湘乡县凤音乡第四都,毛泽东的七舅文正兴(字玉瑞)当着都总。毛泽东来到这里时,外婆家已是一个大屋场,拥有房屋90多间,田地140亩;里外住着许多文姓人家。房屋的东头即是外祖父文芝仪家,西头则住着叔外祖父文芝祥一家。整个一幢屋,取名“三芝堂”,表示三兄弟——芝兰、芝仪、芝祥共有,正堂屋大门贴着一个大大的“福”字,两旁写着对联:潼川世业,潞泽家声;横批:介景绥多。

对联昭示着文家的来历、郡望和家风。堂屋里满室书香,正中有神龛和一块“天地君亲师”的牌匾。神龛两旁挂着一副对联:洛社英凤昌百代;文山浩气壮千秋。这是毛泽东的八舅文正莹(即文玉钦)所写。联中的“洛社”“文山”分别指三国时期魏国的大将文聘和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均系文氏祖先里赫赫有名的杰出人物。

堂屋两边还挂着3块横匾,一块是亲友送给毛泽东的外曾祖母贺氏的“贞松长茂”;一块是送给毛泽东的外婆贺氏的“厚德延年”,还有一块是送给毛泽东的八舅文玉钦的“积厚流光”。

毛泽东大约在1896年春来到唐家坨,也就是他的弟弟泽民将要出生的时候。毛泽东的八舅文玉钦为人正直,注重节操,又是读书人,他在家开设蒙馆,毛泽东向八舅要求读书,八舅认为外甥还不到开蒙的年纪,只让他旁听。

外祖家风对早年毛泽东曾发生极为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成才、读书方面发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从读书方面来说,直接影响毛泽东的是八舅文正莹。

文正莹(1859—1929),字玉联,号玉钦。他是毛泽东母亲文七妹的二哥、毛泽东的二舅父,因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所以毛泽东称他为八舅。文正莹是一位正直而温和的乡中儒士,在家中开了个小私塾,教族中子弟读书识字。

难能可贵的是,毛泽东外婆家有一间藏书室,藏书包括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百家经典及明清小说等,八舅是毛泽东幼儿时的启蒙老师,八舅的书斋就是毛泽东人生的第一座图书馆。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外婆家唐家坨移交给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一批珍贵的古籍,这些书相当一部分是毛泽东少年时代读过的,计有:乾隆丁亥(1767年)刊印的《御批通鉴辑览》58册;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刊印的《礼记精义》1册、《周易精义》1册;同治三年(1864年)刊印的《尚书》4册、《礼记》10册、《诗经》4册;同治八年(1869年)刊印的《续资治通鉴》60册;光绪元年(1875年)夏刊印的《资治通鉴》104册;1926年刊印的《饮冰室文集》41册;另有《十三经注疏》3册、《论语》2册。

当然,唐家坨的藏书数量远远不只上述这些,仅从历经数十年残留和移交的这些书中,可见文家读书氛围之浓厚,对毛泽东影响之深远,特别是《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更是毛泽东一生中读得最多,受影响最大的书籍,其初读极有可能就是从他舅舅的藏书室开始的。至于《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十三经》这些国学经典也颇早进入到毛泽东的阅读视野,即使幼年时期还不可能有能力阅读,但在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在他不断地往返于舅舅家唐家坨与自己家韶山冲期间,他是阅读甚至深读过的。

毛泽东在舅舅家读过的书除了国学经典和各种古籍,还有时论新书。

咏昌先生,书十一本,内《盛世危言》失布匣,《新民丛报》损去首叶,抱歉之至,尚希原谅。

泽东敬白

正月十一日

又国文教科书二本,信一封。

文运昌是毛泽东舅舅的儿子,即毛泽东的表兄,也是毛泽东早年读书的引路人之一。这个还书便条是有关毛泽东借书的最早的实证。

东茅塘藏书的熏陶

1909年,毛泽东辍学3年后,得到重新入学的机会:父亲输了一场官司,山林被霸占,毛泽东趁机向父亲提出重新读书的要求。父亲想:儿子要能学会打官司,也可为自己争一口气!韶山冲东茅塘附近的乌龟颈,有一位懂得官场世故的老先生在家授徒。“我到一个失业的法科学生家里,在那里读了半年书。”毛泽东回忆的“失业的法科学生”是指毛岱钟,毛岱钟的父亲就是毛泽东的老师毛简臣。

毛简臣,又名恩镕,字羽仪,是毛泽东的本族叔祖父,其父毛相才(派名祖南)与毛泽东曾祖父毛祖人为堂兄弟。他是1881年二修《韶山毛氏族谱》的缮写和校阅以及1911年三修族谱的编修。

毛简臣青年时代投湘军,随左宗棠部远征新疆,充当钱粮师爷;他善于记账,能双手打算盘。1900年,也就是毛泽东7岁时才回到韶山,种田兼教书。

1909年前后的毛泽东,求知欲望颇强,他不喜欢学打官司,因此在毛简臣门下只读半年,就转到他非常敬佩的毛麓钟先生那里去了。

毛麓钟谱名毛贻训,学名绍芳,字麓钟,号云阁,生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农历十月二十四日。祖父毛兰芳与毛泽东的曾祖父毛祖人系堂兄弟,既有文才,又善辞令,其父毛鼎臣有5个儿子,毛福生居长,毛麓钟排行老二,还有寿生、喜生、全生。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毛麓钟中了长沙府学秀才。他青年时代投军,甲午战争后,辞职回乡,以“韶山小隐人”自居。

毛麓钟的家在东茅塘。这里也是毛泽东的祖居地,毛麓钟与毛泽东的父亲是共曾祖父的堂兄弟。早在毛麓钟祖父毛兰芳手里,就在这里创办一所私塾,叫作面山楼,这是韶山冲最出名,育人成果最大的私塾。毛兰芳给面山楼留下大量诗书及他自己的手稿(包括一套完整的《毛氏族谱》);毛兰芳之后,毛福生、毛麓钟又添置许多经史子集,结果,这里成了一座小型图书馆,毛泽东大开眼界,遍览群书,尤其还读了一些带有新潮意味的书籍——这是毛泽东少年时代在韶山接触各种书刊最多的一次,由此生发了对中国历史的浓厚兴趣。

毛麓钟的侄儿、毛泽东的堂兄毛宇居这样记述这间藏书楼:

予与季叔辈尚在童年,只知嬉戏,叔父(指毛麓钟)时严加课读,常率读书于住宅面山楼,每日课以经文;迨予年稍长,常指历藏之书籍告之曰:某箧为兰芳公之手册,某箧为汝亡父臣公(即毛恩甫)之遗稿,某箧为予手所购订。均经批点,无不一字一珠,宜珍惜之。

在毛兰芳先生留下的面山楼,毛麓钟慧眼识才,将毛泽东收为学生。于是,继舅舅的“乡村图书馆”之后,毛泽东又在他人生的第一阶段极为难得地得到第二座“乡村图书馆”。他在这里受到了毛麓钟先生的精心培育,正是有了面山楼书籍的熏陶和毛麓钟先生的指引,毛泽东有了对中国历史的浓厚兴趣和当时中国前途命运的强烈关注,并下决心离开韶山,走向外面的世界。

少年毛泽东读书的经历,让人们清楚地了解到:书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韶山地方的非正规的“乡村图书馆”到湖南省城的图书馆再到京城的北京大学图书馆,读书养育了毛泽东的豪气,读书成为毛泽东人生不可或缺的内容。

毛泽东故事读后感 篇3

写完作业,我的目光停留在了一本书上。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本名叫《毛泽东的故事》的书。我迫不及待地拿到桌子上看。

当读到毛泽东十四岁因太穷而无法上学时,我禁不住涌起一阵怜悯之情。但当我的读到毛泽东在干农活的时候也忘不了看书时,我心里想:我也要像毛泽东那样废寝忘食地读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很快看完了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我体会到,做一个成功的人,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例如毛泽东,他之所以能当上人人皆知的伟大领导者,是因为多年的积累、巩固,才得到了如此的回报。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红军长征吧,毛泽东在《七律长征》这首诗里写道: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它的意思是红军不怕远征的困难,把万水千山只看作是悠闲的事,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毛爷爷的伟大。怪不得《东方红》这首歌时刻飘扬在中国人的心中: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毛泽东的故事》真使我感叹万千!

毛泽东故事读后感 篇4

写完作业,我的目光停留在一本书上。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本名叫《毛泽东故事》的书。我迫不及待的拿到桌子上看。

当读到毛泽东十四岁因太穷而无法上学时,我不禁涌出一阵怜悯之情。但当我读袄毛泽东在干农活的时候也忘不了看书时。我心里想:我也要像毛泽东那样废寝忘食地读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很快就看完了这本数,真是受益匪浅!我体会到了,做一个成功的人,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例如毛泽东,他之所以能当上人人皆知的伟大领导者,是以为多年的积累、巩固,才得到了如此的回报。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红军长征吧,毛泽东在《七律·长征》这首诗里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它的意思是红军不怕远征的困难,把万水千山只看作是悠闲的事,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毛爷爷的伟大。怪不得《东方红》这首歌时刻飘扬在中国人的心中: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毛泽东故事读后感 篇5

为了庆祝建党九十周年,让每个学生了解党的成立、成长过程,感受党的领导人他们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我们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了一本《红色精神》,于是诵读红色经典的活动便在校园内悄然而起。当中《毛泽东在树林里办公》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七八月份的西柏坡很热,常年的行军作战生活使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形成了夜里办公,上午休息的作息规律。但是,首长们的房子是平房,屋顶薄,不通风,一到上午,屋子就像蒸笼一样,闷热得透不气来。再加上池塘里的青蛙不知疲倦似的鸣叫,所以即使首长们想休息,结果也可想而知。一段时间下来,首长们脸上多多少少地带上了疲惫的神色,战士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趁毛泽东散步时,跟主席商量把青蛙用枪打死、用炸药炸死……话还没说完,毛泽东就毅然地回答:“青蛙是益虫,不能杀,而且青蛙被杀死了,地里的虫子谁来吃呢?”后来战士们只好提议主席到村子外面的树林里办公,出乎意料的是,毛主席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他还要战士们让周恩来总理一起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毛泽东经常来这里散步,并看了许多文件和材料。就这样,度过了一个炎热、嘈杂的夏天。

看完这篇文章后,我的内心泛起了一阵阵涟漪……

我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从一生下来就只能感受奶奶的呵护、关爱。现在在这里读书,住的是租来的车库,比起班上同学家里的房子,简直是天壤之别。就连自己的玩具也比同学的少些,便宜些,不好玩些,更甭说有属于自己的零花钱了。我还常常埋怨奶奶煮得饭菜不好吃,对她大吼,现在想起来,我真恨不得有个地缝可以钻进去,我真是太幼稚、太无知了。

其实,我们同学又何尝不是呢?现在,正值夏天,教室里只有三把风扇,八十多个同学坐在这里,有时就感觉在洗桑拿似的。瞧,有的不停地擦着额上豆大的汗珠,有的显出一脸烦躁的样子,有的索性有气无力地趴在课桌上……至于老师讲的话,我们有的同学大概一句话都没听进去。这时,我们同学哪会想到,当年伟大的毛主席居然是在树林里办公呢?我们今天又怎能不好好学习呢?

今天的我们是幸福的,有家人的疼爱、老师的呵护,还有祖国的关爱,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努力学习吧,感激我们伟大的革命先辈们为我们创下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吧,不辜负家人、祖国对我们深切的期盼。

毛泽东故事读后感 篇6

今天,读了短文《毛泽东爱读书的故事》感触颇深。

本文主要讲述毛主席爱读书的故事。毛主席在党和国家事务上日以继夜地工作,他总是忙于工作,但他总是抽出时间读书。

毛主席对书籍的热爱深深地打动了我。

读完这个故事,我不由想到了自己,我也是一个小书迷,虽然读的书没有毛主席的多,但一遇到喜欢看的书,我就会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无法自拔。

还记得去年,我迷上了《西游记》这本书,每天一回到家,我就会急冲冲地写作业,写好作业,我便有时间看我喜欢的《西游记》了,我津津有味地看着,仿佛跟着孙悟空一起保唐僧上西天取经,一起打妖魔鬼怪。

有时看得入了迷,竟忘了吃饭,最后还是妈妈把拉到餐桌前,虽然我的手不停地往嘴里扒饭,但我脑中却一直在回味着孙悟空勇斗妖怪的场景。

即使饭后,我也不知道。我的手还在空碗里。

妈妈见了无奈地摇摇头,真受不了你,小书迷,看书看得都着了魔了。

妈妈边说边抢过我手中的饭碗帮我添饭。

我也不好意思地冲妈妈笑了笑。

完饭后,我跑回房间,拿起书继续看书。

书使我的世界变得更加充实,让我懂得了很多知识。

我暗暗下定决心,以后要向毛主席学习,合理分配时间,多读好书,把书作为我最好的搭档。

五年级:方楠

毛泽东故事读后感 篇7

中心小学五(2)班

七岁那年,我上小学,在课本上遇到了北京和天安门。在后来学***些课文中,不断了解到有关毛主席的故事,从此,北京、天安门、毛主席这三个闪耀着金光的词语,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我神往。特别是最近几年看了《四渡赤水》、《长征》等电视剧后,对毛主席的故事有了更多的了解,我觉得毛主席简直是个神奇的人,他的知识很渊博,军事才能远远超过古代三国时期那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毛主席真了不起呀!于是,我常常遐想:毛主席在小的时候一定什么也不用干;家里人一定很宠爱他;在家里他一定是要什么就得什么我非常想知道他小时候的故事。

终于,有一天,我去学校图书室,在一个黄色书柜的第三层那排列得整整齐齐、挨挨挤挤的书里,找到了一本《毛泽东的故事》。我喜出望外,匆匆走出图书馆,来到他的教室座位上,贪婪地看书。我读,读,渐渐地,毛泽东童年的身影出现在我面前

其实,毛泽东小时候是一个爱劳动、爱读书的人。他在上学前和放学后都要帮助家里人做许多的事情,虽然很累了也坚持每晚睡觉前看书,常常是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他父亲很严厉,他父亲要求孩子们像他一样自由。如果孩子们犯了一点小错误,父亲就会打他们。

他父亲也从来不给孩子们一文零花钱用。就这样,毛泽东从小就磨练了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无论是学***劳动,都养成了勤劳不懒惰的良好习惯,这一***直伴随着他到老。

毛泽东还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好少年。他小的时候,要到离家很远的学校去读书,中午不能回家吃饭,早上就从家里带一点饭,用盒子装好,带到学校去,等到中午放学后再吃。一天中午,一个同学没有吃饭,所以他把一半的饭给了这个同学。

后来他的母亲知道了这件事情,没有反对他的做法,而是每天给他带的饭多了一半,让他给没有带饭来的同学吃。毛泽东不仅这样做了,还经常把家里的粮食和母亲一起送给一些非常贫困的家庭。就这样,毛泽东从小就有扶贫的美德。

这与后来他一直关心人民的疾苦是分不开的,与他要带领全国劳苦大众闹翻身求解放的大事分不开的,这与他后来成为国家主席分不开的。

毛泽东故事读后感 篇8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一遍又一遍地读了《毛泽东的故事》这本书,了解了毛主席光辉的一生,我深深的被毛主席的伟大革命定神所吸引,所感动。

我敬佩毛主席,敬佩他那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他曾经在嘈杂热闹的城门洞里读书,以此来锻炼自己,做到专心致志。

我敬佩毛主席,更敬佩他有坚强的意志。他说:“干大事业,必须锻炼自己有坚强的意志,强壮体魄,吃苦耐大力。”大雨天,他在操场上让雨淋,大风天他在城墙上让风吹,下霜时节他去野外露宿,太阳下他脱也衣服晒身体。这样的锻炼,使他日后在井冈山、在长征的路上、在延安历经无数磨难始终不曾倒下。

读了《毛泽东的故事》这本书,我被毛主席那种崇高的品质、光辉的深深地感动了。我要以毛主席为榜样,顽强的学习,长大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上面就是网小编特意收集整理的毛泽东的故事的读后感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毛泽东故事读后感 篇9

我对毛泽东穿补丁衣服的这部分内容印象深刻。文章写了毛泽东的内衣和内裤上布满了许多千姿百态的补丁,各种颜色、形状的补丁都有,有的补丁还是用医药纱布做的。毛泽东对外衣的补丁挺讲究的。补丁颜色尽量和衣服颜色相近,形状也要规矩一点。毛泽东一直穿着旧衣服,直到上天安门,警卫员才请师傅为他做了一身新衣服。

和毛泽东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我们吃的、穿的,用的,样样都比他老人家好,可是我还是不知足!有一次,妈妈拿起一件我以前的毛衣说:娇娇,明天天气冷,你把这件毛衣穿上!我毫不客气地说:那毛衣颜色早就过时了,款式也不怎么好看,我才不穿呢!娇娇,衣服不好看又没有关系,只要穿着暖和就行了!我不穿嘛,就不穿嘛!妈妈深深叹了一口气,似乎有许多心事!

我是多么挑剔啊!衣服过时了就不穿,毛主席那个时候有我们这种好条件吗?我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我以后一定要向毛主席学习,做一个勤俭节约的人!

毛泽东故事读后感 篇10

在清明节假中,我读了《毛泽东的故事》,读完后,我被毛泽东这种善良而又舍己为人的精神震撼了,我从其中的一个小故事。受到了深刻的启发。

这个小故事主要讲了毛泽东八岁那年进入南岸私塾读书,没过多久,他发现有个叫黑皮伢子的同学,家离学堂很远,因为家里穷,从来不吃午饭,还要趁同学们吃午饭时上山打柴,放学再带回家去。这让毛泽东深感同情,于是他每天回家后都让母亲带午饭去上学。母亲感到很奇怪,便说:

“学堂离家这么近,你带午饭干什么?”毛泽东没告诉母亲真相,便撒谎说:“带了午饭去,吃完午饭就可以读书写字,很省时间。

”从那天起,母亲发现毛泽东每天放学回来,饭碗里一粒饭也不剩,吃晚饭时,他那狼吞虎咽的样子,就像三天没吃东西似的。这时母亲感到很奇怪:“泽东,你为什么这样饿?

”毛泽东记起了母亲说过的话“要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人,不要讲假话。”于是他就把每天带午饭和黑皮伢子分着吃的秘密告诉了她。母亲听后,赞许道:

“你这样做很对,做人就应该善良,就是不应瞒着我,下次多给你们做些饭,不用再半饥半饱了。”

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毛泽东是非常善良的。为了让他的同学,黑**的孩子,吃午饭,他宁愿少吃。我也应该像他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学习。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我应该善良,尽力帮助别人。因为(少年强,则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