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演讲稿 > 范文 > 导航 > 最新结构体课件集合十三篇

结构体课件

发表时间:2024-04-02

最新结构体课件集合十三篇。

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 学生反应是教师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的重要渠道,那有哪些值得参考教案课件呢?今天编辑推荐一篇关于“结构体课件”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希望这些创意能够启发你在日常生活中更有趣!

结构体课件(篇1)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以及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史料、图片、表格中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对学生进行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和情感教育。

2学情分析

该节课是继分子和原子之后继续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和认识。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而学生的抽象思维也才属于起步阶段,因此学生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以及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原子构成”的模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

1、引用典籍,导入新课

百家讲坛栏目中于丹的“庄子心得”把我们带进了庄子的世界。这位道学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极富哲理的言论,“一尺之棰(木棍),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就是其中之一。“同学们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

“如果将木棍一直分下去,你认为可以分到什么程度?”(学生会想到原子。)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原子究竟可不可以再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典籍的引用不仅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创设了问题情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活动2【讲授】2、大胆猜想,讨论交流

2、大胆猜想,讨论交流

鼓励学生对原子构成大胆猜想,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活跃思维的空间,为后面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之一,所以我播放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视频,以“假如我是卢瑟福,会怎样解释这些现象”为主题,组织学生围绕原子的构成分组展开讨论,再进行交流。

(讨论提纲:①大多数带正电的α粒子能够穿透金箔而不改变方向,说明原子是否为实心球体?②少数带正电的α粒子发生方向上的偏转,极少数带正电的α粒子被反弹,说明原子的构成是否像乒乓球一样,内部完全是空的?)

学生结合已有的物理知识,很容易找到正确答案:原子不是实心球体,其内部有一个质量较大的带正电的粒子。这时我指出这就是原子核,并提出第三个问题:

③根据实验现象,你认为相对来说,原子核外的空间是否很大?

学生回答后,我投影图片,帮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原子内部的空间“很大”。

活动3【讲授】3、提取信息,探索发现

3、提取信息,探索发现

在学生对原子构成仅仅有了粗略认识之后,投影课本中图片4-1“原子构成的示意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提取从图中获得的关于原子构成的信息。然后填写学案一。(建立原子构成的清晰模型)

学生对原子中各种粒子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很清楚,所以我又让学生完成学案二。

“原子虽小但也有质量,这么小的数值给计算和书写带来不便,该怎样解决呢?”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我予以提示:“假如你吃药时,看到药品说明书上标注‘每次3片’或‘每次0.75mg,每片0.25mg’,哪个直观?”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可以寻找一个替代量。这样就引出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我利用形象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学生分析得出: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只是一个比值,可以用某原子的实际质量除以碳原子的实际质量的1/12求得。

指导学生练习查询附录Ⅱ相对原子质量表。学生发现许多元素的末尾数标有准确度,我指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是很复杂的,并适时介绍张青莲教授修订部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之后让学生利用课本75表4-3完成学案三。学生找出:相对原子质量数值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也等于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和。我没有马上指出错误,而是让学生做学案四。这回,他们不仅发现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而且也经过反思修正了上面的错误。

活动4【导入】4、了解历史,情感提升

4、了解历史,情感提升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简单介绍科学家们逐步认识原子的构成、完善核外电子运动状况的历程,引发学生思考(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你想到了些什么?未来的模型怎样?)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体会科学发展是无止境的,是在不断修正和补充中进行的,激励学生要以积极向上的热情探索和学习化学知识,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活动5【导入】5、回顾要点,练习反馈

5、回顾要点,练习反馈

在这一环节,学生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归纳要点,然后通过练习进行巩固和反馈。

结构体课件(篇2)

从历年考生答题的情况看,英译汉部分得分几乎每年都是3-4分。英译汉之所以难,究其原因是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太大。既有语言表达方式方面的不同,又有思维逻辑以及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这些都造成了理解和表达上的重重困难。英译汉的难点在试题中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依赖上下文理解单词和句子。

英语词汇一个词语有很多的词性以及一个词语有很多的意思。因此,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因此考生必须十分谨慎,对原文的词义做深入细致的分析,根据语境确定词性和词义。

举个例子:concern这个单词既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动词。这就要根据语境去判断。

抽象名词是表达抽象概念的名词,它的翻译是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上下文来确定其汉语意思。翻译时,我们遵循的原则就是把抽象名词转化成具体名词。有时要增词翻译或者改换说法。比如unemployment这类抽象名词。可以翻译为“失业现象”。

英语句子的中心词很多受修饰语修饰,最常见的是定语。前置定语一般是由单词充当,较为简单,考生也易掌握。而后置定语则有短语或句子充当。由于后置定语在汉语中是没有的,所以称为了英译汉的又一大考点。

英译汉试题的划线部分共约150词,平均一句30词,且结构复杂,内容抽象,都是典型的长难句。英语长句主要长在修饰成分上,这些修饰成分可能是词、短语或从句。从句套从句。希望广大考生注意。

近些年,考研英语中翻译的考查更侧重于考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近些年,考研英语中翻译的考查更侧重于考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按照考研英语大纲的要求,考生需要准确理解结构较复杂的英语文字材料。

句子结构是英语大厦的支柱,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是学好英语的必要前提。英文是一种结构严谨的形合性语言,大部分的英文正式材料基本上是用复杂长句写成的。语法在平时的复习中,也是基础。语法的掌握是为分析句子,从而对原句结构进行精确的拆分服务的。熟练的掌握语法,是准确的翻译句子的前提之一。意群的整体翻译必须掌握重要语法得分点的翻译规律和技巧。众语法中,考生应该重视定语和定语从句,以及定语从句中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位置处理、分词和介词短语作后置定语的翻译、状语的翻译定位和顺序、名词性从句的翻译。被动语态、虚拟语气和倒装结构的翻译为关键得分点。同时,能够正确处理否定结构、并列结构的译文句式选择。

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备考之后,考生接触过大量的英文材料,具备了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许多单词看起来都很面熟,但事实上离真正掌握和熟练运用的差距还很大。因此,虽然说心里明白,其实只是认识英文,并没有完全读懂原文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考生平时缺乏翻译练习和实践,缺乏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性的认识,往往“只见英文不见中文”或者“只见中文不见英文”,缺乏必要的翻译知识和技巧,所以就会有写不出来的感觉。建议这类考生,认真理解、深入学习已经熟悉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多注意英汉表达方式的差异,掌握一些英汉两种语言相互转化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加强翻译实践练习,以进一步提高理解英文和表达译文的能力。

结构体课件(篇3)

一、教学设计思想

按照新课程标准主体性教学理念设计教学。教师通过设计系列课内外活动——“生态调查”、“与你分享”、“我最重要”、“绿色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主动参与学习,增大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在各自的水平上都得到发展。

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人教版)必修

③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一节。该节是全章的重点,因为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是生态学中最主要的概念和原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后4节内容的前提,也是学生构建生态学知识结构和树立环保意识的基础。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实例是池塘生态系统,但学生对池塘生态系统的浮游生物缺乏感性认识。在各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都含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组成成份,这些成分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学生对此较难理解,因此,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说出生态成系统的组成

(3)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2、能力目标

(1)通过水池生态调查,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通过“与你分享”、“我最重要”活动,培养学生组织文字,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绿色生活”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筛选、处理信息的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4)通过对教材插图的.分析、理解、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与你分享”活动和“我看‘放生’”讨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

(2)明确人作为消费者,也是生态系统的一员,应当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学原理。

四、教学素材、媒体选择与设计

根据本节课特点,素材选择宜简单,并尽可能取自学生,增强课堂的亲和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媒体选择微机的PPT和实物展台。

教学素材媒体应用情况表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范围

1、生态系统定义:天机环境生物群落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3、生态系统类型

结构体课件(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结构体课件(篇5)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示例二.

教学目的

1 掌握根据文学作品自身特点评价文学作品的途径。

2 学习叙、析、评三者有机结合的评述方法。

3 懂得运用阶级分析法评价文学作品的道理。

教学设想

《水浒》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白话长 篇章回体小说。虽然学生在初中学习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在高中学习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但可能有大部分同学并没有读过《水浒》原著。这就是说,大部分同学对《水浒》似了解并非全了解。今天,要教学《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如果学生对原著不了解,那是有困难的。因此,在教学该课前,教师可组织一次关于《水浒》的报告会,或在学习该课前,利用2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水浒》作简要的介绍。

从《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看,课文的重点十分明确:一是评价人物,二是评价结构。至于作者是如何评价的,是否准确、精辟,有独创见解,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不过,这篇文章的结构十分清晰,呈“分―总”式。因此,教学时,可采用抓住重点,分散难点,逐层剖析,最后归纳的途径,以及师生共同“议”与“评”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课文,概括介绍《水浒》原著的主要内容。

2 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内容,理顺课文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水浒》内容简介。

要点提示:

1 《水浒》是一部在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基础上,作家进行整理加工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结晶。

2 《水浒》是一部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

3 《水浒》在人物描写和结构安排上的特色。

4 《水浒》的巨大影响。

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在第四点上。其他三个方面,可以用几句话概括介绍。

二、学生自读课文,理顺课文结构。

提示: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段),谈《水浒》在人物描写方面的特点;第二部分(5―7段),谈《水浒》的结构特点;第三部分(8段),着重谈论《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为什么“应当作为学习的主要对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了解第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2 明确《水浒》在人物描写上的两大特点。

3 具体分析“叙、析、评”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读揣摩第1自然段。

提问:这一段主要的内容是什么?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提示:首先,总说《水浒》的“人物描写”的艺术成就:“向来就受到最高的评价”。其次,说明《水浒》在人物描写方面的特点:“个个面目不同”。接着,说明《水浒》人物描写成功的秘诀:朝夕揣摩。开门见山提出论题,引起读者重视。

、\pnb0阅读第2至3段,填写下表:

讨论:

提示:第一,三个人在不同的遭遇中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特征。

第二,三个人的鲜明个性是与他们不同的阶级出身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读者对三个人表现出的不同感受,实质是对三个不同阶级的.阶级意识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强调: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这是《水浒》的人物描写的第一大特点;抓住人物的阶级意识去评价人物的立身行事,这也是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关键。

三、分析比较。

关于《水浒》人物描写的第二个特点:关于人物的一切都是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者绝不下一按语。文中是怎样说明的呢?

提示:仍以林冲等三人为例:①详写了三人的出场情况(都是在别人事件的中间骤然出现的。其中,特别强调了“三个人物出场之时,除了简短的容貌描写而外,别无一言介绍他们的身世,自然更无一言叙述他们的品性了);②概括说明“他们的身世和品性都是在他们的后来的行动中逐渐点明,直到他们的主要故事完了的时候,我们这才全部认清了他们的身世和性格”。即说明人物的个性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显示出来的,而不是静止的描写。如果用文中的比喻说明,那是一种“由远渐近”的方法。

关于《水浒》人物描写的这一特点,教师一是要引导学生注意全面说明,注意“;”号前后的两层意思。至于对这一评述的教学,不必花很多时间了。

不过,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比较一下文中的这两大特点在写法上的异同。相同点:举例论证

不同点:前者是逐层论述,最后归纳;后者是先提出观点,而后论证;前者详细,后者概括、简略。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 具体认识《水浒》结构上的特点。

2 比较林冲与杨志人物安排的不同点。

3 指出本文观点对以后“文学评论”论坛上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

一、阅读概括。

在阅读第6自然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概括《水浒》结构上的特点。

提示:从总体看,“不是有机的结构”;从每一个人物(局部)看,“是严密的,甚至也是有机的”。即“同一母题而各自独立的许多故事”。

那么,“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又有哪些特点呢?教师可指导学生在书中将第7自然段开头两句勾画出来。特别是着重强调:“第一”中的:“前后勾联”“疏密相间”;“第二”中的:“变化错综”。

二、口述情节。

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分别口述“林冲”与“杨志”的情节安排,具体体会《水浒》在人物故事中安排上的上述特点。

三、比较分析。

林冲与杨志在情节排上有何区别?

提示:

林冲:时松时紧,曲折有致;腾挪跌宕,逐步推进。

杨志:一正一反,螺旋上升(纵横开合)。

四、点拨。

主要揭示作者在文中论述《水浒》的观点在文学评论论坛上的影响。

参考意见:作者对《水浒》的人物描写和结构上所论述的观点,都是作者独特的见解,在文学评论论坛上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比如,关于《水浒》的结构特点,自作者的观点提出之后,在论坛上就出现了一场激烈的争论。特别是作者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用阶级观点分析人物,不仅对《水浒》的研究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一切文学作品的评价都有指导意义。

五、练习训练。

1 关于〔思考和练习〕中的“一”“二”题,可放在课文分析中结合进行。第“三”题,可在课后完成。

2 阅读下段文字,其中,对这段文字理解及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因为高衙内想把林冲的老婆弄到手,于是林冲吃了冤枉官司,刺配沧州,而对这样的压迫陷害,林冲只是逆来顺受,所以在野猪林内,鲁达要杀那两个该死的解差,反被林冲劝止;到了沧州以后,林冲是安心做囚犯的了,直到高衙内又派人来害他性命,这他才杀人报仇,走上了落草的路。

A 这段引述的文字简洁地介绍了林冲的遭遇,具体说明他的落草是被逼的。

B 这段文字主要是的揭露高衙内利用权势欺压人民的凶狠嘴脸。

C 这段引述的文字既讲明了林冲几次遭遇的前因后果,也揭示了他逆来顺受的性格。

D 这段文字主要在歌颂鲁达仗义救人,敢作敢为的勇敢精神。

3 《读〈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中,只举出林冲、杨志、鲁达三个人物的事例进行分析,这是为什么?

提示:在《水浒》书中,这三个人物是书中的主要人物,而且,这三个人物的经历各不相同,有其鲜明的性格特点,能反映不同阶层人物的思想面貌;其次,文章前后都以这三个人物的事例进行分析,就能比较全面地介绍每一个人物,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达到评论的目的。

[1]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示例二.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结构体课件(篇6)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美丽的彩虹桥-拱桥。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1、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2、(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三、拉索桥1、观察拉索桥,它们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2、以实际例子说明(可结合我们家乡的太平桥作说明)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3、实验:模拟做一个拉索桥(这个由老师做演示实验)在实难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当演示完成后回答。(1)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2)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四、结合我们的生活自己来制作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分组完成也要以独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评定其水平。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和制作桥的想法和原理是什么?自己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请做得好的学生演示讲解,从而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知识。

拉索桥的实验材料应该提早准备好,教师可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模型或图片,请学生本堂课带来以供研究。

结构体课件(篇7)

一、说教材

“群落的结构”,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解释群落的概念,识别群落类型,列举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概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运用已建构的群落核心概念去分析未知群落问题。

能力目标使用一定的方法对群落现象开展调查,尝试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分工协作的愉悦情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认同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认识群落的价值,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自觉养成环保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生物群落的涵义及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四、说教法

4、1制作多媒体课件

在学生调查研究中,群落内的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中动物的分层现象等,有时不容易观察到,可以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也可以通过课件展示本地没有的多种生物群落现象,如热带雨林群落,温带草原群落,海洋群落,湖泊群落等,为学生运用概念解决未知的群落问题提供素材。

4、2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进行引导

为了使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教师可以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为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应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教师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认识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关于“种间关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六、说教学过程

6、1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动机多媒体课件展示夏季校园荷塘的照片引入新课:荷塘中有许多生物,你都认识哪些?你能列举几种吗?它们是同一种吗?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组成的单位是什么?如果将荷塘中全部生物作为一个集合研究,这个集合应称群落。

6、2建构群落的概念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调查群落现象的4个小组汇报4个群落调查时间、面积范围、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和估计的数量。

教师设疑在你调查的时间和调查的区域内,这些生活着的生物属于一个物种还是不同的物种?所有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称为什么?不同的种群集合在一起还能称为种群吗?

学生讨论结果在调查的区域内生活着许多种生物,同一物种个体构成了一个种群,不同物种的生物个体构成了多个种群,这样的集合要比种群要大得多,不能称为种群。

建构群落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思维拓展如果用大小不同的圆表示不同种群的差异,请你画出种群和群落之间关系的概念图。

6、3建构群落结构的重要特征

6、3、1群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4个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设疑不同的群落中物种的组成类型是否相同?数量是否相同?

学生讨论结果不同类型的群落内的植物、动物种类和数量的是有差异的,取自不同地域土壤内小动物数量也有很大的差异,每个群落都是由不同的物种组成的。

建构群落特征1群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的丰富度不同。

思维拓展你怎样从外观上区别两个生物群落呢?分析导致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差异的原因。

6、3、2群落内有一定的种间关系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4种群落中的生物种群大致数量,在数量上占优势的生物种类,列举观察到的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师设疑不同的种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你所知道的不同的生物之间相互关系怎样?种间关系有什么积极的意义?捕食、竞争和寄生是否会导致另一方完全消失?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会对其他生物种群数量变化产生影响吗?

课件展示荷塘、灌丛、坡地、草地内典型的几种种间关系,如大鱼和小鱼之间的捕食关系,两种不同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和鱼的寄生关系,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利共生关系;大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时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学生讨论结果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如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

建构群落特征2群落内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思维拓展你能判断下列曲线分别表示哪种类型的种间关系数量变化吗?

6、3、3群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4种群落中的生物个体分别占据的位置情况,生物在群落内部的分层分布情况。

教师设疑你所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的各个种群个体分布是否杂乱无章的?荷塘群落中的植物从上向下如何分布的?这对动物的分布有什么影响?灌丛群落中的植物从上向下是如何分布的?动物的在垂直结构上是否有分层现象?

课件展示池塘内四大家鱼分层生活情况,灌丛鸟类的垂直分布情况,森林中植物水平分布情况等。

学生讨论结果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有的生物群落不同地段上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这就是水平结构。

建构群落特征3群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思维拓展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思考群落内的分层结构的意义。

6、4运用群落核心知识概念解决未知群落问题

学生已掌握了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是生物群落,所有群落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不同群落主要表现在其具体特征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新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生态环境下不同生物群落问题,让学生运用已建构的群落概念,通过分析、演绎和具体化等辩证思维的过程解决未知的群落问题,

课件展示热带雨林、温带草原、海洋、湖泊等生物群落。

学生运用概念说明不同的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差异,列举不同群落的种间关系,分析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研究造成不同群落重要特征差异的原因。评价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结构的影响。

七、说作业设计

课本P77练习,根据所剩时间的多少,适当补充本节练习题(内容见下面的练习题)。

1、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共生、竞争、捕食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D、捕食、竞争、共生

2、下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某草原上各生物种群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图中鼠与兔之间构成了xxx关系,猫头鹰和蛇之间既是xx关系,又是关系。

(2)从进化角度看,鹿奔跑速度会越来越快。鹿奔跑速度的提高是通过xxx___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鹿群个体间在奔跑速度上的xxx__为鹿的进化提高了选择材料,而定向的xxx___决定了鹿的进化方向。

(3)由于人们连续地围猎狼,使xxx大量繁殖,结果草原植被受到破坏。停止围捕_ xxx__年后,狼的数量逐渐增多,该草原生物种群间又恢复平衡。

结构体课件(篇8)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无独有偶,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说的就是对教学反思,这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途径。在新课程教师培训中,也特别强调“自修——反思”的校本培训方式,让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下面就《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课谈谈我的教学反思。

一、课前准备

地理由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组成,具有兼文兼理的特性,难度较大,前面的《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让初入高中的学生们有一种挫折感。而且,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课时较少,地理基础较薄弱,所以这次公开课我选择平行班作为教学对象有一定的冒险。但是,我想,越是难做的事,我们越是要勇往直前。而且,我作为14班的班主任,比较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平时的上课氛围,他们比较活跃,理性思维强,对于地理,好像表现出了一种独有的兴趣,尤其是每次上课时专注的眼神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我坚定了我的信念,交代他们如果有时间做一下课前预习,让他们对于这一堂课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第四节,被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之后,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奠定基础。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地理探索的兴趣,学会以地理视角看世界。内容除了地震波等涉及物理知识稍有难度外,其余知识较为直观简单,因此我打算以多个设问的形式穿插,以活跃课堂、重点分析疑难点,在这些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有限知识探索无限的未知世界。

二、课中展示

(1)设疑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爱因斯坦语)”。所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我首先列举人类的三大壮举,并问他们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是否像传说中那样有十八层呢?他们一脸疑惑地看着我,接着我又问他们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主要靠什么手段研究?他们陷入更深的疑惑。然后,我谈笑地问:“当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们地表的物体会怎么样”,学生争相回答说左右摇晃,我又笑问“仅仅只有左右摇晃吗?”,又有学生补充道:“还有上下摇晃”。从这里,我顺利地引入了地震波的概念。

(2)创设了探索情景,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过程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要学生在书本中提取地震波的类型和传播特征之后,我马上提出这样的问题:“当地震发生的时候,人们会先上下晃动,后左右晃动,这是为什么?”希望他们能够学会迁移知识。果然,很快他们就联想到刚才的知识,是因为纵波速度较快,横波速度较慢。在学到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征的时候,我引导学生依据纵波与横波的特点大胆的推测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结构特征,并完成地球内部圈层的知识网络图,学生完成的相当漂亮,我想这就是90后的高中生,有着快速地应变能力和综合思维。

(3)推崇简单记忆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地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于内部圈层,我提出用形象记忆法,告诉学生人们常常把地球的内部圈层形容为“煮熟的鸡蛋”,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蛋黄为地核。学生们听完后,会心地笑了。我想,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形象记忆法很受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已经在他们的心里构建好了。另外,在介绍外部圈层的时候,我又提出了关键词记忆法。大气圈:包围、气体和悬浮物、氮和氧;水圈:连续不规则、不间断循环;生物圈:生命、三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授之以渔”才能真正放之四海皆能游刃有余。

(4)充分利用活动,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一大特色。本节课的活动重点和难点是: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所以,在这一部分,我调动全班同学积极思考与讨论,然后要求他们总结出一个条理清晰并且简洁的结论。恰好,这里的内容他们也很感兴趣,课堂气氛很好,师生配合相当协调,最后所推测的结论也完全正确,这使得学生拥有学习的成就感,并学会了合作、交流和表达。

(5)坚持“双语”教学个性,坚持课后小结,坚持讲练结合

从开学,我都坚持每个节课教给学生专业地理名词的`英语写法和读法,希望能够对他们以后的大学生活有所帮助,因为大学更强调自主学习,会接触到很多外文文献和资料,在此夯实基础,能够很快上手。这一点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所以他们一直都坚持了下来,学得很认真。当本节课知识讲完之后,我以框架的形式作了知识小结,并以提问的方式一起回顾了本节课的内容,从学生的回答中得知知识点基本均已落实。

三、课后反思

正如杜威所指出的,“一个人进行反省思维时需要从观察开始,以便审查种种情境。有些观察是直接通过感官进行的;另外一些是回忆自己的或别人的旧经验。”同理,教师的教学反思也不例外,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聆听地理组老师和学校领导对我的评课之后,我对于自己的这一节课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具体的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教学环节。我一贯重视课前预习环节,强调学生养成自主预习的学习习惯,这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第一步也是相当重要的一步,较好的预习不但能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关于教学内容。新课标要求本节内容一堂课上完,虽然知识容量并不小,但是我还我可以挖掘得更深,供有兴趣的学生思考,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3)关于教学细节处理。“在地震发生时,人是先上下晃动,后左右晃动?”这一部分知识,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一下子就知道了是“先上下晃动,后左右晃动”。但这是不严谨的,应该更明确地告诉学生,这种情况是针对处于震中的人们,处在其他地方的人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关于“地球的内核为什么不是气态?”这一问题要更适当地引导,以确保每堂课的知识的精准性。

(4)关于教学艺术。上课语速可以稍慢,尤其是重难点的地方,可以适当地提高音量,或稍作停顿,引起学生的注意。另外,要学会全方面调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积极鼓励学生互动探究。我想,新课程强调的全体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并不是形式上的“动”,更应是思维上的参与。今后在这方面还应多研究,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5)关于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通过积极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真正成为教学的实践者和研究者。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结构体课件(篇9)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翟艳丽,来自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循环结构》,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3第一章,第一小节。课时安排6课时,本课为第4课时。下面我将从以下四大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想。

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数学的重要基础,在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算法思想已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是对算法概念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基本算法语句打下坚实的基础,循环结构是程序框图的一种基本逻辑结构。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循环结构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循环结构的意义,体会循环结构的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起下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本课以前,已经学习了算法的概念、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及简单的赋值问题,因此,学生具备类比简单的赋值得出的结论的基础。另外,高一学生形象思维、感性认识较强,理性思维、抽象认识能力还很薄弱,因此教学中宜选择学生熟悉的,易懂的实例引入,通过对引例的分析,使学生逐步经历循环结构设计的全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表达循环结构,并尝试整理成程序框图。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学生应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并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仿、操作、探究,学习设计循环结构程序框图,体会算法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增强识图用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到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应用数学的意识。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难点为循环结构中的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教材中直接给出循环结构的程序框图,再对循环结构进行讲解,这样做使学生对循环结构的根本意义很难理解。因此,我对教材内容作了一点调整,从对概念的分析,逐步引导出框图形式,使学生明确循环结构的框图表示是算法的另一种形式。使学生对循环结构的神秘感和畏惧减少,更易接受,同时体会到写程序框图的方法和步骤。

(一)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总结,纳入知识系统。主要体现在两部分:

1、循环结构的概念分析和框图的得出过程,主要为启发探究的教学方式完成。

2、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及对引例的分析过程,主要由学生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完成。

(二)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框图的书写节省时间,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更好的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引例:写出1+2+3+4+……+100算法步骤,并画出程序框图。

教学处理:为了更好地完成引例的算法过程,教师在开始上课时引导学生对上节课知识进行复习,主要复习两个问题:

结构体课件(篇10)

《太阳》是一篇科普短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要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增长自然知识,学习用联系的眼光看待自然界,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接触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

《太阳》这样的说明文,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难理解。如果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逐句逐段地阅读分析,课堂气氛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兴趣。为此,我采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通过阅读去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学习课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探索自然的兴趣,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1.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的策略与技能。

2.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策略与技能。

3.利用各种媒体教学的策略与技能。

4.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与技能。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太阳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它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朗读感悟,了解太阳的特点。

第二课时: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等。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后弈射日》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故事吗?谁来说说。

天上的太阳到底能不能被射来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写《太阳》的课文。

2、(教师板书课题:太阳)你们瞧!太阳公公正笑眯眯地看着我们,他最喜欢爱动脑筋的孩子,你们想问太阳公公什么问题?

3、(估计学生会问:太阳公公,你离我们有多远?太阳公公,你有多大?太阳公公,你有多热?太阳公公,你是由什么构成的?太阳公公,你与我们地球有什么关系?太阳公公,你为什么每天都从东方升起来,从西方落下去?……)

4、肯定学生的提问,并将学生的问题分类概括。

你们提的这些问题怎样去寻找答案呢?有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有些问题同学们可以从科普读物、从网上了解;有些问题现在还是个谜,要等同学们长大后去探索。那么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小组接读课文,学习生字,交流读懂了什么。

3、出示生字卡片,检测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学生自由读课文。(可自己读,可找学习伙伴对读,也可小组同学合作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导言:《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这类文章往往是一个自然段讲清一个方面的问题。我们阅读时,要边读边思考:每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学生阅读后归纳。

(讲太阳离我们很远。

讲太阳很大。

讲太阳会发光、发热,温度非常高。

讲太阳与植物、动物和人的关系。

讲太阳与雨雪的关系。

1、思考:课文介绍了太阳的哪些特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边读边用“——”画出每个自然段的重点句,再想一想:课文是怎样介绍太阳这一方面的特点的?可边读边在书中批注。

2、自读课文,独立思考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并在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以下表格。(板书)

3.交流、评点,并随机设问:文中如果不用数字,只说距离“很远很远”,温度“很高很高”,可不可以?为什么?文中把太阳与地球作比较有什么好处?阳表面温度很高,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这样写好在哪里?为何把太阳比做大火球?

4.在写太阳远、大、热的特点时,作者很注意用词的准确,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1.这一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你们看太阳公公都把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课件演示)听,他又在说什么?(放声音)“同学们,你们学得很认真,你们想把我的有关知识介绍给更多的人,让大家都了解我吗?”

2.让学生以第一人称介绍太阳公公,分别练习详细介绍和概括介绍,同桌对练。

1、过度语:上节课,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认真思考,了解了太阳大、远、热的特点。这节课,我们带上自己收集的资料,来探讨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这个问题,好吗?

2、出示“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4、、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的?(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5、、以小组为单位,从第4~7自然段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

(a.合作朗读学习法b.画关系图理解法c.结合实际理解法d.借助资料理解法)

1.太阳和人类关系那么密切,因此,课文最后进行了总结,反复强调,突出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请大家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生朗读课文。(方法有:指名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赛读,自由读等)

4.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1、通读全文。

2、交流体会:认识到正因为太阳有“大”“热”的特点,又“离地球很远”,才造就了我们地球这一美丽可爱的世界,才给我们人类及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的最适宜的环境,而且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太阳》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和它与人类的关系。课文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多种说明的方法,让我们形象、直观地了解了太阳。老师相信,只要大家主动地学习,今后肯定能掌握更多有关太阳的知识,将来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让太阳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太阳》是一篇科普文章,为了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增长自然知识,学习用联系的眼光看待自然界,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也接触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是这样设计实施的:

首先,由后翌射日的传说引入:这个传说有没有可能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自主阅读1——3自然段,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不可能。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太阳的三个特点:远、大、热。再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正是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将这三个特点写具体的。

本文的过渡句非常明显。很自然引入第二部分: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将这个句子放至屏幕上,引导学生注意到过渡句的作用,在平时写作中也可以应用。

太阳和我们的关系密切,没有太阳就没有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个部分只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了解太阳和植物、动物、人类生活、天气等究竟有什么关系,我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来读,体会和感受太阳的作用。

课文最后一段要求背诵,我的设计是指名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赛读,个别赛读,再尝试当堂背诵。

结构体课件(篇11)

设备通常由硬件、软件和流程性材料组成。

设备的硬件是一个设备系统中所有实体部件和设备的统称。从基本结构上来讲,计算机硬件可以分为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五大部分。一辆汽车的硬件一般由发动机、底盘、车身和电气设备等四个基本部分组成。

一般来讲,软件被划分为编程语言、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

流程性材料通常是指通过将原材料转化成某一预定状态形成的有形产品。设备上使用的燃料油、润滑油、冷却液、软化水等都属于流程性材料。

设备可以由设备元件和设备架构组成。

设备可由主要部件、配套部件和连接部件构成。

设备一般由动力部分、传动部分、主要工作部分、辅助工作部分和控制部分组成。

设备可以由核心设备、形式设备、延伸设备三个层次组成。核心设备是指设备的直接功能和效用;形式设备是指设备的物质实体外形,包括设备的特征、造型、包装和商标等;延伸设备是指包括运输、安装、维修、培训的相关服务。

结构体课件(篇1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虞城高中的化学老师,我叫李杰松。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简介

本节选自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本节共包含六大内容:原子的诞生,能层与能级,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光谱,电子云与原子轨道,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本节共分三课时,我今天主要讲解的是第一课时:原子的诞生、能层和能级、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

2,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原子结构,因而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我们在学习新课时,一定要注意与必修二中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联系,注意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应用到新知识中来。

新课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不仅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并且在原子的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长见得化学现象。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师生互动由必修二知识引入能层和能级

和学生一起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认识能级交错现象。

通过练习教师解说让学生总结出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能自己动手写出1-----36号原子

核外电子排布式。

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的简化排布式

情感目标:发现生产、生活中有趣的化学问题,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5,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能层和能级的认识

构造原理和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

二、 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

根据本节特点和理论基础,可采用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从而知识由旧------新联系起来。

2,目标导学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的探索发现。

3,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学是微观粒子的结构和理论,许多知识比较抽象,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用电脑动画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这些方法都立足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三、 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必修二相关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核外电子

原子结构示意图 : K2 8 8 1

2,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和方向,

从原子的发展史引入原子结构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课本总结规律从而得出:

(1)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能层和能级。(本节重点)

师生互动写出钾的影子结构示意图引学生思考进而于老师一起学习:

(2)根据能层和能级引出构造原理。(本节重点和难点)

(3)由构造原-----------能量最低原理----------原子轨道---------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学生活动写出1---10号元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排布式

(4)由构造原理学会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并且学会1----36号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3,师生互动-----------课堂学生演练

4,回顾小结本节重点,并且提出设疑为下节课做铺垫。

四、反馈练习

五、布置作业 :课本12页1----7题

板书设计

一、能层和能级

1,能层

2,能级

二、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

1, 构造原理

2, 电子排布式

结构体课件(篇13)

【学练目标】

1、树立阶级分析观点。

2、学习茅盾先生为革命奋斗一生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认知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意义与效果。

【技能目标】

1、掌握结合语境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的技能。

2、掌握通过重要词语和重要语段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技巧。

3、了解阅读同类文艺评论文章的方法。

4、了解文学评论的基本写法。

【重点难点】

1、文学评论常采用以议为主,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

2、前人观点与自己观点的异同。

3、选择“林冲、杨志、鲁智深”为论据所体现的典型性。

【教学步骤及方法】

第一课时

1、简要复习学过的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导入新课

2、布置自读,划分段落与层次,归纳大意

3、逐一落实第一部分的段落层次论述

⑴第一部分第一层次(第一节)

观点:人物描写个性化(与前人基本相同)面目--至少

成因:朝夕揣摩图像(前人)杜撰、附会--否定

朝夕揣摩民间文学(自己) 科学--肯定(对比)

⑵第一部分第二层次(第二至第三节)

观点: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

理由:遭遇--思想意识--出身阶层

(因为、为了……因此、于是)(不但如此)

递进 例证 对比

⑶第三部分第三层次(第四节)

观点:关于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

理由:出场--品性(用行动来表现)

(好比--由远渐近、引人入胜)

4、小结:

⑴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⑵用作品本身作论述的根据 ;

⑶论述的角度选择(同异可比:思想内容--写作技巧)。

5、作业:

①书面:思考和练习一之“1-4”、三;②口头:中午看“武松打虎”录相片断或阅读《水浒传》有关武松打虎部分,思考如果用“武松”为例能否证明自己的观点?如能,为什么不用?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在评论《水浒》的结构特点时,作者是怎样概括的?如何理解?

提示:作者首先作总的.评价:从整体看,'不是有机结构';从每一个人物看,'是严密的,甚至也是有机的'。

因为《水浒》是由口头文学演变而来的,它的每个章节对全书来说都是相对独立的,所以总的来看,它的结构不是有机的。但是,口头文学在流传中为了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它的每个故事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因此,从一个人物的故事来看,《水浒》的结构又是有机的。

2、作者认为'这些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在结构上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对这两个特点如何理解?有人认为这两点实为一点,对不对?

提示:所谓'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是就一个人的相对独立的一个故事而言的。意思是其故事情节安排有缓有急,详略得当,曲折灵活,错综而富于变化。而其所谓'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避免平铺直叙',是就不同人物故事情节的关系而言的。意思是说作者对不同人物各自故事发展的结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如林冲和杨志的故事,各自都是曲折多姿,时松时紧的,但林冲的故事是腾挪跌宕,逐步推进的,而杨志故事的情节安排都是一正一反,螺旋上升的,或者说是纵横开合的。所以说作者的特点概括虽然看来相似,在进行例证时也没有分层论证,看来似混在一起的,可实际上并不相同。

3、从这部分论证在叙、析、评各种文字的分配和使用上看,你认为写评论文章应该注意什么?

提示:评论,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某问题或某事件发表意见或看法的文章,此篇文章是文学评论,文学评论自然也以议论为主,但对于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评论必须从作品本身出发,才能做到'言之有物','持之有故'。议论包括分析和评价两部分。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进行提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这三者之间,叙、析都是为评而服务的,是得出结论必要的铺垫和基础。所以三者一定要做到有机的结合。例如第7自然段,为了说明许多小故事结构的完整、严密而有机,作者举林冲故事为例,先分析了整个故事的波澜起伏,同时夹有对其腾挪跌宕特点的评价,其次是叙述了林冲比武一段大概情节,突出了其情节发展的顿拓开阖,曲折多变,然后紧扣其叙述又是一个评价:'写得多么错综而富于变化','笔墨之经济,达到了极点'。看,作者便是这样进行论证的,夹叙夹议,复述、引用原文恰到好处。这样可以使评论文章的分析建立在大量的材料之上,论证充分有力,读起来明白晓畅,通俗易懂。那么我们在写评论文章时除了注意三者结合之外,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复述应是在对原文理解上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它体现作者的观点,不是枯燥的节录,可以引用原文,也可以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不受其限制。

4、从最后一段来看,你认为写文学评论文章的选材立意的依据应该是什么?

提示:不论作品是否有很高的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只要它具备某一方面的特点,我们就可以从此处入手。其次,评论者的主观认识,他对作品的独到评价,也是作者选定评论点的依据。

5、补充点拨:作者对《水浒》的人物描写和结构上所论述的观点,都是作者的独到见解,在文学评论论坛上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如,关于《水浒》的结构特点,自作者的观点提出之后,在论坛上就出现了一场激烈争论。特别是作者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用阶级观点分析人物,不仅对《水浒》的研究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其它文学作品的评价都有很大影响。

二、课后练习

1、完成本课后思考和练习题。

2、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句是:( )

A、杨志一心想做官,'博个封妻荫子。'结果是赔尽小心,依然落得一场空。

B、这就好比一人远远而来,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褂,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脸或圆脸,最后,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音容笑貌:这时候,我们算把他全部看清了。

C、杨志一行人还没出发,吴用他们已经布好了圈套,这在书中是明写的;与之对照的,便是杨志的精明的对策。

D、读者此时急于知道的,是吴用等对于此十万贯金珠究竟是'软取'呢或是'硬取'?

3、对下面文字理解得正确的是:( )

'在这上头,我的偏见,以为《水浒》比《红楼梦》强些;虽然在全书整个结构上看来,《红楼梦》比《水浒》更近于有机结构,但以某一人物的故事作为独立短篇而言,如上所述,《水浒》结构也是有机的。'

A、作者这是极为谦虚的说法,其实他的观点完全正确。

B、作者的观点本身自相矛盾,不能成立。

C、学术界普遍采取这种观点。

D、这是正常的学术争鸣,作者的观点可备一说,是一家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