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演讲稿 > 范文 > 导航 > 《大国崛起》读后感(分享6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29

《大国崛起》读后感(分享6篇)。

出于智慧的不同,人们观察事物的方式各有不同,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读完书后,我们应该用心去观察和总结自己的阅读体验。我们已经帮您搜集了一些和“《大国崛起》读后感”相关的实用资料,希望我的意见能够对你有所帮助请记得将它收藏起来!

《大国崛起》读后感(篇1)

大国崛起之西班牙与葡萄牙得兴衰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一集将在第一节课上给我们看。让我知道倾听历史是一大智慧。回顾大国崛起的历史,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时代,一些大国逐渐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其中葡萄牙和西班牙给我印象最深。因为它们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和教训,启迪着今天,影响着未来······

我们不难理解当前的社会发展和人们对过去国家发展的探索。资本主义的早期阶段是重商主义阶段。然而,对于那个时代的国家发展来说,重商主义不仅是一种经济理论,更是一种实践表达。我们将重商主义与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各种经济理论进行比较。重商主义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思想。根据重商主义理论,财富的唯一形式是贵金属,即黄金和白银。

我们都知道金银是金钱的表现。金银本身不是财富。它们是保存财富的一种措是货手段。重商主义是人们尽力去获得更多的财富和拥有更多的金银。同时,由于重商主义是一种针对国家而非个人的经济理论,如何是一个国家看起来更加繁荣和强大,采取什么措施来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不过是两种主要途径:通过贸易、商业或暴力。

这也是殖民主义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15岁。16世纪初,一些西方国家开始走出国门,进入海洋时代,一个是以经商为目的,一个是掠夺为目的,导致了殖民主义。最早的殖民主义产生导致了地理大发现,如果没有地理上的大发现,整个世界就不能称之为“世界”,因为许多不同的地方还没有联系在一起,还没有形成一个世界体系,没有一个世界的概念。因此,15世纪以来,随着葡萄牙和西班牙相纪开辟了通往东方世界的新路线,发现了西班球的新大陆,世界上孤立国家的历史开始向统一的世界历史过渡。

葡萄牙和西班牙作为欧洲最早的两个民族国家,建立了强大而辽阔的海外殖民帝国,从而形成了西欧列强依先进技术和强大力量统治世界的格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理发现的意义。

由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欧洲最早摆脱分裂状态的国家,它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协议国和强有力的政府,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最早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的国家,而不是英国等其他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崛起也注定了他们是第一批在西欧国家从事殖民活动的国家。西方和葡萄牙对殖民地的掠夺,对殖民地的经济和政治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所谓西班牙对新世界的掠夺,是极其血腥和残酷的。

在殖民主义时期,除了正常的商业贸易外,还有一种新的贸易形式,奴隶贸易,给两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可以说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早期重商主义的主要代表。

尽管西班牙与葡萄牙在相互竞争中瓜分着世界,并且依靠着西航线的开辟和殖民掠夺的建立起势力强大的殖民帝国,在16世纪上班也达到鼎盛并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但是,这两个依靠殖民掠夺迅速崛起的国家却在战争的挥霍中盛极而衰,在世界舞台上悲剧性地落幕。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重商主义是早期重商主义,在这个阶段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种血腥的暴力、直接的抢劫、赤裸裸的争夺,并且这两个国家没有将掠夺来的财富转化为国家资本,而是将那些财富用在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和争霸战争上,从而导致大量的金银流入了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逐渐走向衰落。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丧失海上霸权。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大大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封建统治。18世纪末90年代初,拉美独立运动打破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到了19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仍然基本上保留了中世纪封建主义的残余,因此没有继续发展。

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邻国西班牙和葡萄牙最终共同统治了世界,为人类绘治了一幅完整的地球地图。但是巨大的财富只会带来奢侈,也会赶走工匠。最终,最早的两位富人并没有用财富来改变自己,最终只是悄然倒下。

11计专班

黄锡杏2013/4/17

《大国崛起》读后感(篇2)

《大国崛起》第2集:小国大业(荷兰) 观后感xx推荐:

观后感:《建国大业》

抗战爱国电影:《太行山上》观后感

爱国电影《小兵张嘎》观后感

听《北京欢迎您》歌曲后感想

但愿人长久经典观后感

——荷兰为什么崛起?

1.关键词

鲱鱼**——>

运费低廉+商业信誉——>

海上马车夫——>

市民自治城市——>

独立战争——>

1581年,成立荷兰联省共和国。 ——>

1602年,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

1609年,世界历史上第一**票交易所诞生在阿姆斯特丹——>1609年,阿姆斯特丹银行成立——>

1656年,荷兰使团到达北京。——>

17世纪末期,荷兰发展的速度慢了下来。

2。上升的原因:荷兰制定的商业规则将银行、交易所、信贷和有限责任公司有机地整合到一个相互关联的金融和商业体系中。

衰落原因:不详,片中未提及。

3.乱想:

荷兰的商业信誉和它创造的商业规则改变了荷兰,影响了世界。

《大国崛起》读后感(篇3)

历史总会给我们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错觉,先是航海时代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再是后起之秀的法国、德国、日本、沙俄,后又是苏联和美国的强强对垒,在历史的舞台上,似乎没有永远的胜者。但真相却并非如此,历史青睐的胜者从来都是同一种,那便是自强图新者。纪录片《大国崛起》便是以讲诉历史的方式,让我们在世界大国的崛起的种种事件中去思考,如何才能成为强者,如何才能不被时代的潮流所抛弃。

首先我们要自强。生活是残酷的,没有人能够依赖别人来生存,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要有自强求存的毅力和恒心。在工作岗位上,他人的指导通常是简要的、短暂的,需要我们自己去揣摩,去尝试,去总结自己的经验。而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突发状况和难题,当我们遇到了司乘的紧急情况,第一次我们或许可以求助于他人,却不能永远求助于他人,而应该自己有意地加强这方面的思考和总结,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司乘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其次我们要求新。时代发展是迅猛的,日新月异的科技在改变我们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岗位职能。我们身处于时代的变革洪流中,我们所坚守的岗位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提高我们对互联网科技应用的了解和探索,不断去思考我们的工作如何在时代中发挥新的价值和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自己的工作更有信心,更有新的期待,才能够紧跟高速公路事业变革发展的时代步伐。

最后我们要找准方向。作为一名青银人,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厚德载道,止于至善。因此在自强求新的埋头工作之中,我们还要学习厚德文化,学好厚德文化。在正确方向的指引下朝前迈进,确保我们的每一滴汗水都挥洒在正确的道路延伸中。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我们在《大国崛起》的历史探讨里思考,在历史的推进里,我们该如何想,如何做,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跟随智慧的掌舵者稳健地航行在历史的道路上。我想,唯有自强才能独立求存,唯有求新才能抓住时代机遇,唯有找准方向才能走好未来的每一步。

《大国崛起》读后感(篇4)

大国崛起观后感

班级:电子商务141姓名:罗良驰学生证:***

我们上课**了《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主要讲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次走上世界历史舞台的辉煌经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学***资源和文化资源,这部电影不仅让我了解了很多历史知识,还告诉我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每个国家的崛起都有深刻的原因,每个国家的崛起都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大国崛起虽然有各种过程,但每个国家的兴衰都有类似的情况。其中,东西方国家的繁荣都必须有思想文化上的突破和历史上的新突破。这一突破是否完整,是不完整的,是建立在自己先辈的思想基础上的,还是将来要改变的,从思想上讲,是建立在一个国家的基础上的。

思想文化不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政治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过去的政治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旧的政治制度也暴露出其弊端,阻碍了历史的进步。此时,新思潮的思想文化已经适应了大势所趋,有了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勇气和决心。

17世纪上半叶,英国的政治制度不再适应新资产阶级的利益,阻碍了英国工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国王”则处处限制资产阶级的利益,加强自身的权力集中。但国王却置之不理。

在这个资产阶级思想的时代,它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对封建王朝不再抱有太多希望。资产阶级的利益使人民的利益远远好于封建王朝的统治。随后,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以贵族为中心的封建帝制,确立了维护君主立宪制的统治。

所以,没有一个思考的进展是很难在政治上取得突破的,但是没有政治进步等方面的发展将有很大限制。这样一个国家就不能够走在时代的前列。与西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中国满族统治下,外来侵略对中华文明遭成了极大的危害。

统治阶级紧紧地束缚着人民的思想,禁锢着人民的进步和革命思想。**封建君主集权思想创造了中国独特的奴隶制文化。在这种奴隶制文化中,很多人不敢有任何思想观念,包括技术创新、政治革命和文化变革等,一切旧秩序还在进行中。这种奴性思想严重阻碍了人们探索政治体制改革、遏制新的萌芽。

清代的**,也建立了严密的思想体系,从而滋生了人类**的文学**,以及一切可怕的折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历史大国。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它赶上了其他国家。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应该回到大国的地位。回顾世界500多年的发展历史,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具体分析如下。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比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这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西方大国的崛起还是德国和日本的迅速复苏,都是德益于教育的坚实基础。日本不仅派出大批留学生出国留学,而且皇帝本人也前往欧洲发达国家。

日本最终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和欧洲强国。日本百年的改革使其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在这个国家的经验值得学习。但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大的差距。一是教育普及率低,二是教育效果差。

领导要高度重视青少年教育。它应该是一所免费的中小学,让所有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让国家培养出大批人才,从而实现强国梦。

世界上还有许多大国值得我们学习。了解西方列强崛起的历史,一方面可以警醒我们,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差距。从这两个方面看,大国的崛起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历史信息,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需要从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中吸取教训,以便我们能够更顺利地进行下去。

我们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有些国家发展得很好,为什么有些国家在兴衰。进入21世纪,我们要加快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步伐,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也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大国崛起》读后感(篇5)

用电视画面展现曾经的大国兴衰,显然没有浩瀚的历史典籍来得深刻。但是,电视能以光和影的三原色转变形象地将历史上曾经的辉煌、荣誉、血战前行和繁华散尽,形象地在大众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将历史反思从精英研究转向基层群众性思维的有益尝试。

《大国崛起》将9个大国的500年兴衰史用12集的短短篇幅浓缩,绝非大众娱乐的电视剧快餐,而是品读历史的镜鉴和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索。

1868年成为日本历史上的转折年,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由此开始。此后,日本进行了迅速的资本主义改革,在短短几十年内成为崛起于世界东方的强国。

50年后,日本成为当时世界大国俱乐部里唯一的一个东方国家;他的铁蹄践踏了亚洲的许多国家,他的野蛮和凶残让世界为之震惊,“大日本帝国”最终在疯狂中败亡。

1968年,明治维新100年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是什么使这样一个小岛屿国家成为大国之一?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它在衰败的战后环境中迅速崛起?在《百年维新》中可以找到一点线索。

一百多年前,美国大炮打开了日本的大门。这与中国的情况有何相似之处?

日本人可以很快认识到幕府制度的僵化,将国家制度转变为天皇统治下的君主立宪制。中国皇帝还在紫禁城时,日本不仅派出大批留学生出国留学,而且皇帝本人也访问了欧洲发达国家。日本的最终目标是作出明智的选择,离开亚洲,加入欧洲列强,为自己的崛起寻找伙伴。

日本百年改革使其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大国。日本成为强国的经验值得中国学习。

明治维新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但失败日维新失败了。那么为什么明治维新成功,百日维新失败呢?

从主观上讲,失败的原因是中国资产阶级的不完全发展,其特点是软弱和妥协。从客观上讲,是因为中国封建反动势力太强大,严重阻碍改革。这是教科书的标准答案,但与事实不符。

其实,这里的主客观因素在日本和清朝是一样的。日本封建反动势力的抵抗力甚至比中国强。例如,日本改革后,九州的封建势力对新政权发动了武装攻击。

日本的历史不同于中国的历史。人们害怕而不是尊重强者。被人尊敬的人,人们并不怕。也就是说,人们尊敬皇帝,但并不害怕他。他没有权力。

人们害怕将军,但他们不受尊重。也就是说在领导层里边,有的领导人令人害怕,有的领导人被人尊敬,而没有什么领导人是人们既尊敬也害怕的。

甲午战争失败后,由光绪皇帝主持的1898年戊戌维新运动应运而生。在教科书和主流媒体的影响下,人们基本上认为戊术改革运动是被慈禧太后镇压的,慈禧太后是中国进步的祸根。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在百日改革中,有110多个神谕,让人目不暇接,所有地方官员都怨声载道。光绪帝严惩阻挠变法的官员,树敌太多。至于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又在庞大士人群体中引起普遍恐慌。

几个书生的所做所为就要导致清朝的崩溃了,慈禧不得不走出来稳定政局,吞下 “血腥政变”的恶果。 在处理戊戌变法上,慈禧有功无过。慈禧是支持改革的,这个由她自己主导的新政证明了这一点,“前因中外积弊过深,不得不因时制宜,力加整顿。

而宵小之徒,窃变法之说,为煽乱之谋”。新政实施后,在光绪皇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运动中,仍然犯了轻率的错误。日本改革用了20年,慈禧改革用了8年。 由于改革的步子太大太快,导致政局不稳定,导致权力下放,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保路运动。

这里要强调的是,清朝的灭亡不是因为通常所说的腐败,而是因为清朝自身改革的大跃进。这与苏联解体的原因相似。苏联解体不是因为腐败,而是因为彻底的改革。

从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仍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西方列强入侵东亚的主要目标是资源丰富的中国。此外,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势利的遏制,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日本改革者本身也更加重视外交战略,试图利用英法、英俄之间的矛盾。1898年中国的改革运动已到了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大国在争夺殖民地的高潮中基本上把世界**了。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此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希望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而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的改革运动极为不利。

由于中国土地大、人口多,在世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中国的发展对其他国家不利。其他国家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评价自己的侵略行好坏并不重要。正是为了让中国这个睡狮永远也不醒来,西方对日本的改革维新大力扶持,而对清朝晚期的戊戌变法采取破坏行动。

所以,从国家利益角度来说,西方抑制中国的发展,从东西方第一次碰撞就开始了,西方抑制中国的政策现在还在继续,并在可预见的将来持续下去。西方对中国的压迫与中国的性**、性资本或性社会无关。而日本土地面积小,再怎么发展也不会对西方构成严重的威胁,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自明治维新起就一直受到西方扶持的原因,用一个强大的日本控制中国的发展。

因为中国和日本是两个非西方国家,在19世纪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同时也面临着现代化的任务,所以共同点很多。两国都是非现代化国家,在列强的刺激下要搞现代化,动员国家资源,抵抗列强,这是两个国家基本的共同点。在日本中央政权的力量有限,而且没有一个很强的全国性的官方意识形态。

而中国不仅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意识形态,而且还有一个由儒生组成的官僚体系。在这个背景下两个国家开始了改革。

日本的维新变法是慢三步。第一步首先改变日本人的思想,先搞文化改革,第二才谈到政治改革,最后才搞别的东西。当时日本的领导人对这个改革极没有信心,所以认为一定不能性急。

想过来想过去,这样行不行,那样行不行,但是结果是明治维新成功了。于是采用了慢三步。而中国从总的策略上来讲是快三步,急于求成。

第一步先搞技术,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政治改革先不要搞,思想文化改革就更不用提了。他们想要马上能见效的,改造思想不可能马上见效,所以先买进大炮,建现代化工厂。第一步大家都知道实际上失败了,中日甲午战争时中国北洋水师的舰船总吨位比日本的要大,但是战争失败了。

所以说技术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才开始政治改革,百日维新失败以后,20世纪初才开始了新文化运动。这就是快三步。

民主革命是一个比较长的阶段,性子不要急,民主革命完了以后再搞社会主义革命。但是我们都知道两年以后就搞起了集体化、大跃进。我觉得这时候提出的两个阶段和百日维新时的两个阶段有相通的地方。

大家知道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中国也走了一个快三步,70年代末改革刚开始的时候,先引进西方技术,然后提出了政治改革的问题,政治改革以后又提出了文化改革的问题,80年代的文化大讨论。快三步又重复了一下。晚清的时候走了一个快三步,70年代末80年代初又走了一个快三步,历史经常是相通的。

这是不是和中国的政治文化有一些关系呢?

英国统治印度,不是为了印度的利益。满清统治中国,也不是为了中国的利益。这些话语今天看来似乎有大汉族主义之嫌疑,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是千真万确的。

当亡国奴是不可能有任何前途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日本能够成功?因为日本是中央政权虚弱的单一民族国家,这一点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国人总喜欢叫“小日本”,很看不起日本这个岛国,如此莞尔小国何以与我泱泱大国相提并论?可就是这样一个莞尔小国,在同样面对列强时,开拓进取,通过明治维新一越成为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甚至产生负效果,导致其急剧扩张,二战几乎毁灭一个国家。半世纪之后,这个战争废墟上满目疮痍的国家如凤凰般浴火重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

“小日本”?!日本真的“小”吗?

《大国崛起》读后感(篇6)

看完《大国崛起》系列纪录片中的几节,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震撼!美国、苏联、英国等9个主要国家在500年中展现了一条壮丽的大国之路!

相比之下,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国家,为什么在过去的500年里没有成为一个大国呢?我思索着,答案却很明显,中国的大国之路,漫长而修远,而我们必须求索!

在过去的500年里,有九个主要国家: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苏联和美国。这九个国家,每一个成为世界性大国的道路都不平坦,也都很曲折,但最终他们无疑都成功了,而他们的成功能够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启示,这是每一个看完《大国崛起》的人应该思考的。

我重点看的是美国、苏联和英国,这三个国家应该说是绝对配得上“大国”二字。从三个国家的发展角度看确实如此:

美国——这个国家注重的是自己的发展模式,注重科学,注重技术,应该说,是科技造就了今日的美国,也造就了一个世界霸主,美国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英国-这个国家成功的象征是勇气,抓住机遇的勇气,挑战的勇气,利用优势的勇气。可以说,正是勇气造就了前海上霸主英国。

苏联——这个国家牢牢把握住了“经济”这个东西,也曾充分利用了宏观调控的力量,所以说,苏联赢在了“智慧”。

由此可见,九个大国各有“法宝”,我们可以借鉴他们,转化为自己的利器,在未来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但有一件事不容忽视:九大国轮番出现!

为什么这些大国,除了现在的美国以外都衰弱了,我们也要思考。

西班牙——虽然它因为海上航路的开辟获得了大量的商品输入,但是它掉以轻心,忽略了自己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所以被打败。

苏联——虽然它很好地利用了宏观调控的力量,但是滥用宏观调控扼杀了苏联,计划经济是罪魁祸首

美国-我不能奉承你,这个国家将能够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大萧条时期,它不是也被迫使用计划经济吗?2008年不也来个金融风暴吗?谁能肯定它可以坚持多久?

再加上这些大国的兴衰,我敢说中国的强国之路还很遥远。我认为,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强国,至少要达到以下八个要求,这是中国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的。

第一:中国要有自己的明确的发展目标。中国的发展目标目前来看就是发展经济,然后共同富裕,全国直奔小康,可是到达什么程度才是达到目标,这就不得而知了。

更重要的是,共产党制订的目标完全是虚幻的。谁知道什么时候能找到他们?所以最好有发展目标,但最好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第二,中国需要确定自己的发展轨迹,即寻找合适的发展模式。记得在讲苏联的那一章中,有这么一句话:

“当要你选择一碗粥还是选择理论时,你会先选择一碗粥。”所以,苏联说:要发展,先选择经济。

但是英国呢,英国先提高科技,加强了生产力,然后才发展经济。对我国来说,经济与科技平行发展、软实力与硬实力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可能更为适宜,因为两者前后相辅相成。

第三:中国应该稳定国内的状态。看看利比亚,看看叙利亚。请问这两个国家是否会发展?

即使能发展,能好到哪里去?一个稳定的国家有利于发展,但并非没有冲突。稳定性是指相对稳定性。如何在没有冲突的情况下找出问题?

第四:中国要敢于接受挑战,学会抓住机遇。英国就是一个例子。新大陆刚被发现时,英国利用其海洋优势发展海洋竞争力,成为霸主。

在国际化进程中,中国也应抓住机遇,利用现有优势,装扮、伪装,进入国际市场。

第五:中国要注意思想文化的进步与崛起。思想文化的崛起是发展的根本之一。

在英国,由于牛顿和瓦特的发现,英国有了更强大的生产力,这证明了少数人的眼光决定了世界的多数!如果中国重视思想文化的崛起,也许有一天,中国会拿出一个牛顿和一个瓦特,带领中国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所以思想文化也非常重要。

第六:中国的崛起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纪录片中不难发现,美国的核心竞争力是科学技术,英国的核心竞争力是工业或海洋,俄罗斯现在的核心竞争力是能源。

那中国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现在看来应该没有,也应该没有,既然没有,那就不想成为世界强国。

第七:中国要加强体制的创新。体制的创新能够为发展提供动力。

英国君主制帮助英国建立了早期的辉煌。虽然后来证明君主制不是最完善的制度,但它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国现行的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充分发挥其可拓性,不断改进和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光彩。体制的创新还不仅限于国体,各种制度都有创新的空间,比如教育体制、经济增长体制等等。

需要不断摸索,不断前进。

第八:学会合作。合作是智慧的产物,可以加速区域化进程。

欧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欧盟曾经辉煌过,但在金融危机中仍未衰落。合作的优势和力度可见一斑。中国现在跟清朝有点像,清朝是完全的闭关锁国,中国现在是没有闭关锁国,但是不结盟,这相对于世界的发展脚步就等于闭关锁国。因此,中国应该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在合作的帮助下加强自身实力。

以上的八点,中国要完成看似容易,但路还很长,不过,中国的大国之路再长,我们也能不断求索,不断前进。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最终我们也能问鼎昆仑,俯瞰世界!

就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