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演讲稿 > 范文 > 导航 > 育儿心得的征文(范文十篇)

育儿心得的征文

发表时间:2024-01-29

育儿心得的征文(范文十篇)。

不同的个体想法各有差异,我们可以将我们所获得的经验写成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能够最直接地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或许每个人都写过心得体会,但你真的懂得如何写吗?我们整理了关于“育儿心得的征文”的一些必要知识,希望您能多多关注我们的网站,我们将为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育儿心得的征文 篇1

时间过的好快,一晃小孩子都二年级了,在小学二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先谈些失败的方面:

一.孩子在某些方面养成了一种坏习惯,比如写字姿式的不正确,刚开始,我们会很努力很有时间的去纠正他,但由于自己和孩子的共同惰性,最终还是没能将孩子的姿式给纠正过来.

二.在某些地方,自己的榜样做的还不够好,比如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我们也许在电脑边玩着,在电视机边看着电视,这样,使得孩子的注意力得到分散,不利于专致于学习.

三.相对来说,陪孩子的时间比较少,这样不利于小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并不能真正倾听到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

谈了些不足,也谈些稍有成功的经验.

一.还是一种习惯的问题,在某些方面,是坚持了,也小有收获,比如说小孩子喜欢古筝,在这点上,我们从一开始就坚持,直到现在,每天都会让他练习,哪怕掉着泪,我们觉得一样有益的兴趣的培养和坚持对于孩子以后陶冶情操以及学业方面的帮助是相当大的.总的来说,还是坚持了这样的一个习惯.

二.自信心的培养.刚开始时,我们送小孩子入学会到校门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让小孩子在一定距离的范围自己到学校,这就是对自信心的一步一步的培养.

三.对于小孩子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在国内应试教育的大范围下,我们觉得小孩子的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这样,结合一下西方学校对于小孩子能力培养这方面的知道,相互补充,让小孩子有一个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

育儿心得的征文 篇2

不健康亲子关系到底对孩子有多大影响?

不少家庭认为亲子关系不是越亲密越好吗?在孩子年幼时确实是这样,但随着孩子越来越大,终极目标却是“放手”。

家庭教育肯定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家长没必要把责任全部推给学校。有的妈妈认为,孩子上了学,自己就不用这么累了,很多东西老师可以教他。不是的,孩子的某方面功能必须在家庭中才能完成,否则,孩子步入到社会后,会产生社会化的功能不良。

在亲子教育中,父母没有帮助孩子实现从婴儿走向社会化的目标。步入社会之后,有人说,“我要改变全世界”。其实,我们不可能改变全世界,而且,改变的前提是适应世界,如果你连适应都做不到,那么,改变的机会连门都没有,因为你早就被世界淘汰了。

很多父母自己没有尽到义务,把责任推给别人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

亲子关系是很重要的,四种不健康的亲子关系模式。

密友型的亲子关系没有明确的你我概念,也没有明确的角色定位。两个人的关系比较混乱,没有任何的边界感,是融合的,共生的关系。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当妈妈与孩子之间没有建立好边界时,孩子长到了去幼儿园读书的年纪,他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相处的时候也容易分不清界限,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而且这样的小孩会不断地入侵别人的边界,引发其他人的反感,进而被其他小朋友们排斥。

虽然我经常说,孩子的问题一定是父母的问题。但有些人把我说的这句话理解的太绝对化了,认为孩子不管发生了什么事都是我的问题。这就太过于认真了,把很多的东西都忽略掉了。

妈妈与孩子密友型的关系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困惑,主要的问题就是导致孩子以后在跟所有人的关系中会边界不清。

在这种关系里,妈妈是孩子的主导者,就像公司里强势的上司一样。孩子的角色类似公司的员工,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上司,两个人呈现出来的互动关系是控制与服从。中国人经常描述孩子的关键词是“乖”“听话”,这些词反映出来的也是上下级的关系。

妈妈作为孩子的掌控者,如果孩子不服从,拥有自己的主见,妈妈就会非常的焦虑,用各种威逼利诱的方式让孩子听话。

听话乖巧的孩子面对妈妈的强势,一方面会表现的很顺从,另一方面内心会压抑很多愤怒,会一直在背后做些小动作以示反抗。

有些妈妈会很疑惑,孩子这么小为什么会撒谎?实际上这个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妈妈有时会让孩子去做一些孩子做不到的事情,孩子为了避免惩罚或讨好妈妈,于是采用了撒谎的方式。孩子撒着撒着,自己也就信了。

有时候妈妈想要孩子做出她想要的样子,但是妈妈的能力做不到。孩子不愿意做,可是又无法直接拒绝,于是,虚伪的表达出现了。这样的孩子在现实中的责任感会比较弱。

当然,这种上下级关系,也会像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一样,不需要讲究太多的情感,只要能够完成上司交代的任务就可以了。在这过程中,领导不会询问你,“这件事你愿不愿做?你做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有一个人在我的微博上跟我吐槽,“小时候,我妈觉得我取得的很多成都是她的功劳。我考试得了100分,她竟然认为是她的功劳。”这个孩子对妈妈有无限的爱,在生活中,他的表现仍是很孝顺的,但谁能想到,他会去我那吐槽呢?

上下级关系的亲子关系就是这样,孩子会很害怕妈妈,不敢跟妈妈亲近,之间也没有太多的情感,似乎孩子只要做到听话,乖巧,讲道理就可以了。

有一篇文章《听话的孩子没有太大的成就》里面所讲的内容也是同样的道理。其实,听话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为了满足妈妈的需求。不信?那我问一问妈妈,“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妈妈能回答的出来吗?我再问问听话的孩子,“你们知道你们最喜欢的东西是什么吗?”你们也不知道。

我一直说,看一个人是否成熟主要看这几方面。

1.是否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嬉笑怒骂都可以,做你自己,彼此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和谐的。

2.是否有一个骨灰级的爱好,所谓的骨灰级的爱好,是指无论什么时候,你都会因为这个爱好产生很美好的体验。不管你的情绪是悲伤的,还是挫败的,这个爱好都会伴随你的一生。你投入其中,沉醉着,忘记一切,十分喜爱。

(其实,这种终极爱好是你很美好的客体之一。听话的孩子很难有属于自己的骨灰级爱好,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他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妈妈给予他的。)

妈妈和孩子是对手关系?

不会吧?

会的。

在精神分析上,有一个专有名词描述这样的现象,叫成人妒忌。

成人妒忌的意思是,很多妈妈把自己认为好的,理想的样子投注在孩子身上,但当孩子真的达到了,妈妈又会妒忌自己的孩子居然获得了那么多。

这非常有趣,也是一个很复杂的心理动力过程。还有一些妒忌,是妈妈和孩子在潜意识方面的竞争。这个竞争更多的是来源于妈妈在原生家庭中跟弟弟妹妹的竞争。

很多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需要照顾弟弟妹妹。从小,这样的妈妈就很懂得照顾人,但她不相信自己的弟弟妹妹,以至于结婚有小孩后,她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她不太信任别人,认为别人接近她是为了侵犯她的利益,因此,她会把自己和自己的东西保护的很好。

有一位妈妈非常有趣,很小的时候,孩子碰了一下她的东西,她就忍不住发非常大的脾气,“你为什么要动我的东西?这件事怎么会是这个样子?”

小时候,他根本不理解妈妈的这样行为。

后来,我跟他说,“你妈妈把你当成对手了。在与你的竞争中,她感到了挫败。她很生气,同时也很害怕。”

对手型的母子或母女关系都会发生。作为妈妈的我们很难去处理童年时的情节,母女之间的关系更容易成为对手。曾经我讲过,有一对夫妻的矛盾跟丈夫对女儿的宠爱有关。丈夫把自己所有的关注力都放在了女儿身上,看到女儿这么可爱的时候,妈妈会很嫉妒女儿。这样的想法,在一般情况下,很多妈妈是不愿意去承认的。最后,妈妈跟女儿成了对手的关系,同时,她又没办法忘记自己妈妈的身份。因此,当妈妈嫉妒女儿的同时也会很纠结。

这种亲子关系很好理解,非常简单。

有一个个案,她回到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女儿的怀里,问女儿在干什么?

女儿说:“我在做作业啊。妈妈,你去喝水吧,乖乖地休息一会儿,待会我再陪你玩。”然后,妈妈很开心地离开了。很明显,妈妈的角色像女儿,女儿则更像是妈妈的照顾者,两人角色互换了。

还有一种类型的角色互换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的。

孩子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受到了一些伤害,哭了起来。妈妈在旁边也哭了起来,而且哭声比孩子更响。孩子觉得莫名其妙,不知道妈妈为什么哭?妈妈说:“我很难过,是我没做好才让你摔跤的,都是我的错。”这时,孩子擦干眼泪,对妈妈说:“宝宝不哭,妈妈也不哭。”

孩子自然而然地成了妈妈的照顾者,说到底,这也是不健康的亲子关系模型。

有的妈妈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传输这样的话,“妈妈以后要靠你来养我了,以后你给妈妈买大房子,买宝马车,让我过上富贵的生活,好不好?”会说这种话的妈妈多半家里的经济条件比较落后。

如果这里有你的影子,我们要学会去改善。改变永远不晚!

育儿心得的征文 篇3

现在许多小孩一生下来,就被照顾得无微不至,其结果却可能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有些孩子被喂食到了两三岁甚至更大,小手缺乏拿汤匙、筷子的练习。

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很多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接受一个好的教育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注意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说要注意适度教育,还有就是教育孩子的自理能力等等。都是家长需要了解的地方。

现在许多小孩一生下来,就被照顾得无微不至,其结果却可能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有些孩子被喂食到了两三岁甚至更大,小手缺乏拿汤匙、筷子的练习,会导致手部肌肉的发展问题,上了小学可能连写字都会很困难。因为怕孩子噎到,所以一直给孩子喂食柔软的食物,会让孩子没法发展咀嚼能力,甚至没办法正确发音。怕孩子冷、怕孩子热、怕孩子受伤、怕孩子在外面被欺负,处处保护的结果,反而是在伤害孩子。

许多父母要求孩子去看书,自己却在看电视。要求小孩要有礼貌,自己却一天到晚对孩子破口大骂。当父母言行不一的时候,会失去孩子对父母的尊敬,甚至引起反感。如果希望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就该尽量陪着他读书。如果你希望孩子有礼貌,表现出你对孩子的尊重是最有效的方法。

三、只关心学业,忽视其他生活能力

现代父母的悲哀是把对孩子的投资全都放在成绩上。但学校只能给孩子颁发毕业证书,却不能给孩子就业保证书。拿到高学历、好成绩,并不是竞争的结束,而离开学校才是竞争真正的开始。父母除了在乎孩子外在的分数、学历、学校之外,对于孩子内在的美德、快乐和健康等,更需要关心。

现代社会进入了一个消费社会,只要掏出口袋里的钱,就能买到各式各样的东西。父母买给孩子的东西不断增加,却不见得能增加孩子的快乐。现代人只有消费,除了买,还是买,孩子除了得到那买来的东西之外,却失落了许多学习和成长。

有研究表明,许多需要进行心理治疗的孩子,往往都是父母造成的,他们被父母的要求与期望逼得喘不过气,最后只好宣布放弃。父母应该给孩子一条活路,也给孩子一条退路,如果孩子没有办法考上第一志愿,他还应该有一条退路,退一步海阔天空也不一定。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孩子被迫提早结束无忧无虑的童年,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孩子的成长就像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当孩子的身心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吸收某些知识或技能的阶段时,提早学习往往没有效果,甚至伤害孩子的心智。

“你不要……”、“你不可以……”、“为什么你总不听我的话……”等等。负面的词语太多,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防卫机制,你每次看到孩子就纠正他的缺点,他的大脑会渐渐形成一种反应,一看到你就紧张、害怕、甚至产生敌意。负面言语会压抑孩子的天赋,而正面的欣赏和鼓励会让孩子表现得更好

育儿心得的征文 篇4

一转眼,儿子已经长得我与一般高了,已经是一个小小男子汉了,回想起他的成长历程,还真的点体会,现在写下来与大家共勉。

一、手把手教孩子,习惯培养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记得从儿子上一年级的第一天开始,我就让他回家先做作业,等所有作业都做完了,才可以看电视、玩等。而且让他自己检查作业、整理书包,整理房间等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慢慢地他养成了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我想这也为他能专心听课、认真学习打下了扎实而稳固的基础。

我们平时还注意培养孩子养成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在图博中心帮他办了一张借书卡,基本上每个星期都会去借阅两本他喜欢的书籍,扩大他的知识面。

从三年级开始练习书法,为了能让他能写好字,要求他每天都要进行练习,他也能说到做到,从练习开始到现在书法练习纸都用麻袋装了。

二、蹲下来看孩子,让孩子说比你说孩子更重要

作为父母,我们力争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最要好的朋友,与他缩短距离,当孩子把心理话说出来与我们分享的时候,那是我们作为父母最快乐的时候。记得有一次,我下班回家,儿子沮丧地对我说:妈妈,语文试卷发下来了。听了他那口气,我就知道他考得不好。我想他自己已经知道考得不好了,再批评他也没有多大用了。于是,我就仔细看了他的试卷,与他一起分析题做错的原因,以防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

三、坐下来陪孩子,能力培养比考试成绩更重要

对小孩子来说爱玩是他们的天性,特别是现在网络时代,他们都喜欢玩电脑,正是考虑到不让他玩不太可能,我们经常陪他玩一会儿电脑并与他有个约定:每个星期五先做好一部分作业再玩,不过时间也不能太长,一般是半个小时,星期六或星期天作业做好了也可以再玩一会儿,对于约定好的事情,他只要答应了的一般都能做到。

育儿心得的征文 篇5

人生需要自信。自信者,可望获得成功;不自信者,与成功无缘。

黄倚兰小的时候是个内向、胆小害羞的女孩,现在她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与之前相比较,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开朗、自信的性格渐渐显露出来,这都要感谢朱棣文小学各任课老师这两年来对她的关心和培养。而我们做父母的,除了配合老师的工作外,更加要注重的,恐怕就是培养她的自信心,以及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对黄倚兰自信心的培养,主要结合课外兴趣来进行。因为她从小上的是双语幼儿园,在英语口语上还是比较有优势,为了发扬好这个优势,所以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又让她去少儿雅思继续接受培训。由于她自身的努力,雅思培训班的老师也对黄倚兰的成绩交口称赞,又被评为明星学员,这对她的自信心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另外,练习电子琴的过程也让她懂得了只有努力付出,才能得到回报的道理。每天练琴是一个很辛苦的事,我对她的要求是,每个音符、每个节拍,都要弹到准确,每次还课,都要尽量弹到完美。虽然眼泪没少掉,但是,老师的表扬和称赞就是对她最好的奖励,也激励她更加努力地练琴。现在,她渐渐对弹琴有了主动性,这个过程其实也培养了她在艺术素养方面的自信。

我认为,现在我们家长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孩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这将对她今后的学习有个好的基础。我们和黄倚兰约定:每天放学回家首要任务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既要保证数量,也要保证质量,完成作业后,可以下楼和小朋友一起玩一会儿,毕竟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吃好晚饭,我们就和她一起检查作业、默写生字、读英语,这段时间也是我们和她交流、沟通的好时机,有什么问题可以及时发现解决。然后督促她整理好明天上课要带的书本、学习用具。到了规定的时间(20:00左右),就要准备洗澡睡觉,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家长,更要以身作则,不能以应酬、上网为借口疏忽对孩子的管教。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孩子会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然,我们在有些方面并没有对黄倚兰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阅读、写博客,这都是出于时间方面的考虑。虽然我们也给她准备了不少的书箱,但是没有和她一起阅读,也没有给她规定阅读的时间,我让她在想阅读的时候就随时阅读,比如睡前,又比如双休日的下午。而写博客,我认为孩子一上了电脑,时间将会无法掌控,其实我更希望老师布置一些命题小作文、周记之类的作业,让孩子在写作方面有所锻炼。现在的社会竞争越发激烈,对学生们的要求也在提高,谁都想赢在起跑线上。而作为家长,又不想给孩子增加更多的压力,让她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这使我们家长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希望老师能给我们提出更好的建议来促进她的提高。

育儿心得的征文 篇6

说起贝贝妈的育儿经,最大的体会就是:成长是一份礼物,需要我们和孩子一起耐心的等待。下面就举例说明吧!

成长问题:贝贝入园长期不说话,听指令反应迟缓。小班秋游,邻座的小男孩看见贝贝和我讲话,兴奋的告诉他妈妈:“妈妈她会讲话的!贝贝会讲话的!”几个月后隔壁班的老师见到我都要嘱咐:“你多带贝贝出去玩玩!这小家伙!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课外兴趣班里,贝贝同样是几个月一言不发,妈妈经常看到的是,老师下达一个指令,贝贝明显的左顾右盼,看好别的小朋友怎么做的,才缓缓起身,跟在后面一起做。让贝妈难过的还有很多,比如说老师请小朋友回到后面妈妈的位子那里,小朋友们都迅速的跑过来了,只有可怜的贝贝还孤零零一个人呆坐在小板凳上,等待老师再次提醒。

成长过程:贝妈决定不动声色,仔细观察,缺点之中发现优点,慢慢改进。是贝贝想事情、玩玩具、看书时过于专注,才听不到别人讲话的呢?还是因为不能理解老师说的话而行动迟缓?亦或是单纯的反应慢?

即便被人误解,专注的独立思考仍是绝对的优点;不能理解老师的话,应该是词汇量少、缺乏外界交流造成的;如果真的是反应慢,那也只好悲哀的接受它,再寻它法了。于是贝妈开始做测试,一次在邻居家里玩,两个小朋友吵闹中寻找一个布娃娃,我轻声问姨妈放哪里了,姨妈对着我说好像放在宝宝房间床头柜上了,话音没落贝贝不见了,就看见她从好朋友的房间里走出来,手里拿着娃娃,整个速度快的让人吃惊;还有一次在家里,贝贝玩得正投入,我在离她三四米远的地方小声对贝爸说:“我准备了巧克力,藏在哪哪了,等贝贝玩好了一起吃吧!”没一会儿,小家伙已经跑到巧克力那里了,安静的等着妈妈发现她。

还好还好,贝贝对于感兴趣的事情,反应还蛮灵敏的。那么和老师的交流,给她时间理解新的词汇、适应老师的说话习惯,应该也会有所好转。至于上课互动方面,我劝她:“贝贝呀!老师上课做准备很辛苦的,就是希望小朋友掌握本领呀!那么当她请小朋友回答问题的时候,贝贝如果会回答,要举手的,让老师知道你听懂老师的意思了,否则贝贝一直不讲话,老师还以为小朋友搞不清楚,会很难过的!”果真过了没多久,幼儿园老师高兴的告诉我:“今天贝贝回答问题的时候举手了,虽然声音小,但回答的是对的!”又过了个把月,贝贝开始主动描述幼儿园里发生的大事情,吃的什么点心等(当然准确性不得而知)。

兴趣班里面,老师也强调她还没融入进来,给她点时间。兴趣班课程设置有一个环节是小朋友听指令操作,家长坐在后面可以适当指导和帮忙的。看着别的小朋友热烈发言还把操作成果给老师看,此时贝妈绝不会为了让贝贝操作的快一点或者也能回答问题而过度帮忙,只是在她默不作声的时候问她:“贝贝这个问题你会吗?”贝贝会说:“我不会。”“那你再看一下!”贝贝会再认真的看一会儿,然后告诉妈妈她的答案。很好,我的孩子没有在嘈杂中随波逐流的听到小朋友说什么,就附和什么,这种自己思考,自己做出判断的行为自然受到妈妈大张旗鼓的赞美。同时,当贝贝通过自己的努力操作的又快又准确时,我也会暗示老师,请她夸奖一下。

当贝贝给妈妈的答案是错误的时候,一般情况(特别是第一次接触到的知识点)贝妈是不会当场指出的。等回家温习的时候,不动声色的请贝贝再讲述一次她的答案或者理由—就算类似错误已经犯了好几次了,而且错的离谱,也要忍着等她说完,搞不好听着听着就不生气了,因为有时候小孩子想的东西可能很可笑,也可能离奇的让人吃惊,总之无论如何,等贝贝阐述结束,即便表达零碎条理不清,也不能让人家白忙一阵,本着有自己的想法就是好的出发点,好歹也要夸两句:“贝贝你的想法不错哦!哪里哪里(重复她正确的思维)妈妈觉得非常好啊,妈都没想到呢!但是哦,有一些地方,你看是不是还有其他可能呢?(用她的理论推导下去,推出个错误的结果,让她自己知道好像不对哦,最后再引导出正确的方法和答案)”当然孩子理解能力有限,很可能妈妈重新讲过了她还是搞不清楚让人非常恼火,通常此时会麻烦贝爸用他的方法再来过一次,最后如果实在不行,我们全家人只好耐心的等待,等待贝贝长大一点!

收获礼物:老师请小朋友讲讲家里谁最有本领,小朋友们踊跃发言,围绕着长辈们各式各样的本领热烈讨论,连带家长们都沉浸在帮忙思考妈妈、爸爸、外公外婆等大人们都有什么特殊本领的气氛中,这时贝贝突然举手要求发言:“我们家我最有本领!”此言一出,一片哗然,贝妈也只能眼光下垂心情复杂的等待贝贝的下文:“因为我能把玩具自己整理好!”那一刻,教室内鸦雀无声,贝妈心花怒放!

总结语:

(1)当孩子的不足非常明显时,家长要做的是在孩子面前忽略它,避免负面引导和暗示;

(2)发现自己孩子的特质和闪光点,针对某些表现的非常好的具体事情,真心的佩服和夸奖孩子(某项研究表明,无条件夸奖、随便夸奖对小孩子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3)和孩子相处本着如下信念:我坚信孩子在哪方面能行,孩子就必然能行;

(4)绝不比较:我们可以希望但不能要求孩子比我们优秀,比同龄人优秀,她要做的是做个快乐的自己就够了。

育儿心得的征文 篇7

眨眼又过了12个年头。

孩子都快12岁了,见证着她一点一点的进步。如今都快毕业了,希望她能努力,能靠到理想的学校。这孩子成绩从漂浮不定到成绩优异,的确付出了不少努力。在家有空的时候,就拿起一些学习资料,看了看,然后就试着背出来;晚上临睡觉的时候,躺在床上,脱口而出地背起当天学习的课文,公式等等;每到要测验的前一天晚上,她连最爱看的电视节目也忍痛地拒绝了,甚至复习到11点……

不但付出努力,而且背地里还做尽“坏事”。

但还是会有不足的地方,毕竟每个人都有缺点。例如;寒假的时候,常常看电视,洗澡的时间到了,她还一直守在电视机旁,根本不理会父母们的“命令”,还忘形的跟着电视节目情节“表演”;玩电脑玩到叫她吃午饭她都随便地敷衍一下,把她从电脑旁拽下来,乘完饭后,又跑到电脑面前,又玩起来;父母要求她帮忙做一下家务,她的嘴巴嘟得长长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种及不愿意的表情,孩子她妈妈让她快去,她还是这样,唯有等到父母使出杀手锏——打!她才懒懒散散地去……

距离毕业考还有不到半年的时间,我衷心希望她能以最好的状态,来迎接升中考试。

育儿心得的征文 篇8

林徽因与陆小曼,两个典型按照当下“富养女儿”的标准培养出来的民国闺秀。可是纵观两人的一生,或许林徽因更符合我们今天“富养女儿”的期待。

林陆二人,从小就接受着当时最优质、最丰富,且是中西结合式的教育;从后来看,俩人在诗歌、外文、绘画、钢琴上的造诣,也是各有见长。那么她们的教育有什么不同吗?答案是:教育的目的和境界不同。

陆小曼的教育,是那个年代里典型的“淑女名媛式教育”,家有名媛,是豪门之家的“象征”和“荣耀”,甚至可能通过她们在社交场合的周旋,带给家族更深的权利结合和社会影响。所以那个年代里,打造名媛带着一些功利和虚荣色彩,即是为学而学、附庸风雅。

而林徽因则不同。其父林长民好结文人雅士、工诗文墨法,他培养女儿,也是有意朝着学者的方向,而非名媛而去。林徽因在16岁那年随父游历欧洲,正是吻合了今天“读更多的书、走更远的路,以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的富养女儿观念。她在“放眼看世界”的过程中,对不同的建筑形象和设计艺术大开眼界,由此成了她一生的志向和兴趣所在。教育的最高境界正是为了获得一份真正的志趣。

民国的名媛们,在置衣打扮上也绝对不遗余力。陆小曼爱漂亮的衣服,穿着华服忙着赶场、听戏、打麻将。她有十口镶金大衣箱,昂贵的裘皮大衣挂满大橱。林徽因也是个极其爱美之人。质量上好、做工精细的旗袍,穿在她均匀高挑的身上,别有一番韵味。

女人对美丽有追求,这事本身应点赞。但品味不是时尚骄奢,而是懂得通过更高的审美情趣,去选择与自己真正相宜的东西。美人与美物,本是相得益彰,而不是为其所累。

说起林徽因的圈子,不难想起那闻名遐迩的“太太的客厅”,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林太太的客厅,俨然是京城最有名的文化沙龙。

同一时期在上海,以陆小曼为中心,也有一个“太太的客厅”。陆太太的客厅,往来的则是富贵公子和社交名媛,她们有钱有闲,享受着跳舞、打牌、听戏带来的欢愉,这样的圈子,带给陆小曼的是麻木萎靡和纸醉金迷。

圈子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潜移默化有多重要?看看林徽因和陆小曼就知道。真正有营养的圈子,不是要多富贵,而是和有思想的人在一起。

今天,我们富养女孩所期待的真正高贵,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就是像花蕾一样把自己严严地包裹起来,和那些臭小子保持距离,永远尊重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如果说离婚、堕胎、吸大烟,将本来万般美好的陆小曼,一步步推入万丈深渊。那么这背后的根源,是她对自我身体的保护和重视不够。而相较之下,林徽因确实要做得好的多。

她在豆蔻年华之时,遇到徐志摩的猛烈追求,没有一味的跟着感觉走,而是先与父亲沟通商量,懂得自重与自爱;后来她在老北京的建筑保护和战火纷飞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巾帼不让须眉,勇敢、坚决和满腔热爱,可视为心中有大爱。

我们所希望的富养和高贵,不正是懂得身体的自尊自爱,在精神境界却又博大而宽怀吗?

育儿心得的征文 篇9

幼儿园育儿心得文章

到今天,我已经在幼儿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了三年了。在这三年中,有苦、有甜、有心酸也有快乐。刚选择了“幼教”这个专业的时候,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实习期间,第一次踏进幼儿园的时候,看到一群一群天真的孩子,心里难免有点小激动、有点兴奋!

从此,我就加入了幼儿园教师的这个群体中。实习生活中,由刚开始激动和兴奋逐渐的到“忐忑不安。是的,就是忐忑不安,开始的时候对幼儿园的教育生活充满了憧憬甚至还有点迫不及待。可是一到幼儿园后,听到指导老师的教导和耳闻目睹勒幼儿园的实际生活,还有幼儿教师工作的繁琐。这些都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这时候,我在心里默默的问自己。“这么复杂的工作,你能胜任吗?这是你想要的工作吗?”等等的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我,让我在坚持与放弃之间徘徊。就这样过了一两个星期吧!我与班上的小宝贝们越来越熟悉了,他们会粘着我给他们讲故事、教他们唱歌等。就这样,慢慢的我开始习惯了也慢慢的喜欢上了“幼教”着个职业。到现在,我已经离不开这个工作岗位了,离不开那群可爱的.孩子。

因为隔家里较远,基本上要寒暑假才能回家的缘故吧!假期将至的时候,我会开始兴奋的睡不着觉,早早的就把行李打包好,随时随地的准备回家。可是到家里一两个星期后,我就开始想念那群“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了,”想念他们脸上的微笑,想念他们的淘气。

从一开始的憧憬,到走进幼儿园时的迷茫,再到现在的离不开。这是一个不短的过程,但我已经经历过了,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越来越爱这份职业,“幼教”给我幸福的职业!(幼儿教育)

幼儿园育儿心得文章

我的孩子性格较为内向,略显胆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忙碌并快乐着。孩子的成长有赖于老师和家长的配合。在一个家庭中,孩子的降临最先接触到的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养育孩子既是一种负担、一种责任,也是一件快乐的事。以下是我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的心得:

首先,让孩子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孩子的睡眠需要,早睡早起,准时送到幼儿园,让孩子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去接受老师们的教育,家里的作息时间要与幼儿园的相辅相承。给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一生都有好处,但这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家长要有耐心。

第二,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坚韧的意志。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提出要求,适时给予引导。当孩子说“我自己来”的时候,都有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调动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晚餐前的准备,让孩子一起参与,他会觉得自己在劳动中得到肯定,让进餐由被动变为主动。在他摔倒时,我们鼓励他自己站起来,夸他很勇敢,是个男子汉,他便乐呵呵地又开心地玩去了。

第三,多与孩子沟通,尊重、理解孩子,增进家长和孩子的互相了解。做到教育的一致性,不要一个管一个护。和孩子建立友谊,让孩子把你当成朋友,愿意跟你交流;多换位思考,不要一味要求孩子这样做、那样做,尊重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同样会尊重你。

第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养成独立看书的习惯。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习惯在临睡前跟他讲个小故事,讲完后我就让他独自看书,当然,我也以身作则,专心看书。上了幼儿园一段时间后,在老师们的教育引导下,他不但能独立看书,还能提问题了,这得益于幼儿园老师们的悉心教育。

第五,树立正确的理念,加强和老师、阿姨的沟通,这点我觉得是最关键的。在幼儿园这段期间,家长应该意识到上幼儿园并不是让孩子学多少本领,而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树立良好品格的关键时期,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

以上是我的一些育儿体会,养育孩子的同时,我自己也在不断学习、成长,当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通过老师、阿姨的帮助,让我学习更新的教育理念和更多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孩子能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育儿心得的征文 篇10

最近蘑菇的快速生长总是让我想知道这个孩子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我们以后的关系会如何呢?接下来的每一天我又该如何有效地陪伴呢?

有时看到一些青春期少女化着浓妆,我也会想,如果蘑菇要求化妆,甚至反复设计情节和线条,如何应对,从而引导她树立正确的美感观。

而有的时候感觉她成长的太快,甚至害怕自己不能做一个称职的母亲了。

幸运的时,蘑菇仍然很小。我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多亏于现代社会信息发达,有疑问到网上搜一搜,相关的书籍也很多,可以多买几本回来研究。这样一边和小蘑菇一起成长,一边寻找答案和做好应对各种问题的备案,这样才感觉自己的心里踏实一些。

如果笼统地总结育儿的理念,四个字就能概括,那就是“爱与自由”,被爱滋养长大的孩子自信阳光,充分享有自由的孩子富于创造力和冒险精神。但是,给予多少爱,允许多少自由,真的是父母的问题。更多的爱是更多的放纵,更多的自由,孩子失去了界限就可能变得无法无天。

爱与自由的平衡只能由父母自己决定,但实在太难了。

所以我更喜欢阅读有关于儿的案例分析书籍,因为特定的问题是有针对性的,答案是有效的,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下面列出本书中我觉得最有感触最有效的几个观念和例子。

一。理解动机需要我们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找出他的需要。

2、家庭氛围健康,孩子就能毫无心理负担地快乐成长,也更自信。

三。鼓励绝对是最有效的交流方式,不仅仅是对孩子。

四。至于物质鼓励,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它,防止它太多。

5、尊重孩子,也是尊重自己。

6、明确好界限,孩子才能真正的自由。

作为一个新的父母,有些人可能早就想到了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而另一些人可能仍然不知所措。我个人认为孩子是一本书,但我们不是作者。作者是谁?当然,孩子们自己。我们是书里的配角,文字的校正功能,是段落配置甚至是字体颜色,我们只是帮助本书的作者将这本书的内容完成的更丰富更多彩,我们的作用好了,书就内容清晰,逻辑准确,散发正能量,传播正确的三观,而且越写越厚,越写越精彩。

只有我们的功用好了,才能成为书后特别认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