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之家

演讲稿 > 讲话稿 > 导航 > 勿忘国耻铭记历史(精选)

勿忘国耻铭记历史(精选)

发表时间:2022-03-10

【www.popo666.com - 勿忘国耻铭记历史作文】

当我们要对群众们统一传达一些重要事件时,我们必须将自己的讲话稿准备好,讲话稿是重要的文件,需要做到全面细致,大气的讲话稿该怎么写?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勿忘国耻铭记历史(精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今天是第二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国家和民族永恒的国殇。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如果以秒来计算,平均每隔12秒钟就有一条人命消失。

从xxxx年起,12月13日被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进行悼念。

78年前的那天,南京城破,昔日繁华都市成了人间地狱。那一天,手无寸铁的同胞被日军枪杀、刀劈、活埋----受尽凌辱。那天,多少家庭被夺去父母、兄弟、姊妹,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那天,多少妇女惨遭蹂躏,又被残忍杀害。那天,日军用机枪对准人群扫射,压在身上的尸体让那个小男孩幸免于难。那天,一个小姑娘亲眼目睹一家七口被杀,她说:“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可时至今日,谁又在极力否认、背弃历史?昨天,12月13日,我们以国家的名义祭奠,是因为灾难深重,我们不敢忘,不能忘。此刻,所有同学们都要明白,历史决不能重演,我们要祭奠同胞,祈愿和平。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同学们: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努力学习,建设富强的祖国,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

上海市浦东新区进才实验小学学生处、大队部

xxxx年12月14日

相关推荐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刚刚过去的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这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xxx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盛大节日。

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

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清楚的记得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使中华民族蒙受了空前的奇耻大辱,使中华民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里越陷越深;三十多年后,“九一八事变”打破了沈阳城的宁静;“七七事变”的战火硝烟弥漫在卢沟桥畔。曾经创造了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东方大国失去了原有的尊严,整个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从心底发出一声怒吼:起来!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它义无反顾地扛起了抗日民族战争大旗,指出了“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热血青年站出来了!他们激愤地奔走在大江南北:“以华北之大,却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他们高呼慷慨激昂的抗日口号,以共纾国难的大无畏气概,站到了时代的前列,使全民族抗日救亡的风暴,迅速席卷了中华大地!

爱国官兵站出来了!他们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从马占山到冯玉祥,从张学良到杨虎城,从东北义勇军的抗日烽火,到西安事变爆发,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全民族抗战开始了!从平型关大捷到台儿庄战役;从东北抗日联军到长城喜峰口愤怒的大刀,让无数日本侵略者得到了应有的下场!正是由于中华民族的团结一心,正是由于中华民族有数不清的杨靖宇、左权、张自忠……中国人民才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这场战争已经过去整整60年了,但是,我们怎能忘记南京大屠杀中被毫无人性的侵略者残杀的30多万同胞!怎能忘记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付出的3100万鲜活的生命!怎能忘记日军在侵华的半个多世纪里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和精神创伤!……

今天,我们虽然生长在和平年代,但我们要牢记历史,牢记五星红旗是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生存法则。不仅如此,我们还应承担起历史责任,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规范自身的言行做起,将这份爱国情感落实到行动中。最后,我愿与朋友们共勉一句催人奋进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微班队会主持词怎么写


《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微班队会主持词

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

辅导老师:杨榴

A我的祖国高山巍峨雄伟的山峰俯瞰历史的风狂雨落

B我的祖国大河奔腾浩荡的洪流冲过历史翻卷的漩涡

A滔滔江河水,奔腾着浩浩中华魂

B巍巍昆仑山,耸立着凛凛赤子心

A:我宣布六年二班《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B:全体起立,敬队礼,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A:1937年7月7日,一个让历史永远铭刻的日子。

B: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华民族反对侵略、全面抗战的历史序幕。

A:1945年9月9日,又是一个让历史永远铭刻的日子。

B:这一天,在南京陆军总部举行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A:为了这一刻,多少中华儿女浴血奋战,为反法西斯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B:八年抗日战争,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的罪行,令人发指,罄竹难书。

A:请大家看大屏幕,看看日本侵略者的累累罪行。(衡淑晴讲解)

展示课件: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证。

B:刚才我们大家目睹了中国同胞被日本军队屠杀的惨绝人寰的画面,凶残的敌人杀我百姓,毁我家园,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很显然,落后就要挨打!

A:下面请大家讨论:落后就挨打!

A:同学们,落后就要挨打。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B:同学们,国耻不雪,没齿铭记.

A:抗日英雄方振武,面对强敌发出了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怒吼;

B:少年周恩来十多岁就写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A:一个个故事,说不完我们的思念;

B:一首首赞歌,道不完我们的崇敬。

A:是英烈们用美好的青春,用闪光的年华,迎来了春天,迎来了光明。

B先烈们!请放慢你急促的脚步,请相信,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腾飞的巨龙将在这里升起!

下面请欣赏第一中队带来的配乐诗朗诵《中国梦》大家欢迎!

A:“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B: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A: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B: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A:请全体起立,跟我宣誓

《自强宣言》

A我们今天在这里集合

A以少年之名义郑重宣言

B我们是英雄的子孙

B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时代

A学习英雄的精神

A接过英雄前辈的旗帜

B从现在起,坚定立志

B把祖国的强盛当作自己的梦想

合:我们宣誓

A诚实善良

B:勇敢自信

A:自立自强

合:做伟大祖国的接班人!

A:下面请班主任讲话:

同学们,通过这节队会课,我们更了解了革命精神,更激发了我们的爱国情怀,历史已经过去,明天是属于我们的。让我们,从小立志勤奋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准备着为祖国、为人民贡献一切,做好共产主义接班人。放音乐,齐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然后,全体学生右手握拳,拳在头侧。教师领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少先队员回答:“时刻准备着!”

合:我宣布六二班《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主题班队会取得圆满成功!

网友荐稿:九一八事变演讲稿:勿忘国耻最新模板


历史刻骨铭心,永远不能忘记。“九一八”是国难降临的日子,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的“九一八事变”,点燃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火。多少人间惨剧,多少家破人亡,山河破碎不堪回首,侵略罪行铁证如山。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在抵御外侮的烽火中,中华民族完成了凤凰涅槃的重生,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以3500多万军民伤亡的代价迎来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站在了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起点。

时间可以远去,历史不容篡改。白的就是白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黑的,信口雌黄指鹿为马都是徒劳的;颠倒黑白的做法,只能自欺欺人、令人不齿。我们希望,昔日的加害者不要再为侵略涂脂抹粉,而是本着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态度,慎重严肃对待和妥善处理历史问题,从而汲取历史教训,以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实际行动取信于世界。

我们纪念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冤冤相报。经历过深重苦难的中华民族,为了今天的和平与繁荣付出了世所罕见的艰辛与牺牲,对和平无比珍视,倍加呵护。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和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牢记战争的教训,从苦难中汲取向上的力量,和平才会一直和我们同在。

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这是一个大国应有的品格力量,是一个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九一八事变”离我们85年了,但“九一八”作为民族苦难的印记,牢牢刻在了中国人记忆之中,并且要代代传递下去。每年九月十八日,在沈阳等地发出的声声警报,阵阵钟声,是一种警示:中国人要勿忘国耻,奋发图强;也是一种宣示: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可重演;更是一种昭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期中考试会议历史课代表发言稿(精选)


文章

来源教师范文吧课

期中考试会议历史课代表发言稿

首先,在这次考试中,恭喜大家都看清了自己在班里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这次考试,给了那些刻苦学习的同学们一个良好的回报,也给了那些不太努力的人一个警示。

可能有的人说,我也很努力了呀,可是却没有回报,越努力,越幸运。你是否能扪心自问:在悔恨自己丢分时,是否能想起你在平时玩耍时,别人在刻苦的背书?你在考场时,写完题是否是在环顾四周,心不在焉,却看到别人在奋笔疾书,埋头检查?你是否在改题时借来同学的一抄,亦或是根本不管,直接跑出去跟其他人玩闹?

升上了初二的我们,变懒了啊,也变得爱说话了,没有了初一的积极,经常对自己妥协。在学习中,我们常常就一拖再拖。今天时间来不及了,等明天再好好学吧。到了第二天,等后天再学,就这样一拖再拖,学习上的漏洞就越来越大,我们与别人的差距就越来越大,有时临近考试,感觉时间的短暂,于是自暴自弃:唉,就这点时间也学不了啥了,然后着急的跟其他人说:我没复习,现在,学还来得及吗?别人说来不及你就不学了吗?殊不知,你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好好的熟背上一道题。

家长常说,尽力了就好,在父母的殷殷关怀下,我们成长着,可是,对现在的自己,你真的满意了吗?父母的一片苦心却换的你这样的成绩,你有勇气去面对疼你爱你的父母吗?

所以现在努力吧,不必立太大的志,只需要节省说几句话的时间学习,这样持之以恒,也能取得巨大的成果,考砸了的同学们,希望你们也不要放弃,有时蹲下来,也能跳得更高。当然,学习好的同学也不必骄傲,因为这一切已经过去,只是历史,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希望大家可以进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老师没来时,能够安静的预习,让老师为我们骄傲,让家长为我们自豪。

文章

来源教师范文吧课

2022年全市历史高考评价会讲话稿 精选通用范文


xxxx年全市历史高考评价会讲话稿

今天,顾老师要我从“教考一致”的角度谈谈高三教学的心得体会。所以,我的发言,标题就叫“把握历史学科能力导向争取教与考的契合”。下面,我讲几点我本人的经验与教训,其中既有实践的做法,也有反思的看法。

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基础类型,根据具体的学情状况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对症下药。总体上看,可以将加试历史的学生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对历史学科颇有兴趣,但是认知结构往往与考试要求并不吻合。有的喜欢剑走偏门钻“牛角尖”,有的习惯于滔滔不绝的“天马行空”。对于这类学生,老师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学科热情,鼓励和指导他们开展研究性、拓展性的自主学习活动。同时,也需要老师予以必要的点拨,把他们的能力方向引导到考试的得分点上去,令他们的考试成绩能尽量体现出他们实际所具有的学科素质。

第二种类型:学习态度比较认真,但是认知能力有所欠缺。这类学生占多数,由于缺乏“慧性”,难以做到“举一反三”,所以学力提升空间有限、挖掘潜力不足。这类学生就是这种“料”,不能指望他们身上获得“额外的惊喜”。他们所需要的是知识体系的完备,做到“不该失分的不轻易失分”;同时,可通过适量的习题训练,在“见多识广”、“熟能生巧”中提高其知识理解与运用的解题能力。

第三种类型:学习主动性差,基础知识薄弱。这类学生,固然鉴于基本功太“烂”,反而分数提升空间更大,但是老师得像“老牛拉破车”那样,在严加看管中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一旦这个“短板”难以克服,就会陷入“越陷越深越无聊”的泥潭。

顺便说句题外话。在新高考改革方案“3+3”模式中,对于任课老师而言,带教的学生人数更多了,对他们的学情状况难以进行细致分析。尤其是第三类学生将显著增加,一方面单科分值下降,另一方面他们又增加了两门学科的学业负担,“盯、关、跟”的教学效益势必大打折扣。所以,希望明年等级考的试题难度能有适度的降低。

其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问题,重中之重是在教材处理和教学内容上要与高考考查目标导向接轨。在这方面,可以注意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面向基础知识,突出时空感和知识体系的建构。历史思维的基本方式就是将“史实”放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予以解读,因此将“知识点”进行清晰准确的“时空定位”是展开历史思维的前提条件。在基础知识的层面上,许多老师在日常教学中都有“挖空”默写的资料,就我所看到的而言,大多数都“挖”得太多、太细、太死,不是抓住“关键词”,这样容易导致学生记忆负担过重。事实上,“碎片化”的“死记硬背”,对于历史思维能力的激发充其量是事倍功半的。

应该有意识地强化“知识导图”的构建,“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宏观上知识框架的体系化,是将微观细节的知识储备进行学理化的统摄;而微观上知识细节的识记,借助于历史线索的梳理与时代脉动的确认而得以强化。根本上说,历史思维的认知方式是具有宏观性、战略性、辩证性的基本特点,因此相应地,在史实充实的意义上将教材读“厚”的同时,也要擅于在“史识”层面上将教材读“薄”,应该是历史教学的一种基本方式。

我认为,尤其是在高考“3+3”模式的背景下,凸显知识体系建构的骨干知识的理解性识记,更是一种可选择的“事半功倍”的教学策略。

第二:就教材的功用而言,它既是历史知识的呈现,同时也具有历史思维方式培养的成分。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进行历史分析的材料、思路和视野要受其论断的束缚。在这个意义上,教材也是我们解读的文本。尤其是从“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史学研究方法论角度看,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有话就可以大胆说出来。这也是高考材料解析题的题中应有之义。所以,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避免那种“死读书”、“读死书”导致“读书死”的教学倾向。

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工业革命中工人境遇那题开始,到“苏格拉底之死”,到“梭伦的大盾”,我们的许多学生却养成了一门心思“硬吃”教材的认知惰性,罔顾材料信息及其视角呈现,进行着毫无逻辑关联性的“照抄照搬”之举。如此等等,反映的问题是“以教材为本”,而不是“以培养史学思想方法为本”。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你宣称那本教辅在手就足以高枕无忧,这种说辞是有失轻率的。

因此,我们一定要以“养成历史思维方式、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为宗旨,打开历史视野,激发学生的心智活性。

第三:教辅资料的应用问题。资料多而良莠不齐,应精选以达成训练目标的落实。

1、不迷信。要对照高考题型能力测试目标导向,分得清好题、庸题、坏题。将“好题”中的能力测试目标要素解析清楚,挖掘其内在的教学效用;尤其是那种“好题”中“坏”的参考答案,要予以“xxx”,如此避免误导学生。

2、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好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精心磨练,让学生在反复“纠偏”中积累经验,切实提高解题能力。

3、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有的可看,有的可做,有的可想。如叙述题,不妨多看看,这既有助于知识体系的梳理,也有利于表达能力的提高。

总之,面向“3+3”新高考改革方案,加3学科考题类型与难度都会相应的调整。但是,作为历史学科的考题,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史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历史思维方式的养成和历史思维品质的提升,这个导向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这也正是我今天的题目“把握历史学科能力导向争取教与考的契合”所要说明的意思。

心得体会,考试成绩,讲话稿,牛角尖,研究性

90年壮阔历史,激发我们勇往直前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再过三天,也就是20XX年的7月1日,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这一伟大的喜庆时刻。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90年壮阔历史,激发我们勇往直前”。

从1921年到20XX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波澜壮阔的90年,这90年,既是世界历史大变动的90年,也是中国历史大变动的90年,这种大变动在广度、深度上,在由此引起的冲击力、震撼力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所仅有,更是世界历史所罕见。这9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只是短暂的瞬间。然而,当我们把眼光聚焦于中国过去的百余年历史,90年又显得如此的不平常。列强的蹂躏,军阀的混战,满目疮痍的祖国、救亡之路的迷惘,硝烟弥漫的战场、冰冷无情的铁窗,繁华都市的喧闹、茫茫戈壁的荒凉,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一个面临“两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老大帝国,在备受欺凌的屈辱和血泪中,在无数仁人志士的热血和汗水中终于浴火重生,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回眸这90年,我们的祖国从深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困境,昂首阔步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我们的祖国从瓜分豆剖、人民积贫积弱,驰进团结凝聚、人民充满希望的幸福岁月;我们的祖国从饱受蹂躏、任人宰割,实现独立自主、和平崛起,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展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回眸这90年,我们的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继实现了三大历史性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回望这9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作为一名生长在改革开放、盛世华年的青年,我们应该思考些什么、行动些什么呢?我觉得,我们每一个青年都要有梦想。虽然我们每一个人,具体的梦想都各不相同,但这不并防碍我们分享同一个梦:国强民富、国泰民安,社会和谐,人人都过有尊严的生活。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富强了,我们的百年理想才梦想成真。为此,我发自内心地提出如下倡议:

第一,用心读书。少一些闲聊、少一些彷徨、少一些低级的电脑游戏,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沉下来读书。为自己定一个合理的读书计划,广泛、持续、坚韧地阅读,一定能提升你的修养,锤炼你的品行,努力成为一个有崇高理想的青年。

第二,联系实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圣贤的教诲,让我们懂得必须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国共产党90年的伟大历程,一个致胜的法宝,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既要满怀梦想,更要脚踏实地,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做一个文明的学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开始,向着优秀前行。

第三、心灵自觉。哲学家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这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优秀的共产党人都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心灵自觉和道德先行的楷模。生活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青年学生,更应该做一个心灵自觉、道德高尚的人,唯有如此,我们才会无愧于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才能肩担起复兴民族的伟大责任。

老师们、同学们,“9”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至尊之数,90年是中国共产党谱写辉煌历史的伟大时刻。铭记历史,展望未来,用青年人朝气蓬勃的精神,勇往直前的勇气,严谨务实的行动,就一定能开创伟大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高二11班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五日)

历史上法治德治集体学习会发言稿范文


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集体学习会发言稿:法德结合开启国家治理新境界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在新形势下只有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方式,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把法治与德治有机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大力培养既有法治信仰又有高尚道德情操、既接受他律又能够自律的新人,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法治和德治不可割裂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有其特定的地位和功能。

德治既是法律制定时所追求的价值,也是法治实现效果的评判标准。从后者看,法治与德治都是治国理政的手段,法治侧重于制度规范的建设,德治侧重于内在德性的塑造。虽然从不同角度对法治与德治关系的理解会有所区别,但是良法善治是它们的共同追求。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两者都不能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实质上是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在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钱弘道看来,法治与德治是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法治不应当规范和调整人们的思想意志;而对于道德沦丧的主体,思想道德的约束也常常无济于事。我们既要反对以法治完全取代德治的做法,也要反对重视德治而忽视法治的倾向。

“法律和道德都是重要的社会规范,但是对于现代国家治理而言,法律和道德又有主次之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李红雷认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德治则对法治发挥补充和支撑的作用。应当说明的是,正如法治的重心在于公权主体服从法律,德治的重心也在于要求公务员在处理公共事务时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强化德治的支撑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和变革时期,法治化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然而,在进行法治化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法律所不能调整和管辖的范围和事件,而它们往往属于道德的辖区。

法律是道德的下限,守法是公民最起码的道德要求。钱弘道认为,就具体的行为规则而言,法律所能吸收的一般是道德规范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最起码的要求。法律与道德密切相关,科学地区分法律与道德,是确定法律与道德各自作用范围和功能的前提,是依法治国的有效保障,也是认识以德治国必要性及其方式的前提。

“不知耻者,无所不为。”李红雷表示,法律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如不确定性、滞后性等。历史与现实均证明,仅仅依赖外部的监督并不能成功建设法治,必须高度重视良知和道德的作用。如果只精通法律而无道德,就会出现玩弄法律、歪曲法律的行为,损害社会公平正义。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的内心自觉才能真正得到遵行。因此,必须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法治建设的理想状态就是良法善治。我们强调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来治理国家与社会,不仅要定分止争,解决冲突纠纷,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全民的思想素质与道德教养。我们强调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就是要重新建立道德是内心的法律的观念,让立法者、执法者、司法者及守法者都能将浸透德性的法律规范内化为内心的准则。

实现法治和德治深层对接

建设现代法治中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宪法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必须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实现法治和德治的深层次对接。

“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社会自律组织在制定、执行职业道德规范中的作用。”李红雷表示,实现法治和德治的深层次对接,就必须在加强法律制度保障作用的同时重视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他认为,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对于超越社会公认的公德底线的行为,应让行为者承担法律责任,要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钱弘道认为,法律要发挥作用,全社会首先要信仰法律;道德要得到遵守,就必须提高全体人民道德素质。他表示,当下应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加强道德建设,坚持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符合现代传播规律的方式将传承弘扬下来。不断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使人们发自内心信仰和崇敬宪法法律,树立良好道德风尚,实现法治和德治的深层对接。

可以通过法治与德治的融通机制来促进两者的相互融合。首先认真研究、凝练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德治理论,用现代德治理论引领立法,实现制定良法的目的。其次是结合当前的法治评估手段,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作为对法治实现效果的评价标准,形成对法治建设的反馈机制,以达至善治目的。再次,协调推进法治与德治的内化工作,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将法治与德治的观念转化为各类主体的内在价值信仰和行为规范。最后要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等关键少数在法律遵守及德性养成方面的带头作用。

浙江大学,社会主义,发言稿,法学院,中国